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莲莲都好!”(粤语译音:年年都好),说的是这对叶家磨刀姐妹花:好姐和莲姐。

在苏丹街后巷一座老建筑的停车场底下,一把大阳伞,两张长凳,两个水桶,数块磨刀石,姐妹俩一前一后在停车位之间的梁柱底下就这样待了半个世纪,替着街坊和顾客磨刀,风雨不改。

叶家姐妹的磨刀手艺可是继承了同样是磨刀师傅的父亲的技术。姐姐叶钻好(好姐,81岁)自小12岁便跟随父亲身边学习磨刀子和剪刀;妹妹叶玉莲(莲姐,71岁)也在耳濡目染下掌握了这门行业。姐妹俩透露,早期她们把档口摆在距离不远处的店铺前的五脚基上,但在513事件后才迁档至现址。

消费时代对老行业形成直接的冲击,不免让这对姐妹花感概万千。即使已经到了享清福的年纪,姐妹也各自有了家庭,莲姐也依然天天开铺,乐此不疲;好姐则近来行走需拐杖辅助,但只要孩子方便也会载她过来档口。

没有人晓得好姐和莲姐还会在这里经营多久,停车场上方的老建筑也即将展开翻新工程。苏丹街后巷磨刀一幕,前景未卜。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音乐 Music : Buch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华生钟表

走进巴生后街车站路,左右两排的战前店屋都是近百历史的老建筑,从前这一带曾经是巴生的繁华之最。老街里的店屋特色就是楼下经营生意,楼上自己住家。时过境迁,虽已不复当年繁华,但仍有少数的老行业坚守至今,而华生钟表就是其中之一。

经营近九十年的华生钟表,是由李礼才的父亲从中国南下来马立足后白手起家,店里以维修钟表为主,买卖为辅。父亲去世后兄弟俩接管父亲的生意,当年十七岁的李礼才便跟随哥哥学习维修钟表。转眼间,今年八十七岁的他见证了这老行业的盛与衰,但却对钟表维修业的前景十分乐观。李礼才表示,虽然钟表维修师傅越来越少,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上门询问及维修,尤其一些具有纪念和历史价值和昂贵的钟表,意外成为粥多僧少的受益者。

不过因年纪已高,身体状况和视力差了,李礼才已经退休,现阶段由侄儿李汉伟接手为祖业第三代继承人。店铺里的三张工作台,如今只剩下一张的台灯还在亮着。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Star Gazing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老家里的那张藤摇椅,长辈手里的藤制菜篮,孩子们都惧怕的藤条。在七,八十年代可谓家家户户必有的藤制品,极为耐用又实用,且用得越久,色泽越美。

在巴生光华独立中学校门口对面,有家坐落在大路旁却“隐藏”在一棵棵大树和竹子里的老店,是巴生屈指可数的老字号藤制品专卖店,除了售卖现有的藤制产品,还提供定制和修理藤制品的服务。尤其藤椅更是最多人前来问津以及送来维修。

年仅三十岁的罗宝宾不仅是第二代店主,还继承衣钵,接手掌管父亲的生意,让这门手艺得以延续。每件藤制品都十分考验工匠的技艺,制作步骤繁琐,亟需细心以及耐心。不同粗细和部位的藤都扮演着不同的功能,从支架、缠扎,到座面的编织,还得必须考虑整体结构的受力和支撑,非常考究技巧。

像罗先生这代的年轻人愿意传承宝贵的制藤与编藤手艺,实在让人鼓舞。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A Familiar Touch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生昌洋服

“七十年了!”,马君超一手比五,一手比二说道,是生昌洋服的第二代掌门人,自小跟随父亲身边帮忙及学习裁缝,一晃就是七十年过去。

生昌洋服的店铺是一栋超过百年历史的战前建筑物,坐落在巴生河南岸老街「彭亨井」上。在四五十年代是彭亨井最繁盛的时代,街道两旁的店铺楼上住人,楼下开店经营生意。如今大多数老屋都已残旧和空置,仅剩少数厮守在老商店的业者和老人。

子承父业的马君超依旧居住在老店铺楼上,每天和老伴享用完早餐后就开店营业。从父亲早期在这里开店至今,五六十年不曾搬迁。同一个地方,同一栋建筑物,做同一件事,坚守着这份行业。

隨著时代变迁,传统裁缝生意无奈沦为苟延残喘的夕阳行业,83岁的马先生也开玩笑的说自己年纪已高,想‘收山’不做了。这逐渐被人遗忘的老街,见证了一时的繁华和没落。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Junipers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福章雕刻

一雕一刻,一刀一笔,循序渐进的将牌匾上的字形挖掘显现出来,感受各种刀法所产生的特殊韵味,讲求的是扎实的功力,热忱与执着。而这家从1936年就创立的福章雕刻就能让人接触到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且店里主要制作的传统牌匾更是一项结合了雕刻、书法、和风水的工艺。

丁伟强(53岁),是福章雕刻的第三代继承人,自幼与弟妹们在父亲身边,耳目渲染下学习雕刻,多年来练就一手好功夫,其娴熟的雕刻技法在木质书法上完全呈现出来。

在雕刻上把书法的横竖撇捺的线条和韵味表现出来,尤其“飞白”刻字难度极高,却能让牌匾上的字一个个生灵活动。刀法好比书法,掌握好字的深浅、层次及力度,就像是为木质书法注入一颗心脏,顿时活了起来。雕刻完成的后续制程也极为讲究:如牌匾上的金字是一片片金膜慢慢地镶上去。

每一块牌匾都融入了匠人对于视觉美学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执念,其鬼斧神工般精湛的雕技更是一代代匠人用心传承的最好见证。

为了让更多人能接触及学习牌匾雕刻文化,同时也让世界各地的雕刻爱好者一起分享木质雕刻的线条和韵味之美,几年前丁伟强先生把工作室隔壁的店铺顶下,筹划建起了“福章雕刻艺术馆”,好让这门艺术可以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Lau Tzu Ehru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神像修复师傅:王有发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位于马六甲古城内的福成香庄,不止售卖多种的神像,同时也会看见第二代店主,手持各个工具,全神贯注地替神像进行整修,他——王有发,是本地已经难得一见的神像修复师傅。

修复神像这手艺十分讲究,过程中需要极高的耐心及专注,长时间在工作台上根据神像不同的损坏程度进行维修,短则数日;长则数星期。在复新旧神像时,保留其传统、自然、不花俏的颜色为主。王有发先生也在裂缝的地方补泥,和重新制作神像的小道具,如胡子,权杖等。让整尊神像在经过修复后焕然一新。

由于早期父亲——王建国所售卖的神像大部分从中国进口,因为气侯和运输的关系,尤其木质的神会有出现裂痕或损坏,为了不丢弃这些神像和经营成本的考量,就聘请中国神像师傅过来指导。这也促成王有发先生在年轻时便接触并开始修复神像,如今已拥有30余年的经验。他也说道这是一门非常冷门的行业,耗时耗了,在凡事求快的现在,没有年轻一辈的愿意从事这门行业。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音乐 Music : Battersea Bridg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