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面包厂

清晨的雾气在柔和阳光沐浴下渐渐散开,此时爱大华(Ayer Tawar)新村里,浓厚白烟从人民公园旁一幢双层板屋后端冉冉升起。本地居民对这场景屡见不鲜,知晓并非发生火患,而是金福面包厂释放出今日营业的信号。第二代当家人潘家华叔叔往柴烧窑炉里堆叠橡胶木和椰壳作为燃料,早上九时点火起炉,进行长达四小时的预热阶段。

这座窑炉高度两米,宽度和深度皆三米,以红泥砖和洋灰砌筑,窑室壁内保温层采用碎玻璃和粗盐等蓄热材料。把木柴放进窑炉生火,温度升高,让里层吸收储存热能,清理干净炭灰后,用余温烘焙。它不像一般烤炉间中可以加热,而是烧一次柴火就用一整天,仅够烤几炉面包。

潘家华从小在面包香环绕中长大,每当放学回家就会帮忙父母亲。他在1968年高中毕业后,原想另谋发展,却应父亲要求继承家业,习得传统面包烘焙技艺。父亲于1979年逝世,母亲一直做到百年归老,潘家华与三名妹妹(月美、月春、月南)分工合作经营了大半辈子,维持家庭作坊式生产,没有聘请员工。儿子潘在贤长大后在外闯荡了几年,选择回来接手,成为第三代接班人。

柴烧窑炉使用难度颇高,无法准确测量或调控窑室温度,仅能凭日积月累的经验拿捏火候,预测面包耗时约多少分钟烤熟。只见潘月南拿一根长柄木铲,把一盘盘发酵好的面包小心轻放进柴烧窑内,考验技术地充分利用空间,整齐摆满42个烤盘。出炉时,她必须忍受高温,用木铲把面包移出,全靠巧劲慢慢来。这个重任只有她做得来,大伙儿都称她为“炉的保姆”。

受柴烧窑炉的容量和传热效率限制,金福面包厂每天只烤四次面包,产量固定在七十五公斤的面粉,外加其他用料。起初面团得用双手搅拌,工作繁重,70年代才定制了一台搅拌器,减轻了负担。其余工序仍手工完成,如用柴灶炒香椰丝馅料、揉搓整形、装盘发酵、涂抹馅料和包装。一颗颗面包就这样子完成了,最畅销的有传统口味如海南白面包、椰丝和豆沙小面包,近年还研发了南瓜面包和玛芬小蛋糕等等。

除了固定熟客和外地游客上门光顾之外,附近一带的传统咖啡店、嘛嘛店和杂货店长期向金福面包厂订购。早年潘父需骑脚踏车交货,最远去到十多英里外,直到70年代买了车,送货过程才较为轻松。其中面包干市场需求旺盛,每天制作至少两百包仍可能供不应求。

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传统面包销路直线下跌,所幸潘家几兄妹同舟共济,坚决挺过难关。近年掀起一股古早味新热潮,加上透过各式媒体提高曝光率,传统面包店生意又见曙光。柴烧窑炉固然是具吸引力的特点,却令金福面包厂受到新的困扰—木柴燃料短缺。附近地带的园丘曾大规模种植橡胶,如今纷纷改种油棕,橡胶木需从外地购入,成本价格飙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金福面包厂身为在福州人居多的爱大华新村里唯一的海南籍家庭,用柴烧窑烘焙面包谱写温馨惬意日常,让古早味继续飘香。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3 ECHINOIDEA SDN BH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