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成木屐鞋

『木屐』即是木底鞋的统称,走起来咔咔作响,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足穿木屐鞋的记载。传统的木屐的结构简单:一块木板作为底板、并在底部加上双齿、再用绳系穿孔系牢。鞋底的两条木齿是为了在多雨潮湿、易积水的环境、方便踩过泥泞、更防止脚足被带刺杂草划伤。有别于一般鞋子,由于木屐使用木材制作,具有防潮、防滑、通风的特性,让脚保持干爽的同时也不易滋生细菌。因此在木屐业逐渐淘汰时,依然深受一些行业的喜爱,如餐饮厨房、农耕业、巴刹小贩等。

随着时代、籍贯、风俗背景的不同,也催生出形式多样、各种风情的木屐,如文昌木屐、日本木屐、泥屐、毛窝子等等。典型全红色的木屐是马来西亚老一辈华人钟爱的鞋屐,实惠又耐用,是必备的日用品。这款全民熟悉的木屐分类称为:潮汕木屐。最大的特点是其蜂腰屐的底板设计,和使用塑料片、皮革钉成船篷状来取代传统绳索。

位于槟城大山脚(Bukit Mertajam)旧街场一条不起眼的巷弄里,有一家仍旧以手工制作木屐的老师傅——陈德龙。蓝色简陋的铁皮屋就是陈师傅的父亲所创立的“泉成”木屐鞋,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从锯割树桐、削刨成型、打磨上漆、钉装屐皮等十多道工序,都由陈师傅一人完成。

在五、六十年代可是木屐业的高峰期,产量供不应求,非常兴盛。时过境迁,在橡胶、塑料的普及使用后,为木材制鞋之外提供了更多各种材质的选择。另外,木屐鞋所发出的剧烈声响也不再符合现代的审美取向,或会视为噪音。唯有在民间传统、办理婚事或丧事上仍然能看见木屐与习俗上的联系。

随着生活方式的迭代,制作木屐的老师傅们逐渐退休,木屐鞋难以再现风华。陈德龙师傅也将是店里最后一位继承人,木屐发出的咔咔声或成绝响。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The Beauty Of Love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槟城的宋谷

咔咔 咔咔… 双脚踩着踏板,牵引着60年的老式裁缝机,发出旋律般的节奏,针线在布料之间快速及准确的穿梭缝合。在狭小的工作室兼门市里,71岁的Haja Mohideen老先生眼神贯注于手中的各种布料与针线,以熟练的剪裁技艺,裁制着一个个宋谷帽,也是槟城最后一位手工制作宋谷帽的老师傅。

哈扎先生的店铺(Kedai Songkok Osm Mohd Shariff)位于槟城小印度的边上,店铺身后是一座外墙白绿相间,建于19世纪的印裔清真寺——那莪圣殿Nagore Dargha Sheriff。小小的店铺由印度越洋而来的父亲于1936年开业至今,不曾迁址。当时乔治市约有6、7家手制宋谷店,时过境迁,老师傅们逐渐退休,也没有下一代愿意接手这门利润不高的辛苦行业。与此同时,如今市场上售卖的宋谷帽也已经由工厂大量生产,价格便宜,对传统手制宋谷店更是极大的冲击。

自幼便跟随父亲身边帮忙缝制宋谷的哈扎先生,在父亲去世后继承其衣钵,当年他年仅25岁。转眼间40余年过去,如今生意忙得不可开交,尤其开斋节前夕。顾客也遍布各个年龄层,有些年轻顾客则跟随上一代,购买哈扎先生一家的宋谷帽。

年事已高的哈扎先生也欣慰的将这门手艺传承给女婿,让祖业得以延续。窄小的空间里承载的三代人的生活行迹。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Francolin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德利书报局

一间书局在一个地方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止于贩卖各类刊物和文具用品,更承载着文化交流与知识传递的重要性。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传统书局满足了学子对知识的渴求,并滋润民众的心灵,每日的报纸更成为早期从中国南下来马谋生的同乡的精神粮食。然而位于芙蓉市区广生街的『德利书报局』,历经百年,一直都扮演着这个角色,伴随着许多学子和民众走过无数个孜孜矻矻的岁月,走过时代的交替,是芙蓉和邻近一带街坊的共同回忆。

德利书报局成立于1918年,由创办人吴毛德和妻子在芙蓉新街口River Road(即现在的广生路)的一个小档口开始。经营初期售卖香烟、冰水、文具,及代售香港和吉隆坡出版的中文报纸,好让中国南来谋生的同乡掌握祖国的局势发展。渐渐地,书局的营业基础逐渐稳定,且于1934年扩充并迁至现址,开始以店铺的形式经营书报事业,屹立至今,不曾搬迁。

吴国福是德利书报局第三代掌舵人,同时也是个收藏家。一箱箱装满了不同年代的刊物、杂志、以及个人珍藏的书籍一字排开。当中有些甚至是50年代出版的学生刊物,和早期由香港直接进口的杂志和《學生字彙》等。一本一本的刊物,宛如过去,记载着当代事迹,是一个年代见证。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Heavenly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百吉龙香行

在神诞庆典、拜神祈福时,可见一柱柱颜色鲜艳的龙香,小至4尺,大至20,30尺都有。除了用作祭拜供品,龙香也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民间艺术。尤其是师傅们全手工制作的龙香,其技艺的含量和费时的工序,让人钦佩。

距离武吉不兰律(Bukit Pelandok)主要街道不远处,一条名为“百吉路”的支路沿着雪邦河延伸,有那么一家手工龙香制造厂。负责人黄聿雄索性把制造厂命名为:百吉龙香行。黄先生自嘲资历尚浅,制作龙香并非本业,年幼时曾在哥哥的龙香制造厂里头帮忙,可惜几年后结业了。如今却在恰当的机缘之下承接了这门手艺。

手工龙香的制作程序非常考验耐性,是急不来的。从原料、款式、尺寸、涂层、风干、龙头、压模、龙身、捏压、上色、到包装,需至少两个月,甚至一年,取决于龙香的尺寸。尤其铺上一层一层的木糠最耗时。得一层干透,才能铺上第二层。间中风干的过程不得接触阳光避免龟裂,同时也随气候的变化而影响风干的进度。

虽然市场对于龙香的需求一向稳定,惟有传统手工制龙香的手艺已出现断层的现象,鲜少年轻一辈的接手传承。在有限的人力以及机械化的冲击之下,即使是蕴藏着文化精髓的传统制香行业,都面临经营和传承的困境。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nother Day To Remember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锦源鞋店

苏丹街(Jalan Sultan)可是叶亚来开垦吉隆坡时期最早建造的其中两条街道之一,与茨厂街(Jalan Petaling)齐名并价。这两条街道也华裔先贤南下西洋来马开垦拓荒的发源地,更是吉隆坡最早的经济命脉和商业重镇。历经百年,这两条街见证了吉隆坡繁华与变迁,尤其2011年政府宣布“大吉隆坡捷运计划”将征用这两条街一带的34栋老建筑和地段,而引起民间团体的大力反弹和捍卫风波,最终成功保留了大部分遗产,免遭拆除。

锦源鞋店便是其中一间险受影响的店铺之一。成立于1967年,是该区硕果仅存的专卖及定制舞鞋鞋店。店铺的面积不大,十多年来与隔壁的亚华洋服(已结业)仅隔一面板墙,共用一间店面;楼上则是简陋却齐全的制鞋工作室。

出生于制鞋世家的刘志强在年仅18岁时,便已经从父亲刘锦源手中接管鞋店。精湛的技艺和专门量制的舞蹈鞋和登台鞋,多年来深受早期在台上表演和跑码头的表演者、艺人喜欢。接手后的刘志强也更专注于拉丁式和舞厅式两种舞蹈鞋,并且投身设计、专研及制作。

时过境迁,经营了超过半个世纪的锦源鞋店也许免于拆除的命运,却逃不了面临结业的无奈。近年来刘先生身体状况不佳、经营的困难,于今年年初楼上的制鞋工作室已经停止运行。同时在无接班人的情况下,刘先生直言也将在几个月后退休结业,锦源鞋店就此在苏丹街上留下一个印记。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imple Tun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加影的饼干店

过半百个红盖子的大玻璃罐、和铁架上整齐摆放的铁桶,由低到高,层递排列。里头尽是各种古早怀旧的传统饼干和零食,口味近百种,琳琅满目。这家位于加影(Kajang)老街区的“广生和”,1907年开业至今,历经百年风雨从未搬迁,依然保留着老式骑楼的格局。今年87岁的萧伯章为第二代掌舵人,虽然年迈已高,但思路敏捷,经常坐在柜台处,负责收帐,或与老友相约闲聊。

广生和原是一间传统杂货店,以售卖日用杂货为主,之余也摆卖少许的饼干。自生意由儿子萧子健和媳妇陈美娟接管打理后,逐渐调整转型,专卖古早味饼干,将传统杂货店从经营困境中另寻一条途径。顾客群也扩张至华、巫、印度各种族,忙得不可开交。

五、六十年代可是杂货店铺最鼎盛的时代,从大街小巷至大小甘榜皆四处林立。传统杂货店不仅是张罗日常用品和杂物的地方,也拥有凝聚社区的功能,是街坊邻里的讯息交流站和建立关系的聚集点。

在商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市场形态的改变下,传统经营模式的杂货店逐渐被淘汰。大小型连锁超市和迷你市场,以迅速、及无孔不入式的建设在花园住宅区里,对传统杂货店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同行、网络、垄断、经营等种种压力下,人情味浓郁的传统杂货店该如何抵抗并度过时代的洪流,值得探讨。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ardvark Sunris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江沙路的炭炉

一个个红彤彤、或陶土原色的炭炉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烹饪炉具,尤其烹煮出来的饮食更带有独特的炭香味。此外,在新居落成、祭祀仪式或传统习俗上,也能看见炭炉的身影,以祈求吉祥好意头,或跨火炉去除霉气。时过境迁,煤气炉的便利和环保卫生意识的提高,导致炭炉的需求锐减,也造成了本地传统炭炉制造业的萎靡。

在怡保江沙路临河一带,有一户至今依然以传统烧窑的方式来制作炭炉的制造业者。方锡通是万利传统炭炉厂的第二代继承人,简陋和老旧锌板屋顶架起的两座小型厂房、一座窑炉、一片空地,这50余年来都是以家庭式小本经营。

传统炭炉的制作耗时耗力,工作环境也非常闷热,这辛苦的行业即便是聘请的外劳也不能承受。炭炉市场低迷,原料成本的上扬,所赚取的利润也淡薄。并且不时遭人投报,尤其是烧窑散发的浓烟所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政府环境卫生部也多次登门调查检举,除了环境污染的举报,同时也因为无法获得合法执照而接获传票。

种种挑战和打击之下,方先生和家人仍坚持捍卫这老行业。看似简单的炭炉,其中的刻苦艰辛,是旁人无法体会。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The Back Porch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怡保的龙窑

早在五千年前,古人就懂得把制作好的土坯放进一个个洞里用火进行煅烧。而龙窑则是中国古老烧制陶瓷器皿的做法,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龙窑为一条长隧道形的窑炉,一般都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利用斜坡高低差的特点,和火焰上升的原理,其设计展现的古人的智慧。

由于形状和坡度建筑貌似卧龙而得名“龙窑”,内部以砖块砌成,外面则使用粘土来固定。龙窑的结构可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建在低处,为主要的燃烧室,也称龙头。窑床的拱顶成弧形,由烧制陶器的窑仓组成。窑火向后蔓延往烟囟排出的部分是窑尾,即为龙尾。由于龙窑烧窑成本高、耗大量劳力、和需具备烧陶技艺和掌握火候的高要求,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电窑取代。

目前在怡保的新捷成陶瓷厂还有仅存的两座古老龙窑。负责人陈金平说道,早期怡保江沙路一带的陶土土质优越,在陶器业兴旺时期有60多座龙窑,高品质的陶瓷享誉世界。由于沿河一带的地势无法建造出传统倾斜式的龙窑,陶匠们也情随事迁,建筑了平坦式的龙窑,极具特色。

随着陶瓷业的衰弱,遭遗弃的龙窑一座座被拆除,陈先生也喟然叹息。不过近年来,在一些本地陶艺家的带动下掀起了一股传统柴陶艺创作。像是唤醒了陈先生内心未熄的龙窑火,造窑技术精湛的他利用了被拆除的旧龙窑身上的红砖,重建了两座小龙窑供陶艺爱好者使用,也希望把柴烧陶的手艺发扬光大。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音乐 Music : Laki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新晋兴

兄弟情深,情同手足。

打白铁这传统行业逐渐衰落,却有家位于增江新村的一间老店铺里,四兄弟在同一屋檐下敲敲打打,各持岗位。杨氏兄弟继承祖业是“新晋兴”第三代掌舵人,从增江新村建立至今从未迁址,为这一带顾客提供服务。

店里的白铁制品琳琅满目,从家庭生活工具桶、盘、壶、罐,到小贩饮食业所需的大型器具,甚至客制定做。制作过程讲究工匠们的技巧和手艺,从画出平面图,然后把一大片锌铁裁切及敲打成形,再经衔接、焊锡将各个部分组装起来。另外,店里也替顾客补修破损的器物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达到循环节俭。

手工制作的铁器坚固耐用,无可置疑。但在讲求速度和高率的廿一世纪,『耐用』不再受重视,加上塑料的普及和价格低廉,已养成人们用完即丢的习惯。杨氏兄弟也面临后续无人的困境,大哥也已经退休,其余三兄弟继续敲敲打打,在铁铺里忙活着,坚守着。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音乐 Music : Reynisfjall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广耀兴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飘香的海咸味,参杂了各式各样的海味。踏入广耀兴,典型60,70年代的海味店设计和装潢、店铺内外林林总总的海味,整齐排列,散发浓浓的古早味。

这家位于吉隆坡中央艺术坊附近的海味店经营了超过半个世纪,是一带居民熟悉的老字号,更是仅剩的海味专卖店。广耀兴创办人——颜锡其,已高龄90余年,他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离乡背井从中国潮州南下来马,生活不易,凡事都比别人勤奋,不敢松懈。如今,广耀兴已经是吉隆坡数一数二的海味店,不论在零售或批发,都规模相当。更拥有自家的鲍鱼罐头品牌,广受欢迎。

颜锡其年事已高,继承广耀兴的重任落其女婿,郑旭凯的肩上,也见证和这个城市的沧海桑田。现时,人人都会考虑在这片寸土尺金的地段把店铺卖了享天乐。仍然有少数传统老店依然坚守至今,令人欣慰。唯有与时并进,才能屹立不倒。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John Snow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