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典·里士达纪念牌坊

矗立在熙来攘往的庇劳(Kuala Pilah)主要街道旁,一座融合了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牌坊——马典·里士达纪念牌坊(Martin Lister Memorial Arch),建造于19世纪末,至今仍是瓜拉庇劳的地标,然而仅有少数人关注这座百年历史古迹。

牌坊主要纪念和缅怀英殖民时期前参政司——马典·里士达的功绩。英年早逝的他生前最大的功劳是:重新整合森美兰(Rebuilding the Negeri Sembilan Confederation)。在英殖民政府未介入行政事务前,森州依然是分别为九个由不同酋长统治的土邦,内乱纷争不断。直到1897年,英殖民政府委派第一任参政司,即是马典·里士达进驻庇劳,他凭着长袖善舞的谈判协商技巧统一九州,恢复了当地治安。此外,他还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并且筑路造桥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座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牌坊,其中华元素包括:源自岭南建筑的三间四柱贡门式建筑、代表福禄寿的葫芦火珠,以及寓意期盼美好未来的鳌鱼;欧洲元素则有古罗马式的半圆拱门和古希腊式浮雕。牌坊正面篆刻着三语碑文,中间的英文标题为“感恩戴德的人民为缅怀劳苦功高的首任参政司马典·里士达而设立”,左侧以爪夷文叙述他的参政履历,右侧以中文歌颂他的功绩。牌坊背面亦篆刻了“德沛九州,蜚英腾茂”的颂词。

瓜拉庇劳(Kuala Pilah)位于森美兰州中部,距离首府芙蓉约四十公里,是一座被青翠山峦围绕的小镇,有着“灵山仙境”的美誉。麻河上游的支流贯穿庇劳,约莫十五世纪时,米南加保人顺着水路登陆,进行拓荒。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因英殖民政府积极推进开垦土地及开采锡矿,吸引了许多华裔先辈纷纷涌入。到了十九世纪末,庇劳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内陆村庄,逐渐发展成为森州初期的三大市镇之一。

当时众多来自不同籍贯的华人均乐意留在庇劳安身立命,其中以客家人占约三分之一,广府人与福建人居次,还有少数海南人和潮州人。他们各自带着家乡信仰的文化,由当地华社领袖和企业家——邓恩(邓泽如)领导,于1898年开始筹建三圣宫,敬拜主神关帝、关平及周仓,副神谭公爷以及仙师爷,及其他民间神祇。在邓恩与英殖民政府周旋下,三圣宫于1900年落成的同时,获准成为永久保留地段,庙前左侧镶嵌的一座大理石碑可为凭证。三圣宫竣工隔年(1901年),他亦又率领委员会向英殖民政府申请开辟位于三圣宫正对面的地段,做为永久用途的华人休闲花园(Chinese Pleasure Garden)。同时,为了缅怀返乡途中病逝的马典·里士达参政司,就在华人花园中央为他建立一座纪念牌坊。

历经百余年,如今的庇劳不算繁荣,虽然随着公路的开通,罗厘车辆却只是过境往返。庇劳亦缺乏工业园区,旅游潜力也未被开发,造成经济发展徐缓,人口外流严重。像是马典·里士达纪念牌坊这座百年历史古迹,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逐渐被当地人遗忘。虽然华人花园受三圣宫委员会托管,每逢庙会必在园内举办木偶戏与电影戏。这花园也是当时三圣宫办私塾的体育与课外活动空间。但牌坊在疏于修缮下一度形同废墟,甚至被误认为古墓。

热心文教的郑元发大哥,土生土长于庇劳,儿时曾常到华人花园玩耍。长期在吉隆坡打拼事业的他,偶然返乡时意识到马典·里士达纪念牌坊所面临的窘状,进而在2013年主动发起保育古迹活动。可惜民众对于这方面的认知相对薄弱,比起关心具有代表华社落脚的历史性建筑,他们更注重项目的经济价值。长达六年的时间里,郑大哥并未获得太大的响应,却毅然坚持向在地华团、商家及相关政府部门投递公函,宣扬牌坊的建筑典故及保育的重要性。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郑大哥不懈的努力下,华人花园美化组终于在去年正式成立。汇集各领域的专才,分工进行修复、收集资料、募款、申请将牌坊列入国家文化遗产等诸多事宜。这一年里的筹备和推广,使广大民众重新观察和认识这个牌坊,并且给予筹委会支持和好评,慷慨捐助修复工程经费。目前已由专业古建筑修复师完成设计图,筹委会准备进行估价招标,在不久的将来开始局部动工。

国内不少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迹,凝结了当地人的集体记忆,证明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虽说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物质载体,部分古迹却抵不住发展洪流而面临破败,甚至被拆除的厄运。为了使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郑大哥认为应当推行培养教育,唤醒更多人对历史建筑的兴趣与保育热忱。即使物换星移,莫忘前人恩荫。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马来文字幕/ 林艾玲(庇中老师)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entimental Peaceful Cinematic Piano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马六甲旧车站的故事

马六甲河千年来缓缓流淌,默默凝望这座古城几番革故鼎新。其中,惹兰基让Jalan Kilang位于市区河道蜿蜒处的左岸,它曾是甲市区的大动脉,有着蓬勃的工业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已重命名为敦阿里路(Jalan Tun Ali)。于1969年建成的敦阿里车站更成为了当地的地标。

新落成的车站大厦替代了原先位于祈安律(Jalan Kee Ann)的羁留巴士总站(Hentian Bus Terminal),同时也是一座综合性建筑:除了车站,大厦楼上更设有大型连锁百货商场和一家国际酒店、底楼则有高达72家类型五花八门的店铺。无论是衣服包包、金银首饰、报纸书籍、花卉水果,抑或是市井小吃,在这里应有尽有。

敦阿里车站作为州内环市的巴士总站,共有八大公司分别负责通往州内各大乡镇的路线,可谓四通八达。车站站址距离古镇景点仅几步之遥,对面有一座大型巴刹,和车站楼上的购物广场,在娱乐匮乏的70至80年代可谓罕见,这些新发展为市区注入无限生机。因此,出入车站的人潮从清晨到夜深络绎不绝,不管是上下课的学生或是上下班的社会人士,闲时流连于此聚会或拍拖,情景热闹无比。各色各样的巴士并排在站前,尘土和浓厚的黑烟飘散在空气中,伴随着检票员忙碌的身影和行色匆匆的路人,是一代马六甲人的集体回忆。

在2005年,市议会下令将车站迁至距离市区以北五公里外的仙特拉巴士总站,即是马六甲中央车站(Melaka Sentral Bus Terminal)。敦阿里旧车站就此止步发展洪流,人潮骤减,店铺生意欠佳。当中包括百货商场和酒店在内的商家,因蒙受严重亏损而纷纷搬迁或结业。巴士总站迁移多年后,如今旧车站近乎废弃的建筑,四周杂草丛生,积水导致蚊虫滋生,瘾君子和卖淫者频繁出没,几年前遭逢祝融之灾后更是满目疮痍。

即使在如此卑劣的环境下,仍有部分店铺基于租金低廉选择留下。人潮不再,却有乐龄人士喜欢相聚在底楼的旷地聊天打发时间,三大民族和睦相处,店家多年来累积的熟客也会特意前来光顾,当中,仅剩三家店铺:茶室、洋服店、和当铺。

跟随旧车站一同开张的琼林宝茶冰室,是一家典型海南咖啡店。除了贩卖茶水,同时也提供面包、椰浆饭、经济面等简便餐点。第二代继承人林新友叔叔从亡父手中接班已36年,间中曾尝试到新总站营业,苦于无人问津,则重回故地,持续经营超过50字号的茶室。它伴随着旧车站,成了最后也是唯一一家从未搬迁的店铺,直到落幕。

位于旧车站左侧入口处的京城洋服,进驻于此40余年,七旬老裁缝师傅——李聪开叔叔,从楼上的男装商场区辗转搬到底楼的摊位单独营业。高峰时期曾聘请五、六工人协助订单,而今仅剩李师傅一人独自掌柜,安逸度过晚年;旧车站最后一家店铺,是江福荣叔叔所经营的当铺,主要收购旧金和当票。从槟城移居来的他,因相中这座停车位易寻的地标建筑,一落户转眼便已15年。

今年七月杪,旧车站水电供应将被切断,是业主在市议会施压下给予的最后通牒。坚守阵地的最后三家店铺得不撤离,让旧车站正式落下帷幕。虽然对长期赖以生存的环境依依不舍,后继无人的茶冰室和裁缝铺终于画下句点,林叔叔和李叔叔都将退休,而江叔叔的当铺会搬至另一条街道继续营业。市议会将重新规划旧车站和附近几块荒地的未来发展,也许在若干年后呈现全新风貌,继续为古城增添一笔辉煌史记。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n Inspiration Piano / Ambient Inspirational Documentary Piano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令金的故事

踏入柔佛州的令金(Renggam),放眼望去可见涓涓河流贯穿市区中央,感受习习凉风掠过两畔翠绿的树荫,为宁静的小镇注入勃勃生机。干净宽敞的马路上偶尔可见几辆交通工具驶过,居民生活步伐恣意轻松。小镇内数行1930年代建竣的店屋鳞次栉比,矗立在经妥善规划的街道上,虽饱受风霜但几乎保留着原貌,处处彰显历史文化气息。

令金这座被园丘四面环绕的小镇看似不起眼,却让人难以联想它曾繁华一时。自1879年开埠起,它成为了当时英殖民政府在居銮一带的行政区,相比附近的城镇领先建有消防局、警察局、地方法庭等公共设施。当时马来联邦铁路营运的西海岸铁路线在1913年全面开通时,其中一个火车站便设立在令金。

相传,令金这个名字由马来文的断裂“renggang”翻译,据说当时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时,影响了柔佛州还造成有一座山壁断裂,故其得名。早年在港主制度下迁徙到令金一带垦荒的华裔先辈大多来自海南岛,主要从事甘密及咖啡种植。20世纪初叶,各类工业崛起尤其国际市场对橡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基于马来西亚在橡胶种植上的自然优势,英殖民政府鼓励英裔资本家大肆进行橡胶拓殖,华裔园主们也识时务地转向种植橡胶树。随着令金的发展蒸蒸日上,华裔先辈们遂成立籍贯会馆、华商工会等社团组织以便相互照应。小镇至今仍保留至少五所籍贯会馆,且不定时举办各项活动,促进会员与居民交流。

有一坐落在令金小镇不远处的高地,尚存一栋完全以原木建造的休闲俱乐部,是昔时仅限英裔橡胶园主们周末娱乐消遣的场所。让本地居民津津乐道的趣闻之一,是英女皇曾在造访令金时莅临这家俱乐部。马来西亚独立后,英裔园主们纷纷撤离,这栋俱乐部就被其中一名华裔园主买下,转型开放惠及民众。迄今俱乐部的室内装潢依然如故,但附属的网球场早已不复存在。居民们空闲时齐聚一堂打麻将或切磋桌球,不分种族,其乐融融。

无论是远渡重洋垦荒的华裔先辈,或是倚仗拓殖发展经济的英殖民,各自都把信仰带进令金。宏伟的天后宫中供奉着保佑平安的妈祖,冉冉香火绵延百余年。距离庙宇一公里外的令金最高处则是拥有六十余载历史,由英殖民修建的法蒂玛圣母天主教堂,以慈悲且无玷的眼光俯瞰这座小镇。教堂每年有两项主要活动,即五月中旬为纪念圣母显现的主保日及十二月的圣诞庆典。这两种信仰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却共有引人相互关爱的核心精神,也许这就是令金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来源。

在令金落地生根的华裔先辈为了后代的教育和未来着想,在兴办教育方面义不容辞。令金镇上的振强华小创校将近百年,在1960至70年代间,学生人数曾高达800名。无奈70年代后因国际橡胶价钱暴跌,不少园主改种油棕,年轻一代移居城市展开新生活,留下的人口多为年迈老人。振强华小面临学生人数逐渐下滑的困境,并在去年正式成为微型小学,于今仅剩不足60名学生。

经过一波澎湃的发展巨浪洗礼后,令金的生活步伐随着橡胶种植业风潮的平息回归宁静,成为一片不受城市喧嚣侵染的净土。偏离了高等学府、工业发展和高速公路等扩展版图,无忧无虑安居于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yathon – Memories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朱湖区的老街

贯穿武吉不兰律(Bukit Pelanduk)至丹那美拉C(Tanah Merah Site C)的要道上,车辆与骑士来来往往,约15公里长的公路串联了周边数个华人新村,及衔接至多个马来甘榜和一座印度村,是一带居民的交通命脉,更是邻近畜、农、种植业的主要运输通道,尤其这里曾是国内最大养猪区:朱湖区(Chuah)

朱湖区属于森美兰州波德申县内的宜唛(Jimah)镇,当中包括数个以养猪业之冠的华人新村:武吉不兰律、双溪立百、朱湖、丹那美拉A与C村。其养猪业在高峰时期,多达百万头猪,大大小小的猪寮与饲料厂不计其数。在养猪业蓬勃的时代,行情佳,市价好,村民生活写意。然而,20年前的一场无情浩劫,改写了一切。曾经熙熙攘攘的闹市,如今仅剩两排70年老木店屋,人潮不在,零落的店铺和两两三三的顾客。朱湖区过去的光辉灿烂或许暗淡,却不无法遮掩前辈们不辞劳苦,求生打拼的生气。

已高龄91岁的徐崇禧校长便是其一。1949年,徐校长从福州远洋南下来马,并在双溪比力(Sungai Pelek)登岸,接着成家后立足于武吉不兰律。敬重仰慕的徐崇禧曾任职于益侨华小(15年)副校长和波德申华小(5年)副校长等,在教育界服务超过26年。早期,由于朱湖区的土地贫瘠不适耕种,仅适合种植耐旱抗贫的木薯与番薯。克勤克俭的福州人和当地人充分利用在地资源,将邻近红树林的枝干以及亚答叶,简陋搭起猪寮,并且把收成后剩下的木薯叶作为饲料,养猪增加生计。

畜牧业产值高,也可延伸其产业链至其他产品,因此朱湖区养猪业如雨后春笋般,猪寮与饲料厂可谓四处林立,每家每户都有猪只,少之数十头,多则上千。当时养殖卫生意识不高,和缺乏完善排污系统,使得该区的空气参杂着畜禽排泄物与饲料,和河流严重污染的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养猪业却直接带动朱湖区一带经济活动,商店茶室皆是人潮,市区热闹非凡。猪农们早上打点了事务,中午便在茶室相约畅谈,店门外一辆辆豪华房车停靠,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时过境迁,朱湖区老街上仅存的木屋,历经三代人,也见证了沧海桑田。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The Leaves Fall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新古毛新村的故事

古毛,中文名称源于客家话“Kubu”之译音,取之于马来文Kuala Kubu,意为“河口上的城堡”。由于古毛坐落在古毛河(Sungai Kubu)与勒宁河(Sungai Rening)交汇的河口上,于19世纪中叶爆发的雪兰莪内战(1867-1874)结束后,留下了当时为了抵御敌军(东姑古丁和叶亚来)进攻而建造的城堡,而得其名。

因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和丰富锡矿资源,让古毛犹如雪兰莪河的一颗明珠。雪兰莪河与古毛河之间的水路运输成了发展经济的主动脉,是杂货商品重要的运输管道,尤其锡矿。古毛蕴藏着丰饶的锡矿吸引了不少矿家大亨前往进行开采,如叶亚来、陆佑等,和前来采集场的大批华裔矿工多为惠州客家人,至今仍占据新村的7成人口。

曾经盛产锡矿的古毛小镇,繁华甚比吉隆坡,飞跃成为雪兰莪第二大镇,更是英殖民政府在乌雪的行政中心。然而富饶的土地多年来却一直饱受水患浩劫。位于古毛镇上游的百年陈旧水坝于1883年崩塌,洪水摧毁整座古毛镇,即是坊间流传的白鳄鱼传说,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遭水患摧残的旧古毛(老古毛)镇命名为Ampang Pecah,即水坝破裂之意。

此外,大量的采矿活动和无良的开垦矿场而擅自更改古毛河道的行为,严重破坏河流结构以及河床变浅,以致古毛逢雨成灾。并在1926年的一场豪雨再次将古毛镇淹没,造成严重灾难居民被迫搬迁。促使英殖民政府位于旧古毛北上三公里的一处高地,作为古毛镇迁移的新地点——新古毛。

在1948年的紧急法令下辟建新古毛新村后,居民惯于把新古毛分为:镇上与村内两处。如今的新古毛新村则于1990年代更名为:Kampung Assam Kumbang,取之于洛神花树。

一座城镇的兴与衰、旧与新、摧毁与诞生、消逝与重生,走过历史的轨迹,也载入新的历史。不妨走一趟,听一听这座城镇的时代变迁,岁月流逝,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情故事。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37.2度雜貨店 Three Seven Two Shop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新古毛之花园城市

首次踏足新古毛街口,放眼远望,将小镇主街的两排店屋纳入眼底,直观感受是这犹如水彩调色盘一样地方,既质朴又不失可爱,大多米白色的水泥墙早已斑驳,交错其中的却又是彩色的门窗边框与柱子,身为路经之处的外来者,于此接收的每一则故事,都像是当年历史课本的补白。

古毛,那座历经水坝崩塌、水灾浩劫,如今已被洪水吞没、深埋地底的城镇是新古毛的前身。她曾占据绝佳的地理优势,是三个州属的交通枢纽——除了可通往吉隆坡、北上可达霹雳州,朝东还可来到彭亨州,是通往避暑圣地福隆港的必经之路。 1923年至1926年间,在古毛城镇接连遭遇水患后,英殖民政府有意打造全马第一座「花园城市」,一个经妥善规划、被绿色环境包围的城镇——新古毛。

新古毛设施完善,有警局、影院、邮政局、消防局,斜坡上更建有行政中心。大概是早年饱受水患之苦的关系,城市规划师Charles Reade把主要建筑包括医院、学校、俱乐部、教堂等都安置于地势比河流更高的地段,防患于未然。 1931年,古毛城镇在洪水的再度袭击下从地图上永久消失,而新古毛,这座河口上的城堡,自诞生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她象征着重生,也是迁居至此的古毛居民的希望。而原来位于​​古毛的竞明华小也因此浩劫,迁至新古毛。

现如今的新古毛,是城外六十公里的一座小镇,位于福隆港山脚,是个远离喧嚣的净土。小镇依山傍水,除了有登山爱好者慕名而来的古都山、吉令瀑布,还有气势磅礴的雪兰莪河水坝,沿途的怡人风光是众多骑行者所向往的景色。回到小镇中心,周边可见宽敞的街道、整齐划一的建筑设计,以及集中的社区设备。

环境清幽的新古毛(Kuala Kubu Bharu)至今依然保留着英殖民风的古朴建筑,留存着其历史痕迹,从再生的那一刻起,开始谱写属于她——关于消逝与重生——的故事。

文/ 谢淑怡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37.2度雜貨店 Three Seven Two Shop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叻思新村的故事

距离首都吉隆坡仅50公里的叻思新村(Kampung Baru Rasa),位于乌鲁雪兰莪县(Hulu Selangor)中部,是一座拥有超过120年悠久历史的左镇。早期19世纪末,因叻思地底蕴藏着丰富的锡矿,吸引了无数矿家前往该镇从事采矿业,如著名实业家陆佑和矿业巨子陈文晟等都在此发迹。盛况时期更多达20多座露天矿场及5艘铁船,因而带动了市镇的繁华和人口的剧增,在20世纪初的人口便已有2万人,与当时吉隆坡3万人口的差距之微。

矿业为叻思的经济命脉,为国家经济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牵动着该镇的经济兴衰。但在二战发生期间,叻思一切商业活动遭受打击与被迫停止,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居民们在枪林弹雨中经历了日军侵略的三年零八个月,然后又在英殖民政府施行紧急法令下,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并成立新村,与马共展开长达12年的游击战。随后,叻思的发展逐渐缓慢,人口也大量减少,更多已往其他地方发展。

时过境迁,曾经繁华绚烂,如今回归质朴。在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长辈,习惯了安逸平静的作息。也有些年轻一代选择回流新村,如“芳记云吞面”的第三代老板林智生,一家人经营着这份古早味,坚持自制面条。叻思大街上弥漫着兴盛后的平静,和浓浓的人情味。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Calm & Inspirational – Ashmaluev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宁宜船头的故事

船头(Pengkalan Kempas)像一座沉睡的小镇,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建设,数十年如一日。一间寺庙、一家教堂、一所华小、一个公市、一间警局、一座大马最古老的回教陵墓之一的古迹、一个举足轻重的的码头、和两排战前双层店屋,这些即是船头小镇的全部,而且都坐落在同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大街上。

诸不知,这座逾百年历史的幽静古镇里的码头,却是森美兰州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据点,更见证了先辈们刻苦谋生的勇毅。由于船头码头坐落在宁宜河(Sungai Linggi)下游的河岸边,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早期华桥南下来森州时重要的登陆点,也是森州最早的华人落脚谋生据点。从此,船头码头从平凡的河岸,迅速发展成兴旺繁荣的商港。在英殖民地时期更成为原产品(橡胶、锡米等)和杂货(日常用品、米粮等)运输的重要码头,牵动着当年森美兰州的经济动脉。

时过境迁,便利的交通打通了通往各地通路,逐渐取代水路,码头由喧闹回归平静。船头小镇不再作为上下货之用途,失去昔日繁华,之后镇上的发展步伐缓慢,更没有多元的经济发展项目,也导致年轻人往外发展,剩下长辈们相聚闲聊。加上南北大道和瓜拉宁宜大桥的兴建,大大缩短森、甲两州的路程距离,让船头犹如沧海遗珠,不再成为通往两地的必经之路,加剧对船头的经济冲击。

如今街上老店只剩下一间茶室、两家杂货店、一间买卖河虾和垂钓用品的自家商店、摩托修理店,其余都作为民宅,有些店屋则已人去楼空。镇上唯一的微型小学——船头育华小学,早期仅使用街上的店屋楼上充当学校,在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后由几位已故华校老前辈发动建校,才迁移至街尾现址,目前学校也只有50余位师生。

拥有百年遗迹的古镇,记载着先贤们艰辛的拓荒历程;川流不息的宁宜河,承载着无数先辈们履险蹈危的血汗。应守护着这份情怀,代代传承。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By The River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双溪立百新村的故事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20年前,无情的病毒让朱湖区(Chuah)一带陷入一场浩劫,夺走数百条人命,也让曾经是东南亚最大的猪农场之一的武吉不兰律(Bukit Pelandok)、和毗邻的双溪立百新村(Kampung Baru Sungai Nipah)的养猪业从此一蹶不振。立百病毒事情震惊多人,全国上下一时陷入荒乱。当时政府宣布戒严、疏散居民并迁离灾区,同时展开毁猪行动以控制猪瘟。这也改写了双溪立百新村将近八成依靠蓄猪维业的居民的未来规划,失去了经济支柱,影响甚大。

20年后,病毒事件可能改变了双溪立百新村的样貌,却打击不了居民们顽强拼搏的精神,不屈不饶,逐渐将新村脱变转型,并且往其他领域发展如种植业和旅游业。在村委和居民齐心合力下,为民风淳朴的双溪立百新村增添更多生机,好比获得全国新村美化比赛亚军、以及全马新村首创以水果命名的中文路牌、更设立了“立百历史文化馆”记载了立百新村成立的历史和立百病毒事件的记录。

一场惨祸摧残了本来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乡镇,居民饱受身心煎熬,是旁人所不能理解。即便如此,拥有正向的信念,相信如雨过天晴,碧空如洗,一条七彩鲜艳的彩虹将悬挂在半空中舒展开来,绚烂多采!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Piano Ambient – Ashmaluev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新沟港口渔村的故事

新沟港口渔村(Bagan Parit Baru)是一座仅住着60户人家的小渔村,人口甚少约300人。渔村位于雪兰莪州最北部的西北边界,与对岸的霹雳州四条港渔村相隔着安南河(Sungai Bernam)。村民多以捕鱼维生,所以屋子多半沿海兴建。渔村大部分都是潮州人,且90%都是“纪”姓人家,也被称为纪家村。

根据长辈口述,若以新沟培青华小建校至今来推算,新沟港口渔村的开埠至少近90年。在渔村开埠初期只有一间屋子,直到后来才逐渐增加。因此村民习惯以“单间屋”(潮州话)来称呼该村,而不常用“新沟”作为名称。渔村里的设施和公共场所虽然不多,两座神庙和一间杂货店,但是道地的海鲜餐馆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特地专程到访。

偶尔潮汐风浪特别大,家门前会被海水淹入,此时便是孩子们的最佳娱乐,毫无惧怕跳进水里,嬉水玩乐着。宁静朴实的渔村,生活安逸,却一如其他偏远的乡村般,面对人口外流的隐忧。早期多达百户人家的风光不再,如今人去楼空屋子也已拆除,只留下一支支木桩,跟随海风吹过繁华尽处。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Out My Window 120 from Elias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