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兴柴炭发行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炭为首。自古以来,柴炭对于民生至关重要,尤其用作燃料之一。传统灶台下点燃柴炭烹煮食材,讲究技巧及过程费劲,得时刻控制火候和对食物熟度的拿捏。利用炭火烧饭菜受热均匀,柴炭燃烧时产生的香气赐予食物一份独特的风味。而且柴炭具有吸附能力,用柴炭煲过的水水质滑而细腻,不带一丝异味或杂质。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品,如今随着煤气炉以及各种家庭电器的普及化后,柴炭已不再是首选的厨房燃料,街上专门售卖柴炭的专卖店也不再常见。

其中,位于新山市(Johor Bahru)的直律街(Jalan Trus)街道上,与柔佛古庙正对面的一排旧式店屋中,偌大的「荣兴柴炭发行」招牌清晰可见,是当地唯一一家传统柴炭店铺。已故创始人的女儿们——八旬的张深珍阿姨和六旬的张莲珍阿姨坚守着岗位,协助目前第三代经营者,也就是她们的侄儿张灯治,打理这项七十余年历史的家族生意。

当年华裔先辈南渡来马,延续了这项数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智慧就地取材,使用本地丰富的天然资源——红树林中的红木,制作出高品质的柴炭以解决民生最重要的需求。早期的柴炭商贩骑着脚踏车或三轮车挨家挨户叫卖,而也有人瞄准商机向本地炭窑批发柴炭供顾客上门采购。
踏入「荣兴柴炭发行」店前宽敞的五脚基,抬眼望向大门上悬挂着那斑驳的木匾,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1940年代末,当这片匾额崭新地挂上时,柴炭仍是主流的厨房燃料。除了店前摆了张桌子外,其他的店面都用来囤放大包小包的柴炭,以至于地面和两边的墙壁几乎全被炭灰熏得黑压压一片。早年在塑料包装普及前,柴炭直接堆在罗里上从炭窑厂载送到店里,接着手动使用畚箕将炭块运入店内进行分类。先依炭块大小分类,再以自制的纸袋包装,确保捆得紧实避免木炭受潮。挥汗如雨之余,一家人的衣服和手指也不能幸免于炭灰的熏陶,可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店内后方墙上挂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柴炭,是张阿姨姐妹的私人收藏,当中蕴含了童年回忆和乐趣,纪念与家人一同辛劳的岁月。儿时在店内协助父亲包装柴炭的她们,每当发现了形状稀奇有趣的火炭,便将这些自然的艺术品珍藏。如今进货的柴炭都以塑料袋包装妥当,工作量减轻许多,只需卸货和排列,再也不用她们耗费时间和精力分类。随着大众偏向使用更加方便的煤气炉与家庭电器,柴炭需求量不如从前,只有坚持使用柴炭的小贩和顾客持续采购,且逢年过节制作应节美食时销量会提高。平时,她们看顾店面,和上门的客人老邻居聊天,权当糊口度日,生活朴实而快乐。

一样日常必需品,一项传统行业,一家专卖店。生活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些事物上的取舍,从煤尘飞扬的环境,转向轻便整洁的厨房。柴炭依旧有它的市场价值,在趋于没落的潮流中,终归能找到一席之地。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Invisible Beauty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新建华垫褥

城依水而生,人傍水而居。被誉为柔佛州新山市的“母亲河” ——纱玉河(Sunggai Segget),自这座城市于1855年开埠以来,是当时重要的水路运输纽带,可谓新山经济动脉的起点。早年,南渡到新山的华裔先辈纷纷聚居在纱玉河两岸投资经商。全长近4公里的纱玉河将新山(Johor Bharu)自然分割成东西两岸,东岸在知名企业家黄亚福先贤的推动下商店林立,消费娱乐事业鼎盛;西岸的市场则由马来半岛最大的港主陈旭年先贤开辟,其中笔直冗长的直律街(Jalan Trus)更是新山华裔团体的核心活动场所。

百余年过去,新山市区风貌沧海桑田。近年来,纱玉河在新山市议会进行的铺盖和美化计划下,如今仅开放三百公尺的河道。属于西岸的直律街上虽保留着古庙和不少旧时的双层店屋,但随着许多华团会所及华商相继迁出后,该区已少了鲜明的华族色彩,反而成了“小印度”,四处可见印度服饰与布料店、金铺、还有一些默默驻守于直律街数十年载的老行业,例如新建华垫褥。

新建华垫褥成立于1964年,以手工缝制纯棉枕头、抱枕、婴儿垫褥及床褥等广受欢迎,并且提供客制化的服务。在这之前,该店铺同样也是一家垫褥店,由一位新加坡籍老板所属,当时在店内工作的员工之一,即是现任掌舵人的父亲。在60年代马新分家,这位新籍老板决定出让店铺,饶父亲和兄长则顶下这桩生意,从工匠和学徒晋升成老板,建华垫褥正式成立。现任第二代掌舵人——饶先顺,接手后为店名增添一个 “新” 字,取名新建华。一直以来,饶家都租用同一间店面与老店主感情深厚,彼此都知根知底。店门口左侧上方保留着「永成」老旧的匾额,原是老店主早年经营的杂货店招牌,至今他老人家仍居住在店屋楼上。

屹立半个世纪的新建华垫褥,口碑自然极好。饶叔叔采用泰国进口的天然木棉,过程中不掺杂其他棉纱、海绵或布碎等杂质,因此出自他手的制成品都保持着蓬松透气且保暖吸湿的高质量。近年来民众逐渐开意识到使用纯棉制床褥对身体健康有益,特别适合有着腰酸背痛等毛病或身躯壮硕易出汗的人,即使是初生婴儿也能放心使用。于是累积了一群熟客和回头客,当中更获得柔佛王室的青睐。如此因缘际会之下,饶叔叔接取不少王室垫褥定制订单,经常有机会到柔佛王府测量相应的家具尺寸,并觐见柔佛苏丹。他打趣说,虽然王宫戒备森严和陛下位高权重让他倍感压力,但苏丹和蔼的态度让他十分窝心,谈吐中自带霸气,却亲切地唤他“阿伯”。

在这个迈入机械化的时代,苦守传统手艺的人并不多,手工制品日愈难能可贵。饶叔叔则坚持以手工缝制床褥,确保木棉分布平均,没有凹凸不平或是硬块,务必让使用者能够舒适地一夜好眠。与此同时,应顾客需求而缝制各式棱角的形状的垫褥,这等技艺是机械所无法取代的。制作垫褥的技艺并非一年半载就能掌握,从动手撕棉花、打线钉、裁布、丈量水口,到使用缝纫机,过程中讲究手艺也极具挑战性,还得演算其伸缩性,以确保成品符合尺寸。此外,木棉飞絮多,容易引起呼吸道敏感,而且为避免木棉吸收湿气,需存放在闷热的储藏室内,这些工作环境加剧了雇佣人手方面的艰巨。

63岁的饶叔叔继承家业已46年,他忆起当年新山市一共有三家同行,其余两家面临后继无人而倒闭的命运,庆幸长子饶文德能够继承他的衣钵,经营这间硕果仅存的传统垫褥店铺。饶文德大哥从一名志不在此的门外汉到在严父的指导下接触、了解,然后自发去探索传统垫褥这个行业,身为第三代继承人的他花了近十年,精进不休才能够独当一面。2000年学府毕业后,对绘画颇感兴趣的他基于环境考量毅然放弃追随自己的梦想,遂配合父亲的挽留继承家业。从中逐渐重视起这项等同文化传承的事业并找到乐趣,将画功施展在设计新颖的作品上,同时善用社交媒体,将业务从本土化拓展至更远。

饶氏父子将传统垫褥手艺世代相传,新建华垫褥店铺内的百年工作台边缘,满佈三代匠人随手磨针的痕迹,见证了功夫是靠经验一点一滴、一针一线地累积而成。垫褥中塞满的不仅是纯正的木棉,还有绵长的文化传承,和密密麻麻的温馨感情。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Tido Kang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新广荣钟表行

柔佛州的令金(Renggam)小镇内的迷你体育场斜对面,有着一排古色古香的单层木板店铺,其中,貌似不起眼的新广荣钟表行在这里已扎根逾九十年。当浅蓝色的铁折叠门被缓缓推开,各式各样的落地摆钟、座钟及挂钟映入眼帘,滴答滴答声时刻萦绕耳边,规律的节奏使心情趋于平静。这家老字号钟表行是令金唯一一间保留传统修理钟表技术的旧式店铺,第二代继承人张剑玲师傅被誉为拯救时光的“钟表医生”,在他妙手抢救下起死回生的钟表不计其数,常有自吉隆坡甚至新加坡远道而来的客户将收藏的名贵钟表送上门维修。

约莫四十年前,张师傅从父亲手中接过自1932年创立的钟表行,在张老先生原本命名为广荣的招牌上添了个“新”。祖籍中国的张父亲原本务农为生,在1920年代历经蝗虫灾害后血本无归,于是远渡重洋到新山讨生活。随后便向引领他来马的同乡学习修理钟表,在因缘巧合下来到正蓬勃发展的令金,独立开设属于自己的一家店。店面坐落在兴旺的大街,其同行店铺更是令金小镇上最早兴建的建筑物之一。店内后方狭小的空间原本作为储藏室用,张父亲租下后就在这里安身立命,凭着一门手艺将多名子女拉拔长大。

早年,令金是众多园丘管理者和外商的聚集之地,对于钟表及维修服务有着大量需求,当时镇上包括广荣在内有两至三家钟表行。尽管后来马来亚遭逢日据时代,钟表行的生意却丝毫不受影响。日军上门维修钟表时讲究信用并按理付费,惟独在服务不好的状况下才会以武器震慑修表匠。张父亲兢兢业业经营二十载,在1955年才正式获得英殖民政府颁发营业准证,和另一片马来西亚政府在1975年颁发的锌板执照,两片锌板执照至今仍完好保存,被张师傅挂在店内纪念父亲创业的辛酸。

张师傅自少年时期开始在店内协助父亲,从中逐渐领悟出机械钟表运行的原理,进而对钟表维修产生浓厚兴趣。对张师傅而言,初学者应从学习维修零件稍大的闹钟为入门,掌握基础,得心应手后才转战机械表维修。至今店内可见各式工具皆是父亲的传家之宝,琳琅满目的旧零件则是从外地的同业搜罗而来,当中有些是钟表行因随着时代变迁转贩卖电子产品后转卖的旧零件。虽然时下电子钟表盛行,机械钟表的独特魅力使其发展出收藏价值,深谙机械原理并拥有精湛工艺的修表匠更是吃香。张师傅的儿子在他耳濡目染下也成为了一名修表匠,目前在吉隆坡某知名品牌钟表维修厂内服务。

将一枚名贵手表进行拆卸、清洁、修理及重新组装的整个过程非常耗费耐心和时间,所幸从事钟表维修业半世纪有余的张师傅经验老道,虽年近70却依旧视力敏锐,身手敏捷。他戴着独眼放大镜坐在工作台前,左手平稳地把控尖嘴钳,细心地将琐碎的零件依序摆放在白色小托盘上,专注一致地观察每个细节,力求精确找出问题的来源并恢复该钟表的功能性及准确性。张师傅经常修复的名表不乏劳力士(Rolex)、沛纳海(Panerai)、欧米茄(Omega)、浪琴(Longines)等,构造复杂且精密,稍有不慎便可能损坏原有的机芯结构。因此,他不时购进欧洲钟表杂志刻苦研习日新月异的科技,以提升自己的技艺。

继承两代的新广荣钟表行,其手艺传承了三代人,手底下走过的是时间,见证了不同年代钟表工艺的变迁,修缮的是品质,致力复苏机械钟表规律的心跳。钟表维修技艺的传承,是超越时间的存在,能让机械钟表继续一步一步丈量时光。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Just Stay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令金的故事

踏入柔佛州的令金(Renggam),放眼望去可见涓涓河流贯穿市区中央,感受习习凉风掠过两畔翠绿的树荫,为宁静的小镇注入勃勃生机。干净宽敞的马路上偶尔可见几辆交通工具驶过,居民生活步伐恣意轻松。小镇内数行1930年代建竣的店屋鳞次栉比,矗立在经妥善规划的街道上,虽饱受风霜但几乎保留着原貌,处处彰显历史文化气息。

令金这座被园丘四面环绕的小镇看似不起眼,却让人难以联想它曾繁华一时。自1879年开埠起,它成为了当时英殖民政府在居銮一带的行政区,相比附近的城镇领先建有消防局、警察局、地方法庭等公共设施。当时马来联邦铁路营运的西海岸铁路线在1913年全面开通时,其中一个火车站便设立在令金。

相传,令金这个名字由马来文的断裂“renggang”翻译,据说当时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时,影响了柔佛州还造成有一座山壁断裂,故其得名。早年在港主制度下迁徙到令金一带垦荒的华裔先辈大多来自海南岛,主要从事甘密及咖啡种植。20世纪初叶,各类工业崛起尤其国际市场对橡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基于马来西亚在橡胶种植上的自然优势,英殖民政府鼓励英裔资本家大肆进行橡胶拓殖,华裔园主们也识时务地转向种植橡胶树。随着令金的发展蒸蒸日上,华裔先辈们遂成立籍贯会馆、华商工会等社团组织以便相互照应。小镇至今仍保留至少五所籍贯会馆,且不定时举办各项活动,促进会员与居民交流。

有一坐落在令金小镇不远处的高地,尚存一栋完全以原木建造的休闲俱乐部,是昔时仅限英裔橡胶园主们周末娱乐消遣的场所。让本地居民津津乐道的趣闻之一,是英女皇曾在造访令金时莅临这家俱乐部。马来西亚独立后,英裔园主们纷纷撤离,这栋俱乐部就被其中一名华裔园主买下,转型开放惠及民众。迄今俱乐部的室内装潢依然如故,但附属的网球场早已不复存在。居民们空闲时齐聚一堂打麻将或切磋桌球,不分种族,其乐融融。

无论是远渡重洋垦荒的华裔先辈,或是倚仗拓殖发展经济的英殖民,各自都把信仰带进令金。宏伟的天后宫中供奉着保佑平安的妈祖,冉冉香火绵延百余年。距离庙宇一公里外的令金最高处则是拥有六十余载历史,由英殖民修建的法蒂玛圣母天主教堂,以慈悲且无玷的眼光俯瞰这座小镇。教堂每年有两项主要活动,即五月中旬为纪念圣母显现的主保日及十二月的圣诞庆典。这两种信仰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却共有引人相互关爱的核心精神,也许这就是令金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来源。

在令金落地生根的华裔先辈为了后代的教育和未来着想,在兴办教育方面义不容辞。令金镇上的振强华小创校将近百年,在1960至70年代间,学生人数曾高达800名。无奈70年代后因国际橡胶价钱暴跌,不少园主改种油棕,年轻一代移居城市展开新生活,留下的人口多为年迈老人。振强华小面临学生人数逐渐下滑的困境,并在去年正式成为微型小学,于今仅剩不足60名学生。

经过一波澎湃的发展巨浪洗礼后,令金的生活步伐随着橡胶种植业风潮的平息回归宁静,成为一片不受城市喧嚣侵染的净土。偏离了高等学府、工业发展和高速公路等扩展版图,无忧无虑安居于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yathon – Memories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亚答屋顶制作

弯曲绵长的雪兰莪河(Selangor River)源自新古毛水坝,途经110公里后从瓜拉雪兰莪(Kuala Selangor)流往大海。烈日当空,流经瓜拉雪兰莪甘榜关丹(Kampung Kuantan)的雪兰莪河中央,可见Jamaluddin bin Zakaria叔叔使劲划着一叶舢板逆流而上,缓缓往闷热的沼泽丛林前进,开始了一天的采集工作。

Jamal叔叔一般采集两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尼帕叶(Daun nipah)和硕莪叶(Daun sagu/rumbia)。尼帕叶也称亚答叶,取自尼帕树,生长在沼泽潮湿地带,叶宽两三寸,叶长数尺;同科兄弟姐妹硕莪树则生长在岸上,有着高耸的树干,叶子较为狭长但粗硬。这两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是巫裔先辈在乡野中就地取材,用来制作屋顶的原材料。除了拥有良好的透气度,还能够消暑避热,非常合适赤道气候,在本地民间也广泛使用。

当舢板抵达目的,Jamal叔叔将船系在木桩后,取出巴冷刀磨至锋利是必备动作。自小在双亲耳濡目染下接触这个传统行业,已有数十年采集经验的Jamal叔叔,见他动作利落地将树叶连同叶鞘砍下。首先,竖立两根叶茎的之间做为集聚处(Celung),随后将叶柄左右两排的叶片逐片割下,集结成堆后,利用叶鞘表面的纤维削成细丝,便是一条条天然的绳子,用来捆绑堆积的叶片。这些技皆是Jamal叔叔从家族一代代相传掌握,体现了先辈善用大自然资源的智慧。

将捆好的叶片扛回船中,卸下重负,随着退潮的河水开启了回程。另一边厢,65岁的Zainab binti Daud阿姨坐在自家门前的树荫下,亚答叶以及绳索将她包围,几十年的编织技艺尽在她飞舞的指尖上发挥。Nab阿姨左手将整齐排列的亚答叶在一根细长竹竿上对折,右手灵活的牵引着绳子上下穿透叶片,顷刻间,一片足以遮风挡雨的亚答屋顶在她的巧手下诞生。

Nab阿姨从幼年起便跟随父母深入丛林采集,年轻时独当一面同时包办采集和编织亚答叶,也因此掌握和了解这项传统民间技艺的完整程序。在早期,先辈们使用一种名为葛树(Pokok bemban)的树茎,将它扯为细丝,做为编织亚答屋顶的绳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林地被开发,现今葛树几乎绝迹,只能用竹绳或塑料绳代替。如今,她已迈入老年,在退休即清闲日子里依靠编织亚答屋顶赚取微薄薪资零用,她的大半生与亚答叶交错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样。

编织好的亚答屋顶,乍看像一把大梳子,得经过一至两星期曝晒风干。一层层整齐地铺盖到屋梁上,一幅融合大自然又有艺术观感的屋顶就此形成。亚答屋顶固然实用美观,但需要定期修补,每隔三五年则需要大肆更换。因此,锌板和瓦片等更坚固耐用的材料取代了亚答。但却密不透风,屋内闷热无比。鉴于如此,亚答屋顶仍有着特别的魅力,市场需求持续不断。近年风行的民宿和主题餐厅采用亚答屋顶的设计营造出浓浓的乡村情怀,让游客及顾客体验回归大自然淳朴的生活文化,亚答屋顶再次大放光彩。

从前在林地里遍地可见亚答叶和硕莪叶,近年来踪迹日渐难寻,Jamal叔叔每天需要长途跋涉收集足够的叶片以应付订单。林地的开发也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环境,迫使他得进到更偏远的林地采集。回到甘榜关丹岸上,仍有三、四名擅编织亚答屋顶阿姨,全已年过六旬,每日仍坚持编织五、六十片亚答屋顶。也许再过一些光景,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将成为过眼云烟。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reamland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立百病毒研究团队:陈忠登医生

20年前一场病毒肆虐,崩垮了武吉不兰律(Bukit Pelanduk)几代人辛勤付出的心血,短短三个月内竟夺走了百名猪农及家属的性命。当时政府宣布戒严、疏散居民隔离灾区,即刻行动以控制病情。由拿督陈忠登医学博士领导的马来亚大学医药中心研究团队,进入灾区展开一系列调查与研究。随后,证实了其病毒为变种新型病毒,主要感染患者肺部及脑部,并非早先误传的日本脑炎,因此采用以首宗病例的发源地来命名这个病毒——立百病毒(Nipah Virus)。

在立百病毒疫情迅速蔓延的1999年初,马大医药中心接收了一百多名来自武吉不兰律及立百新村疑似感染急性脑炎的病患,当时任职于脑神经科的陈忠登医生经临床治疗发现疾病传播方式有异于日本脑炎,进而主导医学团队对此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医学团队需经过两、三个星期的观察后,才能对新发现的病毒有概念。其医疗研究团队肩负着沉重压力,在病毒爆发的紧张时刻中进行各种实验,试图找出有效的治疗和防患方案。前线医护人员也得冒着与病患接触的风险和恐慌,面对当时史无前例以及陌生的病毒,站在第一线进行全面性的研究,心理压力甚大。

这宗全球首次被发现的立百病毒,并没有前车之鉴可供参考,其病源、症状、传播、危险性和治疗等,皆无知。在陈医生的带领下,马大医学院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发现立百病毒源自动物病原体——蝙蝠体内的非典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由于病毒跨物种突变,轻易击溃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感染,发病的速度也快,最后演变成人传人。

马大研究团队的立百病毒研究可谓相当全面性,其研获结果在接下来更惠及了孟加拉、印度等立百病毒爆发的国家。成为协助诊断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准确地对症下药,并做出应对的防范措施。这支由陈医生领导的研究团队分别在2006年荣获马哈迪科学奖及2008年的国家默迪卡科学奖,荣誉至高受到肯定。从病发到获奖,期间陈医生与团却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持续性的投入研究工作。除了回到新村为曾受感染的村民检验观察,更到病毒爆发的其他国家参与研究和贡献。

数个月前,陈医生协同团队其他医生出席了在去年举办的《立百20周年回顾与专家分享会》,与村民同僚回顾过往事迹和分享研究后续,提供大家对病毒的警觉和认知。同年,陈医生获马来亚大学颁发终身荣誉教授和第6届陈嘉庚精神奖,及2017年由马来西亚神经科学协会(MSN)颁发终身成就奖。陈医生在医学、文教方面的投入和贡献获得肯定,同时也在积极推广华社文史工作不遗余力。

现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来袭,传播及感染范围甚广,全球6大洲皆出现确诊病例,严重影响民众的日常甚至世界经济。在全球化、高人口流动的现代,不仅提高病毒的感染率,还大大地增加了预防的难度。

唯有加强个人警觉、做好卫生,在资讯泛滥的当今排除未经核实的信息,务必通过官方或权威管道取得消息。另外,增加对于病毒的基本认识,方能避免危言耸听,杜绝不必要的忧虑。陈医生也提醒,除却治疗以外,应当时刻注意病患的家属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协助。惟有相互扶持和鼓励,才能携手度过风雨。

【官方及权威资讯管道】
马来西亚卫生部
Kementerian Kesihatan Malaysia
官网:http://www.moh.gov.my/
Twitter:https://twitter.com/KKMPutrajay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kementeriankesihatanmalaysia/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英文: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中文:https://www.who.int/zh/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ean Beeson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瓜拉雪兰莪天福宫

雪兰莪州皇室的发源地——瓜拉雪兰莪(Kuala Selangor),曾在十九世纪末被英国殖民设立为行政区,并派遣一名英国县长常驻于皇家山,协助苏丹管理州务。某一次,这名英国县长搭乘火车时遇上意外,所幸由一名黑面人拖出车厢,毫发无伤地获救,免于罹难。后来,他途经皇家山山麓下一座简陋小庙,恍然发现庙中所供奉的神像竟是当时的救命恩人。为了答谢这位神明,英国县长与庙宇理事相商后,亲自为庙宇申请获得永久地契新庙址豁免纳税,并且在1897年3月19日登报启事。随后,筹建一事则由庙宇理事会操办,天福宫并于1898年完竣,自始矗立至今。

英殖民在瓜拉雪兰莪开采铁矿,引进许多福建籍贯的华裔矿工,因而将信仰传播到了瓜雪。循迹了解,天福宫内供奉三位主神:妈祖、广泽尊王,及张公圣君皆为福建民间信仰。张公圣君,又称「法主公」亦或「大副公」,形像为黑脸、披发、仗剑,所到之处保境安民。天福宫里的「大副公」神像由先贤郑美寿从中国福建省请至瓜雪;而张公圣君的结义兄弟「二副公」萧公安顿在八丁燕带;「三副公」洪公则安置在适耕庄。

二十世纪初,教育资源匮乏,天福宫理事利用庙边的空间兴办了学塾,由当地学者向附近小孩授课三字经、论语等。鉴于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天福宫的空间不胜负荷,加上一带居民的热烈支持,遂将益智小学迁出天福宫另辟校址。益智华小现址距离天福宫800米开外,培育着300余名莘莘学子。大马名绅丹斯里杨忠礼幼年曾就读于益智华小,其夫人潘斯里陈开蓉亦曾在该校任教。匀出来的庙边空间一度小食摊林立,随着天福宫几度翻新,庙边空间于2018年改建成景色宜人的十二生肖花园。

现任天福宫理事会主席郑来天叔叔一家与天福宫渊源极深,自曾祖父辈就任庙宇理事,父亲在五零年代担任理事会主席,1987年父亲逝世后由叔叔继任,本身则在2005年才接棒。天福宫每年操办三场盛会,分别为:农历三月的妈祖诞辰、农历七月的法主公诞辰,及从1990年庆祝庙宇一百周年开始发起的春节布施贫困老人。其中最热闹的盛典非法主公神诞莫属,百支鲜艳夺目的龙香竖立庙前,庙外的酬神戏台一连六日响起慷慨激昂的戏曲,正日时众神和花车出巡镇境更是万人空巷。

除了神诞庆典,天福宫也为信徒提供固定服务,譬如逢初一,十五乩童问神服务。目前就任的乩童黄吉祥师傅年逾80,已在天福宫服30余年,秉持着乐于助人的精神,即使在平日或晚间也愿意帮信众问事解惑。无论是求平安、祛百病、挑选黄道吉日,或进行神像开光仪式,法主公有求必应,万般灵验,吸引远近的信众纷涌而至,故九旬高龄的翁三妹婆婆50多年来未曾间断地到天福宫祈福。即使腿脚不方便,需靠儿子时刻搀扶,她虔诚地上香叩拜,口中喃喃告祷。既受神明庇佑,有些善信自觉奉献精神,志愿到庙里帮忙。固定到法主公三兄弟庙宇当义工的傅金叶阿姨,不辞劳苦从适耕庄搭巴士来到瓜雪天福宫,20多年风雨不改。

天福宫有救灾济难的法主公坐镇,在滨海一带名声颇佳,香火兴旺。瓜拉雪兰莪在二十世纪之前更是中马唯一的经商港口和码头,来自海内外的民众基于商业活动上岸使主要街道蓬荜生辉,天福宫坐落在街边,共同历经盛世风光。而今旁观百年繁华落尽,当年的富街门庭冷落,演变成两排斑驳残旧的老店,天福宫依旧香火鼎盛,善信络绎不绝。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yathon – Rose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巴西不南邦的血蚶

酸辣开胃的亚参叻沙、浓郁可口的咖喱面、以及香喷喷的炒粿条里不能缺少的灵魂材料之一——血蚶。其肉嫩鲜美、血液鲜红,无论是简单地汆烫即起,或是辣炒料理都行。然而,养殖血蚶却是一门极具风险,和仰赖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业。在这座位于雪兰莪州西部的百年华人渔村,巴西不南邦(Pasir Penambang),在90年代以养殖血蚶闻名,同时也也因盛产新鲜美味的海鲜及海产而有着海鲜天堂之称。

巴西不南邦拥有着自然条件的优势,沿海一带的海床土质含有高量泥浆,加上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水质,蚶苗会从物资丰富的土壤里摄食藻类,是养殖血蚶苗的温床。加上养殖者勤于照料,血蚶的存活率颇高且肥硕,规模和产量仅次于霹雳州十八丁“蚶都”。不同于主攻外坡和出口市场的十八丁,巴西不南邦的血蚶只批发供应本地菜市场。

自9岁稚龄开始以渔业维生,并在1989年开始从事血蚶养殖业的郭聪明大叔,在巴西不南邦甚至西马一带中算是血蚶养殖技术的权威人物。虽已退休十年,谈起血蚶,他依旧神采飞扬地分享多年来的养殖场管理心得。蚶苗从播下到收成耗时14至18个月,这期间需要不时抽查蚶苗的生长状况,并且疏散长势密集的蚶苗。

经验丰富的郭大叔透露,蚶苗的存活率得高达30%才有盈利的可能。结合数量与质量的丰收,血蚶养殖业的盈利额甚是可观。一九九五年为巴西不南邦血蚶出产最高峰,年产量四万吨,却于2015年跌至三千余吨。回顾90年代辉煌时期,当地有高达十来户血蚶养殖者,而今屈指可数。

近年来,各地海域面临海水污染如垃圾和化学排放,对血蚶的生存百害而无一利;海上工程也将大量泥浆和废料冲进养殖区,导致血蚶窒息而死。气候的变化也增加了血蚶养殖的风险,例如2004年末的海啸除了带来狂风骇浪,地壳松动也令海床的土质变硬,血蚶存活率低迷。另外,近年来自然蚶苗难求,养殖者被迫向邻国购入的蚶苗却遭逢水土不服的问题,全“蚶”覆没,血本无归。

在成本变高的状况下,血蚶的售价飙升,非法捞捕和盗窃血蚶者趁机从中取利,血蚶养殖业者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在血蚶供不应求的状况,加上饱受严重的亏损,全马各地许多户血蚶养殖者选择转行或结业。无惧万般艰难仍努力坚持做下去的骆国雄大哥,为了节省人力资源成本事事亲力亲为,今年42岁的他已然是巴西不南邦最年轻的血蚶养殖业者。

巴西不南邦的血蚶养殖业一度辉煌,却躲不过风浪与波折,面对莫测的变幻和挑战,业者们该何去何从?若无法历尽千帆,随着血蚶日益罕见,血蚶养殖业犹如风中残烛,明灭不定。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For A Moment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生利铁店

面向新邦令金(Simpang Renggam)主要街道的一排店铺,有两间仅剩无几的旧式木板店屋,其中左边那间布满炭灰的店内,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打铁声以及火光四溅,偶尔还听见李习生师傅手拉二胡,口唱山歌。这里是生利铁店,由拥有逾六十年打铁经验的李习生师傅掌舵,为镇上居民打造出一把又一把坚硬锋利的刀具,也弹奏一首首悠扬的二胡。其店名也寓意着‘生’意兴隆、‘利’器无比、‘铁’制成刀、‘店’上之王,包含了李叔叔开店时的期许。店内朴实的装潢和摆设,几乎维持着几十年来的原貌,斑驳的木板墙见证了李叔叔的汗水与年华。

打铁是一门极耗体力的手艺,需在高温的火炉前轮番锤打生铁,当铁匠的首要条件便是一副强壮的体魄。今年七十五岁的李叔叔依然精神焕发,说起话来中气十足,闲来还会拉拉二胡唱唱歌,用音乐陶冶心情。李叔叔出生于中国,一九五八年跟随父亲的脚步来马谋生,和哥哥学习打铁技艺,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学徒生涯。并于二十五岁时选择在新邦令金自立门户,慧眼独具的他看中了当地农业蓬勃的发展将对于铁制刀具有着大量需求,所以在此地落户。

李叔叔打造的刀具中不乏用于收割油棕的镰刀和用于收割橡胶的弯刀。尤其黄梨种植业在新邦令金崛起的同时,更特制了符合在地工作需求的三款特色刀具——削去黄梨树尖刺叶子的长刀、收割黄梨的短刀,和栽种黄梨苗的子弹形挖坑工具。李叔叔按照黄梨园员工口述和需求,为他们打造出轻便适用的刀具,使他们工作起来更为轻松。这几款特色刀具也吸引了邻近地区,如北干那那的工人专程前来购买。

音乐是李叔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二胡还是歌唱,兴趣使然不曾间断。他在父亲耳濡目染下习得二胡皮毛,并曾活跃于新邦令金福利体育会主办的华乐团。虽然在乐团因团员不断流失而被迫解散后,李叔叔依然不落下练习。与此同时,他也是新邦令金歌友会创办人之一。深爱歌唱的他高唱着客家山歌,是自小在乡下聆听邻里高歌而还受到启发,虽没机会接受专家指导,却自己尝试对歌曲进行改编,显得热爱。

打铁也好,音乐也罢,功夫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岁月千锤百炼。李叔叔对生活的态度从不缺乏热情和耐心,悉心学习和不断地精进。铛铛打铁声,凄婉的二胡声,加上悠扬的山歌,交会出李叔叔一生的交响曲。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Moondrops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欧氏陶瓷

沿着马来西亚半岛历史最悠久的联邦1号公路,途经柔佛州的马什(Machap)时,目光必定会为大路旁一座外观美仑美奂,看似梦幻城堡的建筑物所吸引。这座内外皆采用七彩陶瓷碎片排列成各种花卉图案装饰的建筑物,为漫漫长途经过的游子或过客提供了便利,这是一座华丽的厕所。欧氏陶瓷(Aw Pottery Studio)成立于七十年前,面积约一英亩,从花园、厕所、工作坊到陈列室,目所能及都是陶瓷制品,整个场地里充斥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欧耀木先生为现任掌舵者之一,其已故父亲——欧英光先生,则是欧氏陶瓷的创办人。欧英光出身陶瓷工匠家族,他年纪轻轻已掌握祖传工艺和柴窑设计。在二战时期从潮州南下至马来亚谋生,选择在拥有黏土地质的马什落户。利用当地的丰富天然资源,以及自身手艺,打造出一片陶瓷王国,和那座让人目不转睛的七彩陶瓷厕所。

陶瓷呈现出的各种色彩并非由陶土本身,而是一层光滑的玻璃质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称釉。将各种矿物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研磨后,成形的釉浆,在窑烧前涂在陶瓷坯体表面。经过窑火焙烧后,则会紧紧附着在陶器上。施上釉浆对陶瓷上色及增强密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让陶器更加耐用和美观;反之没有涂上釉浆陶瓷如花盆,较为吸水通风。早期的釉是用木灰或米糠灰做的,现在用石头如长石、石灰石、花岗石等,磨成粉后再加化工让它能在低温溶解。不同矿物原料的混合在窑烧过程中产生化学作用也变成不同的颜色。

欧氏陶瓷于一九四九至五零年创业初始,适逢马来亚半岛橡胶业的崛起,便顺应市场需求生产及供应陶瓷杯子以盛装粘性极强的橡胶乳液。而后,逐步发展到供应色彩缤纷的陶瓷器具予餐厅和酒店。一九六零至七零年代巅峰时期,欧氏陶瓷厂内员工高达一至二百名,井然有序地各司其职。在优势的条件下,欧老先生将陶瓷器皿出口到海外各国,同时,因环境和一些因素的考量,逐渐将主要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并于八零年代起举家定居美国。

除了致力发展陶瓷业之外,才华横溢的欧老先生也是一名雕塑家,于六零年代末曾在新加坡及吉隆坡举办个人雕塑展,出自他巧手的作品多半被各国博物馆收藏。其中的代表作是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的半身雕塑。其女儿欧丽兰为了纪念父亲,在原厂内开辟一所陈列室,展示欧老先生硕果仅存的雕塑作品,包括一尊复制版国父雕塑。

目前马什原厂虽仍旧营业,但生意大不如前,甚至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只留下为数不多的老员工坚守岗位。几年前,欧叔叔的幼妹欧丽兰阿姨回到马来西亚,对其进行复新并转型成为陶瓷工作坊,推广大众对于陶瓷的认识,提供机会让大众亲手体验陶瓷制作并把成品带回家。

从生活用品转变成为艺术作品,欧氏陶瓷的历程反映出欧氏两代人对生活文化以及美好有所追求而创新的人文精神。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放缓忙碌的生活步伐,放松自己陶冶心情,凭着双手创作出集功能与美学为一体的陶瓷器,妙趣横生。欧家第二代儿女继承已故父亲的衣钵,将炉火愈烧愈旺盛,为欧氏陶瓷再铸辉煌。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ngels Dream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