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厂街的手工包点

吉隆坡市中心苏丹街(Jalan Sultan)嘉应会馆斜对面,两排双层店屋之间的巷弄扯起帆布篷,为简陋的熟食摊设备遮风挡雨。煤气蒸炉上,一屉屉以白布遮盖的包点热气氤氲,这就是德记包档。近一甲子前,这条闹市小巷里摊贩林立,有饭粥档、血蚶粉、酿豆腐、牛腩粉、云吞面、猪肠粉、蔬果档…… 随着时势转变,摊主相继搬迁、转行或退休,独留德记包档仍在原地经营。

第二代掌舵人陈锦荣与包档同于1965年出生,是道地的茨厂街人,初中毕业后便从父亲手中接过无名无招牌的包档。为纪念父亲陈秋帆(字继德)下南洋辗转奋斗,在茶楼习得包点手艺并凭此创业把九名子女拉拔长大,他采用“德记”为包档命名。

昔日茨厂街热闹非凡,店屋楼上住满多户家庭房客,趁着晚上闲暇到楼下喝茶、吃宵夜。德记包档拥有独立的水电供应,无需从毗邻的店屋挪用,晚间七点开始营业至凌晨,除了贩售多样式包子点心之外,也冲泡茶水。当时包档一片忙碌,动员六、七名兄弟姐妹互相协助,后来大家渐渐不做了,唯有陈锦荣坚持守业至今逾40年。当老街坊纷纷搬离茨厂街,陈叔叔不得不缩减产品线、调整营业时间。如今包档早上十一点开始营业至下午三点,菜单上只有叉烧包、生肉包、莲蓉包、豆沙包和糯米鸡。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陈叔叔维持几十年一贯的做法,不聘请外劳、没任何机械,全靠双手掌控味道和品质。每日只能制作顶多500颗,采用经过多年重复喂养的老面种发酵,包子外皮略带黄色,柔软却不失嚼劲。包子馅料并非使用经由肉贩处理的绞肉,陈叔叔会挑选一整块新鲜猪肉,回摊位亲自切块,一部分用来腌制叉烧,另一部分则剁成肉糜作生肉包。他敢打包票,自己的包子能让一些需要忌口的顾客安心食用。

天未亮,陈叔叔偕同外甥梁家威及两名伙计来到摊位,开始和面、醒面、切肉、剁馅。早上九点左右,他们娴熟地捏出一颗颗馅料饱满的包子,待发酵成约莫拳头大小便可进行蒸制。中午时分,大量水蒸气从白铁皮蒸笼盖顶的出气孔中飘散,顾客接踵而至,购买新鲜出炉的包子。不少是长年捧场的熟客,也有循着古早味寻来的新顾客。陈叔叔慎重看待对古早味的坚持,只要80%的顾客能接受,就按惯例调味,不轻易调整。

陈锦荣叔叔始终留驻在闹市小巷内,婉拒投资设厂量产的邀约,选择延续社区文化及古早味。这些年来尽管没有大富大贵,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便足矣。随着年龄渐高,陈叔叔慢慢隐退,逐步交棒给跟了他廿余年的外甥,包档未来的走向将由梁家威决定。是继续在小巷里,抑或是跟随时代步伐搬到店铺?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3 ECHINOIDEA SDN BH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