第一电子服务

电源板、主板及变压器是待解谜的关卡,螺丝刀和电烙铁是辅助的武器,铜线与各式零件是常备的道具。维修各种家用电器对周顺富和周振宏父子而言仿佛摆弄有趣的玩具,专心追求满星通关的成就感。大至电视机、扬声器,小至饭锅、熨斗,他们着手拆解并仔细检查,针对发生故障、损坏的部件进行修复或更换零件,重新组装后又能如常使用。

从巴生踏上联邦五号公路往南去,途经仁嘉隆,横跨冷岳河的高架大桥衔接万津大街。万津(Banting)是瓜拉冷岳县的主要市镇,百余年来从农耕乡村发展至工农业并重的繁华景象,如今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第一电子服务伫立在街边的双层店屋中,店铺前身是由周顺富的爷爷下南洋后创立的杂货店,因此店门上保留着“德协发”木雕牌匾。

周顺富叔叔从小与家人们一起住在店铺楼上,爷爷去世后杂货店由父亲接手。他念完初中三便辍学,白天到家具厂工作,晚间则到学院进修电器维修,毕业后在巴生打工六年才回到万津创业。事业开拓初期,周叔叔和父亲共用店面,同时往返附近的乡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渐渐树立口碑后,顾客晓得把家电送来店铺维修,也会介绍给亲友。适值杂货店生意衰落,出清存货后正式转型为家电维修店。

店内的橱柜、桌子都是周叔叔用从家具厂学到的手艺自制的,在家里也一手包办设备维修。这些年来,周叔叔和妻儿一同劳作,没有请工人。原本对维修一窍不通的妻子成为他的得力助手,穿铜线、烧焊、组装电器都驾轻就熟。儿子周振宏从小耳濡目染,中学毕业后积极投入家电维修,和爸爸一起持续探索、实践并掌握新型电器的维修方法。

家电维修技师凭一技之长谋生,所收取的维修费囊括零件、材料和技师的工时,却未必盈利。周家父子事先和顾客沟通定价,双方同意后就进行维修。从拆开找问题部件到修理好,通常两三天内能够完成。如果零件不好找,需要从网上订购,则耗时更长;这还不包括购买的零件不合适的情况。有些古旧零件已停产,无法被替换,即使周顺富叔叔在维修方面颇有天赋,也束手无策。

在物资匮乏的时期,家电以稀为贵,坏了送修的费用比起换新的划算。反观当下家电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少的物品,价格低廉,还享有一定的保修期限。日后若发生故障或损坏,与其花钱维修,不如直接更新换代。周叔叔感慨,东西坏了就丢是不环保的行为,修好了能用久一点,减少一些垃圾,对地球比较友好。若有顾客确定舍弃旧家电,周叔叔就会把能用的零件拆除保留,其他部分则送到资源回收中心。

真空管电视机和收音机、卡带播放机、磁带录像机已遭科技日新月异的市场淘汰,一旦丢弃以后再也买不回了。虽然有的人珍藏着它们纪念往昔情怀,却常因为年久失修而闲置着。透过维修技师的巧手化腐朽为神奇,延续它们的使用寿命,何乐而不为?

第一电子服务,宣扬着周顺富叔叔付出耐心,坚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精神。一家三口齐心协力,从工作中享受乐趣,生活不乏味枯燥。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仁嘉隆铜锣庙

“叩!” 木制鸾轿一角在撒满面粉的桌案上划出字迹。满面通红的关帝神像腰系红布坐在鸾轿上,由正副鸾手二人肩负,关帝爷降驾后会晃动鸾轿以传达神谕。每逢星期二和星期五晚上8点,信众聚集在仁嘉隆(Jenjarom)新村巷弄住宅之间的铜锣庙进行扶鸾问事。

铜锣庙供奉着民间守护神关帝爷,本名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时代蜀汉的一名将军。他的忠勇事迹被记录在《三国志》史书里,随着《三国演义》小说广泛流传。桃园三结义后,关帝即使被曹操俘虏却始终拥护刘备,因此成为高尚情操的楷模。他的良好品德备受推崇,死后被奉成为民间神祇,经历代君王屡次褒封晋升帝位。

1910年代中国处于动荡,先贤下南洋谋生之际,携带祖籍中国福建安溪八社铜锣庙的香火以求平安,落脚仁嘉隆后便安放在家中膜拜。由于当时资源匮乏,一旦遇到疑难杂症或染病,只能祈求神明保佑度过难关。关帝爷神威显赫,济世解惑、开方治病无不灵验,吸引周遭村民前来祈福问事。1950-60年代,仁嘉隆一带未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关帝爷除了会开出药方,还乘鸾轿出巡,在本地村内寻找草药施赠予生病的信众。

扶鸾问事仪式至今百余年历史,在中国因实行破除鬼神迷信而瓦解,但迁徙海外的华人仍得以延续。参与扶鸾问事没有太多禁忌,只需避免喧哗吵闹、问及捞偏门项目。最重要的是虔诚,对关帝爷存崇敬之心。秉持着发挥关帝爷助人为乐的精神,问事时许多信众自发前来义务帮忙,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鸾手。因问事有婉拒红包的不成文规矩,受到庇佑的信众为答谢神恩集资买地建庙供奉,仁嘉隆的铜锣庙在1986年落成之后香火越来越鼎盛。

现任铜锣庙理事会主席陈清专和许多当地村民一样,家族先辈信奉关帝爷,一家五代人都参与扶鸾。他在耳濡目染下也跟着膜拜,并深入了解信仰背后的故事及带来的启示:为人处世谨记忠义仁勇的原则,对父母孝悌、对配偶忠诚、对兄弟朋友讲信义。偶然的机缘使他欣然接下主席一职,遵从关帝爷的安排协助仁嘉隆居民。每逢神诞庆典,铜锣庙不忘回馈社会,派送钱粮襄助弱势团体。

关帝崇拜虽是一门带有封建色彩的民间信仰,但对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倡良好道德修养。即使时代变迁,忠义仁勇依然构成普世价值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仁嘉隆的铜锣庙汇聚了一班无私奉献的信众,继续传承和发扬关帝精神。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万茂的过口甘

过口甘,喝时口腔充斥苦涩,滑过喉咙却泛起甘甜,这款保健茶因此得名。过口甘于90年代期间风靡全马,广告宣传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甚至远销至国外。如今保健饮品市场多元化,过口甘逐渐没落,只能在一些药材店里才会见到,或拜访其发源地——万茂(Mambau)。

万茂是森美兰州芙蓉市近郊的一个小镇,二十世纪初橡胶业崛起时开辟了大面积园丘,新村于50年代成立,村里的约200户居民多数以割胶维生。万茂新村地理位置优越,村口曾设有输送物资往返波德申港的货运铁路(如今已停用并拆除),村子毗邻连接芙蓉与波德申的联邦53号公路。芙蓉波德申高速公路(SPDH)未建立前,联邦53号公路是前往波德申的必经之路,游客一般会沿途停靠万茂歇息、吃饭。

坐落在大路旁的万茂客家酿豆腐食肆,外表简陋,却是过口甘诞生的摇篮。已故创办人简栊䥽原本从事建筑行业,80年代期间遭逢金融风暴而转战颇感兴趣的餐饮业。在经济萧条的环境里,他为养家日夜辛勤劳作,健康亮红灯,找出祖先南下时带来的一纸药方调理才渐渐改善病情。领教了保健茶的功效,他决意要将其推广,让更多人受裨益。

草药熬制的保健茶滋味苦涩,因此简栊䥽潜心投入研究,配制出适合大众饮用、喝了过后回甘的保健茶。过口甘的主要成分有山茶、银针茶和菊花。其中的银针茶需经过处理工序以降低刺激性酸味:收割后日晒风干、除去茎梗只留叶子、再发酵百日方能使用。为方便顾客冲泡,过口甘采用独立小包装,各个材料按照配方分量均匀拌合后放入纱袋茶包中密封。

过口甘刚面世即在酿豆腐食肆里贩售,简栊䥽也把盒装茶包托给朋友的咖啡店寄卖。当时保健饮品市场未起步,直销的进口保健品价格高昂,几乎不见普通厂家生产零售。他凭敏锐的商业直觉推出价廉物美的过口甘,市场反响热烈,进驻药材店之余也招揽全国各地的代理商。手工包装无法应付剧增的销量,于是简栊䥽以机器提高产量效率,设立了小型工厂方便作业和贮存。

简栊䥽辞世后,儿子简汉松和简汉龙接手食肆以及过口甘,不让光顾几十年的熟客失望。无奈保健饮品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过口甘渐渐没落,近年来市场结构变化更是雪上加霜,年轻一代热爱营养较为匮乏的奶茶,能接受保健茶的只有少数。简汉龙并没有因此裹足不前,根据时代进步转换销售方式,利用电话和网络电商平台开拓新商机。

简氏兄弟身为土生土长的万茂居民,过口甘也是父亲由此发扬光大,他们与这座小镇早已建立非常密切的关系,留在故乡将家庭式企业细水长流地经营。无论如何,保健茶并非灵丹妙药,简汉龙温馨叮咛大家不要单纯依赖保健茶,应运动锻炼、调整作息、注重饮食健康,从日常生活细节中调理好身体。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正宗酱园

光前村坐落在吉隆坡鹅唛(Gombak)县,毗邻往东延伸至彭亨州文冬的鹅唛路。循着如掌纹般分岔的小径走进村中腹地,正宗酱园的淡黄色围墙圈起上百只大大小小的陶缸。它们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院子里,敞开口享受日光浴。架在上方的丝网遏制了异物入侵,却挡不住浓郁的酱香弥漫。

炎炎烈日下,黄水宗叔叔掀开酱缸的铁皮盖,轻轻蘸取一点色泽乌亮、质地粘稠的黑酱油。天然酿造酱油的首要步骤是将黄豆浸泡焖煮,加入面粉“捞黄”制曲。制曲以及培育曲菌是酿造酱油的关键技艺,五至七天的发酵过程中所形成的氨基酸是鉴定酱油品质的核心指标。接着便调制盐水,和豆曲一起放入陶制的大缸内,持续日晒发酵长达三个月。

制作酱油的头手像船长一样,决定了酱油的风味和品质航向,精准把控各个发酵阶段以达到合格标准。目前吉隆坡仍活跃制酱的资深头手屈指可数,黄叔叔正是其中一位。他年轻时在吉隆坡一家大规模的酱油园刻苦打工12年,熬过起早摸黑、肩挑百来斤重物的艰辛,累积宝贵经验并掌握酿造技艺。

离开旧东家后,黄水宗叔叔选择在由约300户华人聚居的光前村(Kampung Lee Kong Chian)创业。这座占地30英亩的村庄原本是吉隆坡南益橡胶厂对面的一片椰园,于1960年代供员工修建房屋安顿家庭,后来也开放给外地人落脚。未经规划的村子里房屋分布杂乱无章,村道狭窄,但邻里关系紧密。黄水宗叔叔因着勤勉踏实的个性曾被推选为村委会主席,深受村民爱戴而连任了约30年。

正宗酱油园创立于1973年,以传统手工酿造酱油、黑酱油、醋和其他酱料。商号“正宗”灵感来自黄水宗叔叔的名字,由一名友人建议,黄叔叔非常满意,开玩笑地说适用在任何行业。在创业初期,黄叔叔身兼多职,早上酿酱油,下午与岳母一起挨家挨户兜售酱油。甫开始行销时,需费尽口舌说服顾客尝试自家产品,甚至遭受质疑。

透过黄叔叔的不懈努力,正宗酱园建立良好信誉和口碑后转向批发供应,许多酒楼、煮炒都成为忠实客户。黄叔叔精湛的酿造技艺备受认可之外,所有材料讲究质量上乘,采用颗粒饱满的天然非基因改造黄豆。酱油酿制完毕,提取少许样品,通过了黄叔叔敏锐的味蕾审核后,还需进行过滤、高温杀菌、装瓶,成品才能出厂。

如今,86岁的黄水宗叔叔逐渐卸下肩上重担,步入半退休状态,减少了工作时间,酱园的大部分事务都交由孩子们打理。摆满陈年酱缸的院子里,黄叔叔简单的一看一尝,不仅品出了酱油的醇香,更品出了人生百味、岁月的积淀。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割胶女工

园林里挺拔的橡胶树整齐排列,晨曦穿过树缝间,洒下一地明暗。钟秀春阿姨微微佝偻着身子,手中锋利的长柄拉刀在树皮上勾勒一道浅痕,汨汨而出的乳白色胶汁顺着倾斜的切割口流淌。钟阿姨钉上铁制胶舌为胶汁引流,使其滴入下方以铁丝绑定的胶杯中。

二十世纪初叶橡胶业处于鼎盛时期,马来亚成为全世界最大橡胶生产国,吸引许多英国企业前来投资。马来亚独立,英国人撤离之际把园丘分段出售,不少本地居民斥资收购,晋身成为小园主。钟秀春阿姨所居住的万茂(Mambau)一带有着大片橡胶园,她11岁开始跟随母亲到英资园丘割胶,接下来的六十年间在辗转为不同的小园主效劳。

随着马来西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建筑商收购了不少万茂和邻近区域的园丘,开发了芙蓉新城(Seremban 2)、达城(Bandar Sri Sendayan) 等。钟秀春阿姨被迫到位置更偏远的马来保留地劳作,每天需独自骑摩托十几分钟路程,越过从原先的胶园改建成住宅区以及商业区的地段,方能抵达现今的工作地点。

钟阿姨的工作模式连同工作地点一道转换,向园主租赁橡胶树采割,每月支付固定的租金,工作时间和份额则自由安排。由于橡胶树排胶量有限,她将自己负责的六英亩胶园划为两块区域交替采割,作业面积缩减意味着不必赶在天未亮开工,大部分的工作集中在早上完成即可。

清晨七时许,钟阿姨骑摩托抵达胶园,裹上围裙和头巾,点燃蚊香挂在腰间,才提起工具桶穿梭胶林间。一把常用割胶刀、一把备用割胶刀、一些铁制胶舌、一把砍柴用的巴冷刀,甚至还有摩托的火星塞以备不时之需。约莫中午收工回家,她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傍晚时分磨刀以便翌日使用。

万茂的橡胶业随着国际橡胶市场需求降低逐渐没落,园丘纷纷改种油棕、榴梿。本地的割胶工人要么改行,要么退休,像钟秀春阿姨般坚持不渝的寥寥无几。城镇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年轻一代纷纷另谋出路,不再以割胶维生。如今橡胶园业主面临请不到员工的窘境,只好雇佣印尼籍劳工,本地华裔割胶工人越来越少见。

七旬的钟阿姨与橡胶打交道大半辈子,“胶”情匪浅。虽然因常年行走陡坡引起脚痛问题,乐天的她未曾萌生退休的念头,一来打发时间,二来劳动当运动。即使割胶行业日薄西山,钟阿姨仍能凭一己之力独立维持生活。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黄启新:胡姬花育种人

推开温室的玻璃门,姹紫嫣红的胡姬花在空调散发的凉风中轻轻摇曳。位于万茂(Mambau)的芙蓉兰花培育园(Seremban Orkid)创办人——黄启新叔叔漫步花丛中,指尖温柔地抚过这些胡姬花。“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 受花中君子的气质所吸引,黄叔叔从爱好种植到钻研培育,投入27年光景仍孜孜不倦。

胡姬花属兰科植物,包含两万多个品种,可大致分为原生种和新交种。原生品种意指生长于野外原始环境的胡姬花,因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而形态颜色各异;新交种则是由人工培育,创造结合不同品种特性的全新品种。胡姬花外观赏心悦目,其中作为家居装饰最受欢迎的是蝴蝶兰(Phalaenopsis),花瓣形似飞舞的蝶翼。部分胡姬花具有药用价值,如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可促进新陈代谢,被列为十大名贵药材之一。

黄启新叔叔在园内设有五座催花温室和两座采用水帘墙降温系统的培育温室,批量种植数千品种的胡姬花供爱好者采购。他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及知识底蕴,为培育优良的新品种奠定坚实基础。自然繁殖的胡姬花种子发芽率极低,在设有空气过滤和消毒装置的无菌室里进行播种可大幅度提高发芽率。即便如此,要为特殊的颜色和不同品系的胡姬花配种艰难无比,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胡姬花育种涉及两株亲本,提供花粉的是父本,孕育种子的是母本,选定亲本后进行人工授粉。从胡姬花的合蕊柱上提取花粉团,置入子房中,并在母株上准确标记授粉日期和亲本资料。授粉后子房粘合,耗时五至六个月发育成为果荚。接下来便在无菌室内剖开果荚,将细如粉尘的种子取出,放进装有培养基的瓶内密封。待萌芽长成小苗后量产栽培植株,再悉心养护一年多方能成熟开花。

成功绽放的新品种胡姬花可向世界权威机构登录在册,如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和美国兰花协会(American Orchid Society)。黄叔叔至今已成功培育超过三千八百个新品种,其中有以自己命名的石斛兰(Dendrobium Richard Ng, Seremban O.N.)。此外,他积极推动胡姬花保育,人工栽培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品种。

种花令人快乐、心情放松,还能改善健康。黄启新叔叔每天都会巡视胡姬花生长情况,依需求浇水、施肥、修剪已凋零的花枝。儿子黄智辉协助他处理销售事宜,近来也透过网络开拓国际市场。年近古稀的黄叔叔,眼看心爱的胡姬花茁壮生长,脸上的笑容亦如花一般绚丽绽放。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金马面包西果厂

撕开白底红字印刷骏马抬蹄伫立光环中的包装,尝一口松软的香草奶油夹心面包,流连唇齿间的是童年的甜美芬芳。坐落在士毛月(Semenyih)的金马面包西果厂,1981年至今持续手工制作古早味面包,伴随无数居民成长。最受欢迎的非奶油夹心面包莫属,椰丝面包以及面包饼干(roti kok)也不遑多让。摆放在自家门市销售之外,还供货予附近一带的杂货店、传统咖啡店,是士毛月人共同拥有的味蕾记忆。

四十年岁月如梭,士毛月从农业园区迈向城市化发展,金马面包西果厂却近乎完整地保存原貌。推开米黄色的折叠铁门,眼前的木柜和墙上的木架被面包大军占领。店内另一侧的实木工作台,既是每天无数面包的诞生地,同时是面包们打扮穿衣的后台。制作和零售在同一空间里进行,是创店前辈们的构思,木制家具也由他们亲手钉制。一直沿用下来的还有初版包装以及家传原料配方,包括调味用于夹心面包的奶油和新鲜炒制椰丝馅料。

金马面包西果厂现任掌舵人李文吉出身面包家族,爷爷在森美兰州淡边小镇开设面包店,家中亲戚大多也从事烘焙行业。1980年代,姑姑嫁到士毛月后,力邀娘家的弟弟(父母与叔叔)共同创业,金马面包西果厂就此诞生。后来叔叔和姑姑陆续退股,父母曾考虑结束营业,当刚中学毕业的李文吉便决定接手,加上姐妹不时帮忙,一家人齐心协力支撑起面包厂运作。

李文吉大哥自小将家人的日以继夜的劳动尽收眼底,明白手工制作面包的辛苦,每天工作时长十二至十五小时,挣得血汗钱却缺少闲暇时间。如果不是一家人分工负责从秤材料、和面团、揉压面团、手捏成型、入模发酵、进炉烘焙、出炉冷却到切片包装的一应工序,肯定会忙不过来。从烘炉中取出烤好的面包,被热气熏得满脸通红,对李大哥而言是极平凡的日常。不聘请工人,乐意亲力亲为,虽然苦点、累点,却舒心自在。

金马面包西果厂开业初期只卖寥寥数样古早味面包,近年来顺应市场需求才慢慢地增至十多种口味选择。除了长期光顾的熟客、外地游客和循着古早味寻来的老饕,传统咖啡店会批量订购海南面包。基于所有的面包都是自家手工制作,为了保持最佳品质,李大哥会将每日生产数量控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若有必要,他会和顾客沟通将大额订单分作两天完成。

随着乡镇发展阔步前进,不少传统食品为了提升效率和产量而趋向工业化生产,为了延长保质期而添加防腐剂、软化剂。年轻的李文吉大哥却依旧手工制作面包,坚持无添加,守护着扎实的口感和熟悉的淳朴味道。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加影的三轮车包子档

从锡米山通往加影市区的繁忙街道旁,一台三轮车流动摊位总在日头偏西时出现,夜幕低垂时消失,若不稍加留意便会错过。三轮车上方支起一片灰色帆布,为摊主及层层相叠的竹制蒸笼遮风挡雨。掀起盖子,随着水蒸气氤氲,形形色色的手工包子、点心散发出诱人香味。

每天早上的馅料制作及调味、发面、捏包子、蒸熟,皆由王成杰叔叔亲力亲为,其妻子从旁协助。即使各项流程费工费时,他们依然坚持当天现做现卖,绝不放置隔夜。加上王叔叔已年过七旬,依夫妻俩的健康状态将每日制作的数量控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不造成过度劳累。手工包点数量非常有限,吃不吃得上需靠机缘。

昵称“包佬”的王成杰叔叔,是三轮车包档的第二代传人。他的父亲曾在海南咖啡馆做煮炒,后来于1962年开始自主经营流动摊位。白天里一家大小齐心协力制作手工包点,傍晚时推着三轮车分别出没于锡米山顶及街道旁贩售,入夜则转移阵地到加影老街的两大戏院外。直到市区在发展洪流中改头换面,三轮车无法穿行于高速大道及高架天桥上,才在住家附近选择一个固定位置摆摊。

王叔叔年轻时曾远赴沙巴闯荡,婚后独立开设机械厂,却在金融风暴中陷入经济困境。他心怀无奈地回到老家,重新帮忙制作热气溢香的手工包点,便毅然决定跟随父亲的脚步,妻子也甘苦与共地一起维持生计。王叔叔不但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同时也沿用父亲的食谱以及三轮车摊位(现已换了第三辆),使其成为加影街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数十年来,王叔叔一家习惯了白天投入制作,晚间出摊的生活模式。一贯在傍晚六、七点才出摊。短则四十五分钟,长则两个小时半,手工包点必然售罄。近两年里,受新冠疫情影响,出摊时间被迫提早至下午四点半。通讯科技的发达也促成销售模式上的突破,王叔叔采用免下车服务(drive through)和电话预订,为顾客提供更大的方便。

王叔叔推着三轮车包档,在市井烟火气中把生活过得平淡安稳,不求飞黄腾达,只愿家庭健康美满。粗糙的双手已经习惯接触高温,仿佛练就铁布衫般灵活地从蒸笼中取出包子。对于品质热忱而执着的坚守,并没有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蒸发。吃上一口热腾腾的手工包点,品尝朴素的新鲜味道,流入心里的是无尽温馨暖意。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仁嘉隆的风筝

五彩斑斓的风筝在清风吹拂中,恣意翱翔于蓝天白云间,点缀周末午后的闲暇时光。一群风筝爱好者不分年龄、种族或国籍,齐聚仁嘉隆(Jenjarom)住宅花园中央的草场上,在惬意的凉风下享受这项传统娱乐活动。个别好手会带上自制的风筝,以创意美观的造型争奇斗艳,并展示其良好的飞行性能。

两位年过五旬的业余爱好者,洪连胜和洪强,对漫天飞舞的风筝从兴趣盎然升华为创作,活跃在仁嘉隆草场已三、四十年。年少时透过购买他人制作的风筝进行拆解和研究,在模仿与不断改进中渐渐自学成才。出自他们巧手的作品有翩翩展翅的小鸟、蝴蝶和本土特色的月亮风筝(Wau)。他们早年鲜有交集,迟来的缘分使他们几乎年届退休才一见如故,有空便相互串门交流风筝制作心得。

风筝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竹条、线绳、白纸、浆糊;寥寥四种材料,流程看似简单,实际制作却非常考验手艺。选择韧性较强的成熟竹子,剖开后自然风干长达三个月。将完全干透的竹子去皮,裁切成条状,根据所作风筝的大小锯成需要的长度。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步骤——削竹,即用刀刃将竹条慢慢削至适当的宽度,厚薄均匀。削出来的厚薄度决定了竹条可以弯出多大的弧度。要怎样保持竹条的弧度和弹性而不断裂,只能在削竹的过程中凭肉眼观察和触感去调整,从中累积经验,因此最耗费时间、精力与耐心。

准备好竹条后,便开始制作风筝骨架,可依个人喜好做成任意形状,但必须确保左右对称、头尾重量平衡。用线绳绑扎好风筝骨架后,轻轻刷上浆糊,压上白纸(近年已换成防水的白色塑料纸)固定,并密切留意纸张是否平整、松紧一致。待浆糊干燥后裁去边缘多余的部分,风筝总算大功告成,可以拎到户外试飞了。只要风筝的左右吃风面积相当,便能平稳飞行不打转。不同的风筝受风后会产生不同的弧面,决定了它适宜在何等风力强度下放飞。

放风筝没有太花哨的技巧,只需选择适合而且可以配合风速的风筝,迎着风向即能顺利腾空。若是大型风筝则需两人协力放飞,一人迎风拿着风筝站定,另一人拉着线轴逆风跑一小段路,感觉线已绷紧了才请同伴松手。当风筝上升到高空中,气流相对稳定,风筝就会在空中保持漂浮姿态。收风筝时,顺着风势走向风筝,边走边收线,让风筝缓缓降落并收回手中,防止风筝因急坠而损坏。

龙形风筝在马来西亚非常少见,仁嘉隆的风筝爱好者们偶然学会制作,得以展现“飞龙在天”、“神龙摆尾”等壮观景象。龙形风筝由一颗立体龙头、八十节龙身和一节龙尾相连,整体长度逾百尺,动员至少三人才能放飞。龙头制作工艺繁琐,因不具飞行能力所以必须尽量轻盈,以便借助龙身将其托上空中。不仅如此,要做出八十只大小一致的圆形风筝充当龙身,甚是挑战眼力和耐心。

“鸢飞蝶舞喜翩翩, 远近随心一线牵”。一根纤细的线牵引着空中飞扬的风筝,同时联系着地面上的人。志同道合所以相聚甚欢,凭一腔热爱潜心钻研;当亲手制作的风筝冉冉升起,他们脸上绽放自豪的笑容。即使时移事易,对现代人而言传统玩具不如手机游戏有吸引力,洪连胜和洪强很乐意分享及指点新手,希望制作风筝的工艺继续流传。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邱国良:旌旗制作师傅

森美兰州淡边(Tampin)新村里的一幢天蓝色板屋,门窗边贴着几幅春联,入口处悬挂了醒目的红底金字木雕匾额——国良手工艺。甫进门,厅堂绝大部分的空间被巨型工作台占据,工具散落四周却乱中有序。左侧的房间内放置长达十来尺的板桌,墙边挂满各式备用布料;右侧的小房是缝纫车间,墙边则挂着半成品。邱国良叔叔拿木尺在深色布匹上比划,依照粉笔刻画出旌旗轮廓测量所需裁切的尺寸,再修剪布料边缘。他手工制作挽联、锦旗和令旗,至今逾半世纪。

旌旗,意味着各种旗子,其中囊括挽联、锦旗和令旗,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各自却飘扬着不同的无声昭告。挽联用于布置灵堂和灵柩车,亦用于乡亲、学校等社团向办丧事主家致祭。锦旗用于表扬个人对社团的贡献,采用红底黄字,并镶以流苏花边。令旗用于神诞庆典,信徒为答谢神明庇护而赠旗,彰显其神威,采用的配色则因主神而异。

五十年代末的挽联,是用白纸黑字书写着逝者姓名、挽词、赠送者名字和所代表的社团,逝者出殡后即焚烧。当时淡边小镇公共交通并不发达,邱叔叔从事德士司机,载送客人到其他市镇,所以他经常受街坊邻里委托前往芙蓉、马六甲等城市订制挽联和取货。长年累月的接触引起了邱叔叔对书写挽联兴趣,遂自学成才,凭这项技能偶尔赚些外快。

六、七十年代里,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后,才兴起使用布制挽联,换上通用的挽词如“福寿全归”、“音容宛在”,逝者出殡后由社团取回保管,既方便又能重复使用。一次机缘巧合下,邱叔叔为经营寿板店的友人缝制布置灵堂用的挽联和挽幛,名声不胫而走。找上门的订单种类诸多,他也乐意尝试新挑战如锦旗、令旗,并能交出令顾客满意的成果。因此,邱叔叔的客源逐渐从淡边扩展到森美兰、马六甲、雪兰莪及彭亨州,甚至远销国外至新加坡和印尼。

无论是订制任何种类的旌旗,首先必须确定其用途、颜色和尺寸,邱叔叔方能采购所需材料,依旌旗轮廓剪裁。紧接着是确定旌旗上的文字,他在测量相应字体大小后,将每个字临摹于纸上。邱叔叔不得不摒弃在本地民间式微的传统刺绣工艺,而是将字样拓印到布上剪出,粘贴在旗上定位,隔日风干后才进行缝合。基于中文字笔画复杂,缝纫过程颇为繁琐,旌旗难以连夜赶制,完成一张需耗时两至三日功夫。

邱叔叔近年来虽在制作旌旗时采用电脑打印文字,却坚持手作的温度。他密密的缝缀,承载着社团成员、乡亲之间的情谊和信众对神明的崇敬,延续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同时,邱叔叔并未荒废书法的手艺,工作之余练习写百福图,在临近节庆期间则挥毫书写春联赠送予来访的亲友。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只需在电脑上设计好旌旗的图像和尺寸,便可交由印刷厂打印在布上,甚至还能安装LED灯饰。面对时代的洪流,邱叔叔只管遵从兴趣继续制作旌旗,不去纠结未来会否有接班人之类的问题。闲暇时刻,他还联同亲友拍摄诙谐有趣的微视频,跻身粉丝人数破万的TikTok博主。过好当下的生活,坦然面对一切未知。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Summer》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