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荣钟表行

柔佛州的令金(Renggam)小镇内的迷你体育场斜对面,有着一排古色古香的单层木板店铺,其中,貌似不起眼的新广荣钟表行在这里已扎根逾九十年。当浅蓝色的铁折叠门被缓缓推开,各式各样的落地摆钟、座钟及挂钟映入眼帘,滴答滴答声时刻萦绕耳边,规律的节奏使心情趋于平静。这家老字号钟表行是令金唯一一间保留传统修理钟表技术的旧式店铺,第二代继承人张剑玲师傅被誉为拯救时光的“钟表医生”,在他妙手抢救下起死回生的钟表不计其数,常有自吉隆坡甚至新加坡远道而来的客户将收藏的名贵钟表送上门维修。

约莫四十年前,张师傅从父亲手中接过自1932年创立的钟表行,在张老先生原本命名为广荣的招牌上添了个“新”。祖籍中国的张父亲原本务农为生,在1920年代历经蝗虫灾害后血本无归,于是远渡重洋到新山讨生活。随后便向引领他来马的同乡学习修理钟表,在因缘巧合下来到正蓬勃发展的令金,独立开设属于自己的一家店。店面坐落在兴旺的大街,其同行店铺更是令金小镇上最早兴建的建筑物之一。店内后方狭小的空间原本作为储藏室用,张父亲租下后就在这里安身立命,凭着一门手艺将多名子女拉拔长大。

早年,令金是众多园丘管理者和外商的聚集之地,对于钟表及维修服务有着大量需求,当时镇上包括广荣在内有两至三家钟表行。尽管后来马来亚遭逢日据时代,钟表行的生意却丝毫不受影响。日军上门维修钟表时讲究信用并按理付费,惟独在服务不好的状况下才会以武器震慑修表匠。张父亲兢兢业业经营二十载,在1955年才正式获得英殖民政府颁发营业准证,和另一片马来西亚政府在1975年颁发的锌板执照,两片锌板执照至今仍完好保存,被张师傅挂在店内纪念父亲创业的辛酸。

张师傅自少年时期开始在店内协助父亲,从中逐渐领悟出机械钟表运行的原理,进而对钟表维修产生浓厚兴趣。对张师傅而言,初学者应从学习维修零件稍大的闹钟为入门,掌握基础,得心应手后才转战机械表维修。至今店内可见各式工具皆是父亲的传家之宝,琳琅满目的旧零件则是从外地的同业搜罗而来,当中有些是钟表行因随着时代变迁转贩卖电子产品后转卖的旧零件。虽然时下电子钟表盛行,机械钟表的独特魅力使其发展出收藏价值,深谙机械原理并拥有精湛工艺的修表匠更是吃香。张师傅的儿子在他耳濡目染下也成为了一名修表匠,目前在吉隆坡某知名品牌钟表维修厂内服务。

将一枚名贵手表进行拆卸、清洁、修理及重新组装的整个过程非常耗费耐心和时间,所幸从事钟表维修业半世纪有余的张师傅经验老道,虽年近70却依旧视力敏锐,身手敏捷。他戴着独眼放大镜坐在工作台前,左手平稳地把控尖嘴钳,细心地将琐碎的零件依序摆放在白色小托盘上,专注一致地观察每个细节,力求精确找出问题的来源并恢复该钟表的功能性及准确性。张师傅经常修复的名表不乏劳力士(Rolex)、沛纳海(Panerai)、欧米茄(Omega)、浪琴(Longines)等,构造复杂且精密,稍有不慎便可能损坏原有的机芯结构。因此,他不时购进欧洲钟表杂志刻苦研习日新月异的科技,以提升自己的技艺。

继承两代的新广荣钟表行,其手艺传承了三代人,手底下走过的是时间,见证了不同年代钟表工艺的变迁,修缮的是品质,致力复苏机械钟表规律的心跳。钟表维修技艺的传承,是超越时间的存在,能让机械钟表继续一步一步丈量时光。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Just Stay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令金的故事

踏入柔佛州的令金(Renggam),放眼望去可见涓涓河流贯穿市区中央,感受习习凉风掠过两畔翠绿的树荫,为宁静的小镇注入勃勃生机。干净宽敞的马路上偶尔可见几辆交通工具驶过,居民生活步伐恣意轻松。小镇内数行1930年代建竣的店屋鳞次栉比,矗立在经妥善规划的街道上,虽饱受风霜但几乎保留着原貌,处处彰显历史文化气息。

令金这座被园丘四面环绕的小镇看似不起眼,却让人难以联想它曾繁华一时。自1879年开埠起,它成为了当时英殖民政府在居銮一带的行政区,相比附近的城镇领先建有消防局、警察局、地方法庭等公共设施。当时马来联邦铁路营运的西海岸铁路线在1913年全面开通时,其中一个火车站便设立在令金。

相传,令金这个名字由马来文的断裂“renggang”翻译,据说当时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时,影响了柔佛州还造成有一座山壁断裂,故其得名。早年在港主制度下迁徙到令金一带垦荒的华裔先辈大多来自海南岛,主要从事甘密及咖啡种植。20世纪初叶,各类工业崛起尤其国际市场对橡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基于马来西亚在橡胶种植上的自然优势,英殖民政府鼓励英裔资本家大肆进行橡胶拓殖,华裔园主们也识时务地转向种植橡胶树。随着令金的发展蒸蒸日上,华裔先辈们遂成立籍贯会馆、华商工会等社团组织以便相互照应。小镇至今仍保留至少五所籍贯会馆,且不定时举办各项活动,促进会员与居民交流。

有一坐落在令金小镇不远处的高地,尚存一栋完全以原木建造的休闲俱乐部,是昔时仅限英裔橡胶园主们周末娱乐消遣的场所。让本地居民津津乐道的趣闻之一,是英女皇曾在造访令金时莅临这家俱乐部。马来西亚独立后,英裔园主们纷纷撤离,这栋俱乐部就被其中一名华裔园主买下,转型开放惠及民众。迄今俱乐部的室内装潢依然如故,但附属的网球场早已不复存在。居民们空闲时齐聚一堂打麻将或切磋桌球,不分种族,其乐融融。

无论是远渡重洋垦荒的华裔先辈,或是倚仗拓殖发展经济的英殖民,各自都把信仰带进令金。宏伟的天后宫中供奉着保佑平安的妈祖,冉冉香火绵延百余年。距离庙宇一公里外的令金最高处则是拥有六十余载历史,由英殖民修建的法蒂玛圣母天主教堂,以慈悲且无玷的眼光俯瞰这座小镇。教堂每年有两项主要活动,即五月中旬为纪念圣母显现的主保日及十二月的圣诞庆典。这两种信仰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却共有引人相互关爱的核心精神,也许这就是令金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来源。

在令金落地生根的华裔先辈为了后代的教育和未来着想,在兴办教育方面义不容辞。令金镇上的振强华小创校将近百年,在1960至70年代间,学生人数曾高达800名。无奈70年代后因国际橡胶价钱暴跌,不少园主改种油棕,年轻一代移居城市展开新生活,留下的人口多为年迈老人。振强华小面临学生人数逐渐下滑的困境,并在去年正式成为微型小学,于今仅剩不足60名学生。

经过一波澎湃的发展巨浪洗礼后,令金的生活步伐随着橡胶种植业风潮的平息回归宁静,成为一片不受城市喧嚣侵染的净土。偏离了高等学府、工业发展和高速公路等扩展版图,无忧无虑安居于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yathon – Memories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亚答屋顶制作

弯曲绵长的雪兰莪河(Selangor River)源自新古毛水坝,途经110公里后从瓜拉雪兰莪(Kuala Selangor)流往大海。烈日当空,流经瓜拉雪兰莪甘榜关丹(Kampung Kuantan)的雪兰莪河中央,可见Jamaluddin bin Zakaria叔叔使劲划着一叶舢板逆流而上,缓缓往闷热的沼泽丛林前进,开始了一天的采集工作。

Jamal叔叔一般采集两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尼帕叶(Daun nipah)和硕莪叶(Daun sagu/rumbia)。尼帕叶也称亚答叶,取自尼帕树,生长在沼泽潮湿地带,叶宽两三寸,叶长数尺;同科兄弟姐妹硕莪树则生长在岸上,有着高耸的树干,叶子较为狭长但粗硬。这两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是巫裔先辈在乡野中就地取材,用来制作屋顶的原材料。除了拥有良好的透气度,还能够消暑避热,非常合适赤道气候,在本地民间也广泛使用。

当舢板抵达目的,Jamal叔叔将船系在木桩后,取出巴冷刀磨至锋利是必备动作。自小在双亲耳濡目染下接触这个传统行业,已有数十年采集经验的Jamal叔叔,见他动作利落地将树叶连同叶鞘砍下。首先,竖立两根叶茎的之间做为集聚处(Celung),随后将叶柄左右两排的叶片逐片割下,集结成堆后,利用叶鞘表面的纤维削成细丝,便是一条条天然的绳子,用来捆绑堆积的叶片。这些技皆是Jamal叔叔从家族一代代相传掌握,体现了先辈善用大自然资源的智慧。

将捆好的叶片扛回船中,卸下重负,随着退潮的河水开启了回程。另一边厢,65岁的Zainab binti Daud阿姨坐在自家门前的树荫下,亚答叶以及绳索将她包围,几十年的编织技艺尽在她飞舞的指尖上发挥。Nab阿姨左手将整齐排列的亚答叶在一根细长竹竿上对折,右手灵活的牵引着绳子上下穿透叶片,顷刻间,一片足以遮风挡雨的亚答屋顶在她的巧手下诞生。

Nab阿姨从幼年起便跟随父母深入丛林采集,年轻时独当一面同时包办采集和编织亚答叶,也因此掌握和了解这项传统民间技艺的完整程序。在早期,先辈们使用一种名为葛树(Pokok bemban)的树茎,将它扯为细丝,做为编织亚答屋顶的绳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林地被开发,现今葛树几乎绝迹,只能用竹绳或塑料绳代替。如今,她已迈入老年,在退休即清闲日子里依靠编织亚答屋顶赚取微薄薪资零用,她的大半生与亚答叶交错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样。

编织好的亚答屋顶,乍看像一把大梳子,得经过一至两星期曝晒风干。一层层整齐地铺盖到屋梁上,一幅融合大自然又有艺术观感的屋顶就此形成。亚答屋顶固然实用美观,但需要定期修补,每隔三五年则需要大肆更换。因此,锌板和瓦片等更坚固耐用的材料取代了亚答。但却密不透风,屋内闷热无比。鉴于如此,亚答屋顶仍有着特别的魅力,市场需求持续不断。近年风行的民宿和主题餐厅采用亚答屋顶的设计营造出浓浓的乡村情怀,让游客及顾客体验回归大自然淳朴的生活文化,亚答屋顶再次大放光彩。

从前在林地里遍地可见亚答叶和硕莪叶,近年来踪迹日渐难寻,Jamal叔叔每天需要长途跋涉收集足够的叶片以应付订单。林地的开发也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环境,迫使他得进到更偏远的林地采集。回到甘榜关丹岸上,仍有三、四名擅编织亚答屋顶阿姨,全已年过六旬,每日仍坚持编织五、六十片亚答屋顶。也许再过一些光景,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将成为过眼云烟。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reamland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立百病毒研究团队:陈忠登医生

20年前一场病毒肆虐,崩垮了武吉不兰律(Bukit Pelanduk)几代人辛勤付出的心血,短短三个月内竟夺走了百名猪农及家属的性命。当时政府宣布戒严、疏散居民隔离灾区,即刻行动以控制病情。由拿督陈忠登医学博士领导的马来亚大学医药中心研究团队,进入灾区展开一系列调查与研究。随后,证实了其病毒为变种新型病毒,主要感染患者肺部及脑部,并非早先误传的日本脑炎,因此采用以首宗病例的发源地来命名这个病毒——立百病毒(Nipah Virus)。

在立百病毒疫情迅速蔓延的1999年初,马大医药中心接收了一百多名来自武吉不兰律及立百新村疑似感染急性脑炎的病患,当时任职于脑神经科的陈忠登医生经临床治疗发现疾病传播方式有异于日本脑炎,进而主导医学团队对此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医学团队需经过两、三个星期的观察后,才能对新发现的病毒有概念。其医疗研究团队肩负着沉重压力,在病毒爆发的紧张时刻中进行各种实验,试图找出有效的治疗和防患方案。前线医护人员也得冒着与病患接触的风险和恐慌,面对当时史无前例以及陌生的病毒,站在第一线进行全面性的研究,心理压力甚大。

这宗全球首次被发现的立百病毒,并没有前车之鉴可供参考,其病源、症状、传播、危险性和治疗等,皆无知。在陈医生的带领下,马大医学院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发现立百病毒源自动物病原体——蝙蝠体内的非典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由于病毒跨物种突变,轻易击溃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感染,发病的速度也快,最后演变成人传人。

马大研究团队的立百病毒研究可谓相当全面性,其研获结果在接下来更惠及了孟加拉、印度等立百病毒爆发的国家。成为协助诊断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准确地对症下药,并做出应对的防范措施。这支由陈医生领导的研究团队分别在2006年荣获马哈迪科学奖及2008年的国家默迪卡科学奖,荣誉至高受到肯定。从病发到获奖,期间陈医生与团却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持续性的投入研究工作。除了回到新村为曾受感染的村民检验观察,更到病毒爆发的其他国家参与研究和贡献。

数个月前,陈医生协同团队其他医生出席了在去年举办的《立百20周年回顾与专家分享会》,与村民同僚回顾过往事迹和分享研究后续,提供大家对病毒的警觉和认知。同年,陈医生获马来亚大学颁发终身荣誉教授和第6届陈嘉庚精神奖,及2017年由马来西亚神经科学协会(MSN)颁发终身成就奖。陈医生在医学、文教方面的投入和贡献获得肯定,同时也在积极推广华社文史工作不遗余力。

现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来袭,传播及感染范围甚广,全球6大洲皆出现确诊病例,严重影响民众的日常甚至世界经济。在全球化、高人口流动的现代,不仅提高病毒的感染率,还大大地增加了预防的难度。

唯有加强个人警觉、做好卫生,在资讯泛滥的当今排除未经核实的信息,务必通过官方或权威管道取得消息。另外,增加对于病毒的基本认识,方能避免危言耸听,杜绝不必要的忧虑。陈医生也提醒,除却治疗以外,应当时刻注意病患的家属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协助。惟有相互扶持和鼓励,才能携手度过风雨。

【官方及权威资讯管道】
马来西亚卫生部
Kementerian Kesihatan Malaysia
官网:http://www.moh.gov.my/
Twitter:https://twitter.com/KKMPutrajay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kementeriankesihatanmalaysia/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英文: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中文:https://www.who.int/zh/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ean Beeson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瓜拉雪兰莪天福宫

雪兰莪州皇室的发源地——瓜拉雪兰莪(Kuala Selangor),曾在十九世纪末被英国殖民设立为行政区,并派遣一名英国县长常驻于皇家山,协助苏丹管理州务。某一次,这名英国县长搭乘火车时遇上意外,所幸由一名黑面人拖出车厢,毫发无伤地获救,免于罹难。后来,他途经皇家山山麓下一座简陋小庙,恍然发现庙中所供奉的神像竟是当时的救命恩人。为了答谢这位神明,英国县长与庙宇理事相商后,亲自为庙宇申请获得永久地契新庙址豁免纳税,并且在1897年3月19日登报启事。随后,筹建一事则由庙宇理事会操办,天福宫并于1898年完竣,自始矗立至今。

英殖民在瓜拉雪兰莪开采铁矿,引进许多福建籍贯的华裔矿工,因而将信仰传播到了瓜雪。循迹了解,天福宫内供奉三位主神:妈祖、广泽尊王,及张公圣君皆为福建民间信仰。张公圣君,又称「法主公」亦或「大副公」,形像为黑脸、披发、仗剑,所到之处保境安民。天福宫里的「大副公」神像由先贤郑美寿从中国福建省请至瓜雪;而张公圣君的结义兄弟「二副公」萧公安顿在八丁燕带;「三副公」洪公则安置在适耕庄。

二十世纪初,教育资源匮乏,天福宫理事利用庙边的空间兴办了学塾,由当地学者向附近小孩授课三字经、论语等。鉴于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天福宫的空间不胜负荷,加上一带居民的热烈支持,遂将益智小学迁出天福宫另辟校址。益智华小现址距离天福宫800米开外,培育着300余名莘莘学子。大马名绅丹斯里杨忠礼幼年曾就读于益智华小,其夫人潘斯里陈开蓉亦曾在该校任教。匀出来的庙边空间一度小食摊林立,随着天福宫几度翻新,庙边空间于2018年改建成景色宜人的十二生肖花园。

现任天福宫理事会主席郑来天叔叔一家与天福宫渊源极深,自曾祖父辈就任庙宇理事,父亲在五零年代担任理事会主席,1987年父亲逝世后由叔叔继任,本身则在2005年才接棒。天福宫每年操办三场盛会,分别为:农历三月的妈祖诞辰、农历七月的法主公诞辰,及从1990年庆祝庙宇一百周年开始发起的春节布施贫困老人。其中最热闹的盛典非法主公神诞莫属,百支鲜艳夺目的龙香竖立庙前,庙外的酬神戏台一连六日响起慷慨激昂的戏曲,正日时众神和花车出巡镇境更是万人空巷。

除了神诞庆典,天福宫也为信徒提供固定服务,譬如逢初一,十五乩童问神服务。目前就任的乩童黄吉祥师傅年逾80,已在天福宫服30余年,秉持着乐于助人的精神,即使在平日或晚间也愿意帮信众问事解惑。无论是求平安、祛百病、挑选黄道吉日,或进行神像开光仪式,法主公有求必应,万般灵验,吸引远近的信众纷涌而至,故九旬高龄的翁三妹婆婆50多年来未曾间断地到天福宫祈福。即使腿脚不方便,需靠儿子时刻搀扶,她虔诚地上香叩拜,口中喃喃告祷。既受神明庇佑,有些善信自觉奉献精神,志愿到庙里帮忙。固定到法主公三兄弟庙宇当义工的傅金叶阿姨,不辞劳苦从适耕庄搭巴士来到瓜雪天福宫,20多年风雨不改。

天福宫有救灾济难的法主公坐镇,在滨海一带名声颇佳,香火兴旺。瓜拉雪兰莪在二十世纪之前更是中马唯一的经商港口和码头,来自海内外的民众基于商业活动上岸使主要街道蓬荜生辉,天福宫坐落在街边,共同历经盛世风光。而今旁观百年繁华落尽,当年的富街门庭冷落,演变成两排斑驳残旧的老店,天福宫依旧香火鼎盛,善信络绎不绝。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yathon – Rose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巴西不南邦的血蚶

酸辣开胃的亚参叻沙、浓郁可口的咖喱面、以及香喷喷的炒粿条里不能缺少的灵魂材料之一——血蚶。其肉嫩鲜美、血液鲜红,无论是简单地汆烫即起,或是辣炒料理都行。然而,养殖血蚶却是一门极具风险,和仰赖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业。在这座位于雪兰莪州西部的百年华人渔村,巴西不南邦(Pasir Penambang),在90年代以养殖血蚶闻名,同时也也因盛产新鲜美味的海鲜及海产而有着海鲜天堂之称。

巴西不南邦拥有着自然条件的优势,沿海一带的海床土质含有高量泥浆,加上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水质,蚶苗会从物资丰富的土壤里摄食藻类,是养殖血蚶苗的温床。加上养殖者勤于照料,血蚶的存活率颇高且肥硕,规模和产量仅次于霹雳州十八丁“蚶都”。不同于主攻外坡和出口市场的十八丁,巴西不南邦的血蚶只批发供应本地菜市场。

自9岁稚龄开始以渔业维生,并在1989年开始从事血蚶养殖业的郭聪明大叔,在巴西不南邦甚至西马一带中算是血蚶养殖技术的权威人物。虽已退休十年,谈起血蚶,他依旧神采飞扬地分享多年来的养殖场管理心得。蚶苗从播下到收成耗时14至18个月,这期间需要不时抽查蚶苗的生长状况,并且疏散长势密集的蚶苗。

经验丰富的郭大叔透露,蚶苗的存活率得高达30%才有盈利的可能。结合数量与质量的丰收,血蚶养殖业的盈利额甚是可观。一九九五年为巴西不南邦血蚶出产最高峰,年产量四万吨,却于2015年跌至三千余吨。回顾90年代辉煌时期,当地有高达十来户血蚶养殖者,而今屈指可数。

近年来,各地海域面临海水污染如垃圾和化学排放,对血蚶的生存百害而无一利;海上工程也将大量泥浆和废料冲进养殖区,导致血蚶窒息而死。气候的变化也增加了血蚶养殖的风险,例如2004年末的海啸除了带来狂风骇浪,地壳松动也令海床的土质变硬,血蚶存活率低迷。另外,近年来自然蚶苗难求,养殖者被迫向邻国购入的蚶苗却遭逢水土不服的问题,全“蚶”覆没,血本无归。

在成本变高的状况下,血蚶的售价飙升,非法捞捕和盗窃血蚶者趁机从中取利,血蚶养殖业者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在血蚶供不应求的状况,加上饱受严重的亏损,全马各地许多户血蚶养殖者选择转行或结业。无惧万般艰难仍努力坚持做下去的骆国雄大哥,为了节省人力资源成本事事亲力亲为,今年42岁的他已然是巴西不南邦最年轻的血蚶养殖业者。

巴西不南邦的血蚶养殖业一度辉煌,却躲不过风浪与波折,面对莫测的变幻和挑战,业者们该何去何从?若无法历尽千帆,随着血蚶日益罕见,血蚶养殖业犹如风中残烛,明灭不定。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For A Moment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生利铁店

面向新邦令金(Simpang Renggam)主要街道的一排店铺,有两间仅剩无几的旧式木板店屋,其中左边那间布满炭灰的店内,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打铁声以及火光四溅,偶尔还听见李习生师傅手拉二胡,口唱山歌。这里是生利铁店,由拥有逾六十年打铁经验的李习生师傅掌舵,为镇上居民打造出一把又一把坚硬锋利的刀具,也弹奏一首首悠扬的二胡。其店名也寓意着‘生’意兴隆、‘利’器无比、‘铁’制成刀、‘店’上之王,包含了李叔叔开店时的期许。店内朴实的装潢和摆设,几乎维持着几十年来的原貌,斑驳的木板墙见证了李叔叔的汗水与年华。

打铁是一门极耗体力的手艺,需在高温的火炉前轮番锤打生铁,当铁匠的首要条件便是一副强壮的体魄。今年七十五岁的李叔叔依然精神焕发,说起话来中气十足,闲来还会拉拉二胡唱唱歌,用音乐陶冶心情。李叔叔出生于中国,一九五八年跟随父亲的脚步来马谋生,和哥哥学习打铁技艺,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学徒生涯。并于二十五岁时选择在新邦令金自立门户,慧眼独具的他看中了当地农业蓬勃的发展将对于铁制刀具有着大量需求,所以在此地落户。

李叔叔打造的刀具中不乏用于收割油棕的镰刀和用于收割橡胶的弯刀。尤其黄梨种植业在新邦令金崛起的同时,更特制了符合在地工作需求的三款特色刀具——削去黄梨树尖刺叶子的长刀、收割黄梨的短刀,和栽种黄梨苗的子弹形挖坑工具。李叔叔按照黄梨园员工口述和需求,为他们打造出轻便适用的刀具,使他们工作起来更为轻松。这几款特色刀具也吸引了邻近地区,如北干那那的工人专程前来购买。

音乐是李叔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二胡还是歌唱,兴趣使然不曾间断。他在父亲耳濡目染下习得二胡皮毛,并曾活跃于新邦令金福利体育会主办的华乐团。虽然在乐团因团员不断流失而被迫解散后,李叔叔依然不落下练习。与此同时,他也是新邦令金歌友会创办人之一。深爱歌唱的他高唱着客家山歌,是自小在乡下聆听邻里高歌而还受到启发,虽没机会接受专家指导,却自己尝试对歌曲进行改编,显得热爱。

打铁也好,音乐也罢,功夫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岁月千锤百炼。李叔叔对生活的态度从不缺乏热情和耐心,悉心学习和不断地精进。铛铛打铁声,凄婉的二胡声,加上悠扬的山歌,交会出李叔叔一生的交响曲。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Moondrops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欧氏陶瓷

沿着马来西亚半岛历史最悠久的联邦1号公路,途经柔佛州的马什(Machap)时,目光必定会为大路旁一座外观美仑美奂,看似梦幻城堡的建筑物所吸引。这座内外皆采用七彩陶瓷碎片排列成各种花卉图案装饰的建筑物,为漫漫长途经过的游子或过客提供了便利,这是一座华丽的厕所。欧氏陶瓷(Aw Pottery Studio)成立于七十年前,面积约一英亩,从花园、厕所、工作坊到陈列室,目所能及都是陶瓷制品,整个场地里充斥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欧耀木先生为现任掌舵者之一,其已故父亲——欧英光先生,则是欧氏陶瓷的创办人。欧英光出身陶瓷工匠家族,他年纪轻轻已掌握祖传工艺和柴窑设计。在二战时期从潮州南下至马来亚谋生,选择在拥有黏土地质的马什落户。利用当地的丰富天然资源,以及自身手艺,打造出一片陶瓷王国,和那座让人目不转睛的七彩陶瓷厕所。

陶瓷呈现出的各种色彩并非由陶土本身,而是一层光滑的玻璃质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称釉。将各种矿物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研磨后,成形的釉浆,在窑烧前涂在陶瓷坯体表面。经过窑火焙烧后,则会紧紧附着在陶器上。施上釉浆对陶瓷上色及增强密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让陶器更加耐用和美观;反之没有涂上釉浆陶瓷如花盆,较为吸水通风。早期的釉是用木灰或米糠灰做的,现在用石头如长石、石灰石、花岗石等,磨成粉后再加化工让它能在低温溶解。不同矿物原料的混合在窑烧过程中产生化学作用也变成不同的颜色。

欧氏陶瓷于一九四九至五零年创业初始,适逢马来亚半岛橡胶业的崛起,便顺应市场需求生产及供应陶瓷杯子以盛装粘性极强的橡胶乳液。而后,逐步发展到供应色彩缤纷的陶瓷器具予餐厅和酒店。一九六零至七零年代巅峰时期,欧氏陶瓷厂内员工高达一至二百名,井然有序地各司其职。在优势的条件下,欧老先生将陶瓷器皿出口到海外各国,同时,因环境和一些因素的考量,逐渐将主要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并于八零年代起举家定居美国。

除了致力发展陶瓷业之外,才华横溢的欧老先生也是一名雕塑家,于六零年代末曾在新加坡及吉隆坡举办个人雕塑展,出自他巧手的作品多半被各国博物馆收藏。其中的代表作是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的半身雕塑。其女儿欧丽兰为了纪念父亲,在原厂内开辟一所陈列室,展示欧老先生硕果仅存的雕塑作品,包括一尊复制版国父雕塑。

目前马什原厂虽仍旧营业,但生意大不如前,甚至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只留下为数不多的老员工坚守岗位。几年前,欧叔叔的幼妹欧丽兰阿姨回到马来西亚,对其进行复新并转型成为陶瓷工作坊,推广大众对于陶瓷的认识,提供机会让大众亲手体验陶瓷制作并把成品带回家。

从生活用品转变成为艺术作品,欧氏陶瓷的历程反映出欧氏两代人对生活文化以及美好有所追求而创新的人文精神。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放缓忙碌的生活步伐,放松自己陶冶心情,凭着双手创作出集功能与美学为一体的陶瓷器,妙趣横生。欧家第二代儿女继承已故父亲的衣钵,将炉火愈烧愈旺盛,为欧氏陶瓷再铸辉煌。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ngels Dream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芳园咖啡店

位于新邦令金(Simpang Renggam)的陆洲园于1954年开发,由慈善家李光前开垦并属于李氏南益集团的产业之一,占地超过六千亩,栽种高达四十万棵黄梨树。黄梨种植业是一带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在六零年代巅峰时期,园内集结数百名员工,除了在地居民,也从邻近地区引进劳工。天微亮的清晨,园丘工人从蜿蜒的红泥小道上进入园地上班途中,空气里所弥漫着醇厚的咖啡香,便是来自坐落在园丘内的芳园咖啡店。

陆洲园身为全马最大规模的黄梨种植园地,园主费尽苦心将来自外地的园丘工人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得以安居乐业,于是在园内开辟一小片地方设立员工宿舍、学校、庙宇及商店,宛如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区。民生物资各方面皆得到妥善的照顾,秉持着“既来之,则安之”的精神,园丘工人们非常乐意留在园内尽心工作,过着守望相助的和睦群居生活。

矗立陆洲园社区内两排老旧商店中,打从黄梨园开发伊始营业至今的芳园咖啡店,已超过半个世纪,仍然由王家两代人的营生,不曾出让。其店名“芳园”顾名思义为咖啡的芬芳在园丘中充斥。现年61岁的王绥寰是咖啡店的第二代接班人,自幼便在父亲所打理的芳园咖啡店里长大,经历了大半辈子,从莘莘学子到结婚生子,依靠一门父传的手艺和店铺将四名儿女养大成人。

香醇浓厚的海南咖啡,用的是由王大叔请友人专门炒制的精纯白咖啡粉,咖啡豆在烘焙过程里不添加任何牛油、砂糖或其他调味品。炭烤面包中央夹着自制咖央酱,则是王大叔在每周休假日时亲手精心炮制,口感和品质绝对美味上佳。在这里可见一些熟客要求外带咖啡时,竟然不用常见的塑料袋,而是铝罐充当容器,趣味十足。此外,王大叔也在店内售卖黄梨和芭乐等新鲜水果。

有别于热闹城镇上的咖啡店,芳园咖啡店的地理位置处于园丘内,若非进出黄梨园并不会经过。咖啡店最初仅供员工们在上下午休息时段喝茶果腹,熟络的园丘管工每日风雨无阻到咖啡店报道。而今随着园丘里的华裔员工日渐减少且外劳居多,其余店家纷纷关闭或出顶,咖啡店的生意却未曾黯淡。至今,芳园咖啡店内外仍保存着朴实的传统风貌,例如六十年历史原始招牌,和店面罕见的典型板块门窗,每天开店时夫妻俩需协力,将沉重的木窗逐个搬到一旁,关店时再一一摆放原处。

坐在古色古香的店面里,呷一口王大叔冲泡的海南咖啡,细细品尝的不单止是浓郁的芬芳,还有那一份园丘生活的独特情怀。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Happy Memories from FeltMusic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源春藤业

从大自然中就地取材,一根根细长的藤条捆成一束又一束地摆放在地上,与半制及完成的藤制品共同排列。工作空间内,八十岁的赖亚美婆婆手脚并用,细心编织着藤制品。这家位于柔佛州新邦令金(Simpang Renggam)的源春藤业,是当地藤业始祖,由赖婆婆和丈夫蔡良道经营数十载,藉此行业将一众儿女抚养长大。三年前,蔡老先生逝世后,藤厂便交由儿子蔡文和继承,复杂且大型的藤制则由店内一名拥有十数年经验的印尼籍老头手负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黄梨种植业被带入新邦令金,同时也衍生出不少周边行业,例如黄梨加工业、打铁、以及藤业。其中黄梨园采收时对藤制箩筐的大量需求,更带动当地藤业迅速发展。从早期的手提式藤箩演变至现今的背负式藤箩,黄梨园业者每年都订制千余只箩筐,是源春藤业的长期固定顾客。新邦令金的藤业在七、八十年代尤其兴盛,各类的藤制品工具运用在各式的行业中,广受欢迎,好比畚箕。藤制畚箕的用途广泛,除了充当生活用品,养殖业者用以挑鸡粪、建筑业则用来盛装泥土沙砾等。由于藤制成品的需求量颇高,当时镇上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在空闲时制藤,赚取补贴养家糊口。虽然后来塑料制品的普及而逐渐制取代藤制品,顾客们依然偏爱较为柔韧的藤制畚箕。

四十年前,赖婆婆夫妻俩从姐夫手中接下藤厂,当时仍从事收割橡胶的她便在午后下班了的时间里编织藤制品。没机会接受正规训练的她,会将别人制成的藤制品拆开,再慢慢研究及领悟编织的步骤,投入不少心力自学习得这项手艺。万事起头难,赖婆婆甫开始兜售藤制品时,舌干唇焦地将一个个售价一块多钱的畚箕和六块钱的箩筐卖出。付出的血汗比赚取的利润高,让她直叹入不敷出,却未曾萌生放弃的念头。她锲而不舍地努力,和丈夫共同努力,藤制品生意蒸蒸日上,甚至在高峰时期聘请了数十名员工。

蔡文和先生在双亲耳濡目染下接触藤业,习得根基。尔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年轻时的蔡大哥与兄弟们到外地学习并开拓眼界,各自向不同的行业发展甚至自行创业,这些都归功于他们的双亲将藤业稳定经营,蔡大哥兄弟才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向外发展,因此蔡大哥深深感激双亲的良苦用心。随着双亲逐渐年迈,他便决定回归家族接管藤厂的生意。时代的变迁导致传统藤业已不符合当代要求,生意因而滑落,人手与需求不高,蔡大哥经营里面对种种困难,但也走过来了。重人情的蔡大哥不愿意放弃上一辈几十年攒来的客户和交情,不随意起价,只要维持不亏损也不造成客户的负担即可。双亲靠着藤业养大孩子,蔡大哥念在血浓于水的亲情,立下宏愿将父母传授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发扬光大,将藤制品从用品类转型成装饰品,让后人依然能够欣赏并接触藤制品。

在新邦令金发展历史的轨迹中,黄梨种植业与藤业相互缠绕,在劳动者汗水的灌溉下,交织出一片瑰丽的天空。对已故父亲的思念,如藤蔓般牵绊,蔡大哥以一颗感恩的心,反哺双亲的养育之恩,坚持不让父母对藤业付出的心血就此断了传承。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Morning Dew from SerenityStudio – Youtub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