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答屋顶制作

弯曲绵长的雪兰莪河(Selangor River)源自新古毛水坝,途经110公里后从瓜拉雪兰莪(Kuala Selangor)流往大海。烈日当空,流经瓜拉雪兰莪甘榜关丹(Kampung Kuantan)的雪兰莪河中央,可见Jamaluddin bin Zakaria叔叔使劲划着一叶舢板逆流而上,缓缓往闷热的沼泽丛林前进,开始了一天的采集工作。

Jamal叔叔一般采集两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尼帕叶(Daun nipah)和硕莪叶(Daun sagu/rumbia)。尼帕叶也称亚答叶,取自尼帕树,生长在沼泽潮湿地带,叶宽两三寸,叶长数尺;同科兄弟姐妹硕莪树则生长在岸上,有着高耸的树干,叶子较为狭长但粗硬。这两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是巫裔先辈在乡野中就地取材,用来制作屋顶的原材料。除了拥有良好的透气度,还能够消暑避热,非常合适赤道气候,在本地民间也广泛使用。

当舢板抵达目的,Jamal叔叔将船系在木桩后,取出巴冷刀磨至锋利是必备动作。自小在双亲耳濡目染下接触这个传统行业,已有数十年采集经验的Jamal叔叔,见他动作利落地将树叶连同叶鞘砍下。首先,竖立两根叶茎的之间做为集聚处(Celung),随后将叶柄左右两排的叶片逐片割下,集结成堆后,利用叶鞘表面的纤维削成细丝,便是一条条天然的绳子,用来捆绑堆积的叶片。这些技皆是Jamal叔叔从家族一代代相传掌握,体现了先辈善用大自然资源的智慧。

将捆好的叶片扛回船中,卸下重负,随着退潮的河水开启了回程。另一边厢,65岁的Zainab binti Daud阿姨坐在自家门前的树荫下,亚答叶以及绳索将她包围,几十年的编织技艺尽在她飞舞的指尖上发挥。Nab阿姨左手将整齐排列的亚答叶在一根细长竹竿上对折,右手灵活的牵引着绳子上下穿透叶片,顷刻间,一片足以遮风挡雨的亚答屋顶在她的巧手下诞生。

Nab阿姨从幼年起便跟随父母深入丛林采集,年轻时独当一面同时包办采集和编织亚答叶,也因此掌握和了解这项传统民间技艺的完整程序。在早期,先辈们使用一种名为葛树(Pokok bemban)的树茎,将它扯为细丝,做为编织亚答屋顶的绳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林地被开发,现今葛树几乎绝迹,只能用竹绳或塑料绳代替。如今,她已迈入老年,在退休即清闲日子里依靠编织亚答屋顶赚取微薄薪资零用,她的大半生与亚答叶交错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样。

编织好的亚答屋顶,乍看像一把大梳子,得经过一至两星期曝晒风干。一层层整齐地铺盖到屋梁上,一幅融合大自然又有艺术观感的屋顶就此形成。亚答屋顶固然实用美观,但需要定期修补,每隔三五年则需要大肆更换。因此,锌板和瓦片等更坚固耐用的材料取代了亚答。但却密不透风,屋内闷热无比。鉴于如此,亚答屋顶仍有着特别的魅力,市场需求持续不断。近年风行的民宿和主题餐厅采用亚答屋顶的设计营造出浓浓的乡村情怀,让游客及顾客体验回归大自然淳朴的生活文化,亚答屋顶再次大放光彩。

从前在林地里遍地可见亚答叶和硕莪叶,近年来踪迹日渐难寻,Jamal叔叔每天需要长途跋涉收集足够的叶片以应付订单。林地的开发也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环境,迫使他得进到更偏远的林地采集。回到甘榜关丹岸上,仍有三、四名擅编织亚答屋顶阿姨,全已年过六旬,每日仍坚持编织五、六十片亚答屋顶。也许再过一些光景,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将成为过眼云烟。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reamland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