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吉龙香行

在神诞庆典、拜神祈福时,可见一柱柱颜色鲜艳的龙香,小至4尺,大至20,30尺都有。除了用作祭拜供品,龙香也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民间艺术。尤其是师傅们全手工制作的龙香,其技艺的含量和费时的工序,让人钦佩。

距离武吉不兰律(Bukit Pelandok)主要街道不远处,一条名为“百吉路”的支路沿着雪邦河延伸,有那么一家手工龙香制造厂。负责人黄聿雄索性把制造厂命名为:百吉龙香行。黄先生自嘲资历尚浅,制作龙香并非本业,年幼时曾在哥哥的龙香制造厂里头帮忙,可惜几年后结业了。如今却在恰当的机缘之下承接了这门手艺。

手工龙香的制作程序非常考验耐性,是急不来的。从原料、款式、尺寸、涂层、风干、龙头、压模、龙身、捏压、上色、到包装,需至少两个月,甚至一年,取决于龙香的尺寸。尤其铺上一层一层的木糠最耗时。得一层干透,才能铺上第二层。间中风干的过程不得接触阳光避免龟裂,同时也随气候的变化而影响风干的进度。

虽然市场对于龙香的需求一向稳定,惟有传统手工制龙香的手艺已出现断层的现象,鲜少年轻一辈的接手传承。在有限的人力以及机械化的冲击之下,即使是蕴藏着文化精髓的传统制香行业,都面临经营和传承的困境。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nother Day To Remember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新沟港口的峇拉煎

浓郁的咸腥虾味,随海风阵阵飘来。就在自家门前空旷的木架平台上,素褐色的峇拉煎(belacan)整齐地排列摊开在太阳底下的曝晒,有些已成砖块状,有些则压碎未经加工。这家家庭式制作的峇拉煎厂由第二代继承人——纪木华先生与家人在经营,也是人口仅300人的新沟港口渔村(Bagan Parit Baru)唯二两家峇拉煎制作厂之一。

如同其他渔村,纪先生的屋子沿着河口兴建,河流通向大海,方便小型渔船出入。而且在家前以木板搭建起平台和小码头,利于自家渔船把新鲜的鱼虾提上岸,并且可以马上分类与处理。与此同时,纪先生也在自家对岸建设了面积更宽敞小型制作厂,主要作为腌制和发酵等步骤。

峇拉煎主要原料为幼虾(即毛虾)和盐,经过搅拌腌制、和曝晒后,再装入大桶等待至少一个月的发酵才会入味。最后依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加工,和多次曝晒至干,才包装入袋。整个制作历经数月,过程繁琐,且天气、季候、咸淡水的浓度等变数都会影响峇拉煎的质量和制作。

制作峇拉煎虽艰辛不易,纪家也沿用了传统的方式生产。在一家人的协力之下,纪先生的孩子也各守岗位,承上启下,让这份家族事业得以延续。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Cliffsides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新沟港口渔村的故事

新沟港口渔村(Bagan Parit Baru)是一座仅住着60户人家的小渔村,人口甚少约300人。渔村位于雪兰莪州最北部的西北边界,与对岸的霹雳州四条港渔村相隔着安南河(Sungai Bernam)。村民多以捕鱼维生,所以屋子多半沿海兴建。渔村大部分都是潮州人,且90%都是“纪”姓人家,也被称为纪家村。

根据长辈口述,若以新沟培青华小建校至今来推算,新沟港口渔村的开埠至少近90年。在渔村开埠初期只有一间屋子,直到后来才逐渐增加。因此村民习惯以“单间屋”(潮州话)来称呼该村,而不常用“新沟”作为名称。渔村里的设施和公共场所虽然不多,两座神庙和一间杂货店,但是道地的海鲜餐馆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特地专程到访。

偶尔潮汐风浪特别大,家门前会被海水淹入,此时便是孩子们的最佳娱乐,毫无惧怕跳进水里,嬉水玩乐着。宁静朴实的渔村,生活安逸,却一如其他偏远的乡村般,面对人口外流的隐忧。早期多达百户人家的风光不再,如今人去楼空屋子也已拆除,只留下一支支木桩,跟随海风吹过繁华尽处。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Out My Window 120 from Elias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波德申凤山寺

波德申凤山寺成立至今约120年历史,是波德申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最早时期的凤山寺规模不大,旧庙(已拆除)距离现址不远,直到后来信徒逐渐增加才迁庙,搬迁已超过60年,香火鼎盛。庙里主要供奉神明为广泽尊王,在主座台上尚有一尊建庙时期供奉至今的广泽尊王神像,为镇店之宝,价值非凡。

广泽尊王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位神明,生前是一位牧童,自小聪颖过人,十分孝顺父母,因此在民间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孝子。其盘右脚、垂左腿的独特形象,据说因为他在16岁得道升天那时,其母不舍而拉着他的左脚,想阻止他离去而得其造型。

波德申凤山寺循例每12年举办一次叩答天恩,观灯做醮庆典,今年已来到第十届。同时也是波德申凤山寺庆祝120周年广泽尊王千秋宝诞,为期三天,场面浩大。其中众神出游请水仪式的游行活动,更吸引了大批信徒参与其中。在龙狮游行队伍的巡游下,众神与信众步行至数公里外的一口井水。将打捞起来的干净井水,并在隔天良辰吉日之时,即广泽尊王诞辰(二月廿二),用于答谢天公仪式。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Inspirational Piano – Ashamaluev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新燕华歌仔戏

歌仔戏,在东南亚一带又常称“闽剧”或“福建戏”。闽南人自古以来因地域上近海,很早形成向海外移民的特性。约19世纪末,闽南人迁移海外的进入高潮,拥有大批闽南人前往东南亚。同时随着闽籍华侨社会在当地相续形成,为福建歌仔戏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东南亚地区也因此成为福建歌仔戏海外传播的重要区域。

由于歌仔戏的语言曲调极具地方性和生活化,通俗易懂,而且布景立体感和华丽戏服,于20世纪20年代,歌仔戏受到闽南族群的热烈追捧,也成为当时移居海外的闽南族与故乡相通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更是庙宇祭祀中重要的酬神演出仪式。

歌仔戏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种族的土壤上经历了发展移植、高潮迭起,从30年代的盛况时期而促使各地人纷纷组团成立歌仔戏剧团,同时出访海外参与国际交流;到了60年代逐步衰落,只有在宗教仪式、神诞、庆典才得以助兴演出。歌仔戏面临了种种严峻的挑战:老一辈观众减少、新一代缺乏兴趣、表演技艺无接班人、缺乏国家政府扶持、国外戏团的竞争等等。

如今仍然活跃于马来西亚的闽剧团少于20班,欣慰的有这群热衷于戏团的老戏曲艺人持续坚守。好比这团来自峇株巴辖(Batu Pahat)的新燕华歌仔戏,74岁当家郑秀凤自小就学习大戏戏剧的技艺,年轻时在新加坡的一些剧团担任表演者,并在30多年前以两个女儿的名字成立新燕华歌仔戏。郑当家坦言从前体力佳,长期在外奔波跑遍全马受邀演出,也感恩及庆幸能维持和持续经营剧团,并从事热爱热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新燕华歌仔戏也有另一项民间戏剧表演:傀儡戏,又称提线木偶。并在隆重的殡婚嘉会、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出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pril Rain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锦源鞋店

苏丹街(Jalan Sultan)可是叶亚来开垦吉隆坡时期最早建造的其中两条街道之一,与茨厂街(Jalan Petaling)齐名并价。这两条街道也华裔先贤南下西洋来马开垦拓荒的发源地,更是吉隆坡最早的经济命脉和商业重镇。历经百年,这两条街见证了吉隆坡繁华与变迁,尤其2011年政府宣布“大吉隆坡捷运计划”将征用这两条街一带的34栋老建筑和地段,而引起民间团体的大力反弹和捍卫风波,最终成功保留了大部分遗产,免遭拆除。

锦源鞋店便是其中一间险受影响的店铺之一。成立于1967年,是该区硕果仅存的专卖及定制舞鞋鞋店。店铺的面积不大,十多年来与隔壁的亚华洋服(已结业)仅隔一面板墙,共用一间店面;楼上则是简陋却齐全的制鞋工作室。

出生于制鞋世家的刘志强在年仅18岁时,便已经从父亲刘锦源手中接管鞋店。精湛的技艺和专门量制的舞蹈鞋和登台鞋,多年来深受早期在台上表演和跑码头的表演者、艺人喜欢。接手后的刘志强也更专注于拉丁式和舞厅式两种舞蹈鞋,并且投身设计、专研及制作。

时过境迁,经营了超过半个世纪的锦源鞋店也许免于拆除的命运,却逃不了面临结业的无奈。近年来刘先生身体状况不佳、经营的困难,于今年年初楼上的制鞋工作室已经停止运行。同时在无接班人的情况下,刘先生直言也将在几个月后退休结业,锦源鞋店就此在苏丹街上留下一个印记。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imple Tun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锡米山新村的故事

华人新村(Kampung Baru),为英殖民政府在长达12年的紧急状态中所设立的华人集中定居点。为了有效的断绝垦耕者向马来亚共产党提供食物、药物与情报,于1950年开始推行的 “毕礼斯计划(Briggs’ Plan)” 强制将散居森林与矿区边缘的居民集中起来,迁入被严加管护的移殖区,村民的一举一动受到军警严密监视,且食物以配制方式发放。而这些集中点后来变成了华人聚居的新村落,而锡米山新村(Kampung Baru Sungai Chua)便是在此计划下成立的480座新村之一。

距离加影市(Kajang)仅约2公里的锡米山新村,早在新村成立以前因发现蕴藏有丰富的锡矿,在约1870年代便涌入大批华工进行开采活动,形成该区最早的社区。除锡矿业外,橡胶业也是锡米山重要的经济产品,并在20世纪初迅速的发展,产量逐渐超越锡矿。

由早期锡矿繁盛时期,到成功种植了马来亚第一座橡胶园,同时也迎上橡胶需求暴增和国际市场的最佳时期。从锡矿业转向橡胶业,如此的经济承接和延续,促成了锡米山和加影市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加影外环公路的兴建,将锡米山新村切开两半,加上捷运总站设在加影,希望能为这座已开埠百年的老城注入新活力。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Old Souls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加影的饼干店

过半百个红盖子的大玻璃罐、和铁架上整齐摆放的铁桶,由低到高,层递排列。里头尽是各种古早怀旧的传统饼干和零食,口味近百种,琳琅满目。这家位于加影(Kajang)老街区的“广生和”,1907年开业至今,历经百年风雨从未搬迁,依然保留着老式骑楼的格局。今年87岁的萧伯章为第二代掌舵人,虽然年迈已高,但思路敏捷,经常坐在柜台处,负责收帐,或与老友相约闲聊。

广生和原是一间传统杂货店,以售卖日用杂货为主,之余也摆卖少许的饼干。自生意由儿子萧子健和媳妇陈美娟接管打理后,逐渐调整转型,专卖古早味饼干,将传统杂货店从经营困境中另寻一条途径。顾客群也扩张至华、巫、印度各种族,忙得不可开交。

五、六十年代可是杂货店铺最鼎盛的时代,从大街小巷至大小甘榜皆四处林立。传统杂货店不仅是张罗日常用品和杂物的地方,也拥有凝聚社区的功能,是街坊邻里的讯息交流站和建立关系的聚集点。

在商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市场形态的改变下,传统经营模式的杂货店逐渐被淘汰。大小型连锁超市和迷你市场,以迅速、及无孔不入式的建设在花园住宅区里,对传统杂货店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同行、网络、垄断、经营等种种压力下,人情味浓郁的传统杂货店该如何抵抗并度过时代的洪流,值得探讨。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ardvark Sunris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龙邦新村的故事

走在龙邦新村(Kampung Baru Kalumpang)的大街上,空荡荡的不见车辆,小孩成群踩着单车,长辈相约在茶室闲聊,弥漫着纯朴安逸的气息。目前人口约3000人的龙邦新村是乌雪县历史最悠久的小镇,开埠至今已有逾百年历史。早期19世纪末因富含锡矿,吸引了大批华工前来开采。随后橡胶种植业的兴起,胶园一片接着一片,成为龙邦另一个重要经济活动。

龙邦旧街场和龙邦新村相隔着联邦一号公路,也因此建道后,把龙邦老镇边缘化,逐渐走向没落。百年历史的旧街场老街如今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少数的店屋还在经营和居住。如以手工包闻名的“长芳茶室”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由第三代经营,每天仍坚持手做包点,传承父亲的手艺。

另外,位在旧街场不远处的“龙邦古庙”于1905年建成,是镇上唯一的庙宇,香火鼎盛,每隔三年举办一次众神出游庆典。古庙至今仍然流传着为人津津乐道的民间轶事,像是孙中山先生曾在古庙后方的书院歇宿一晚等。

龙邦这座边陲小镇,山明水秀,生活悠闲,却避免不了年轻人往外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局面。欣慰的是近年来关于人文、文化、文创等活动越来越多,也逐渐得到民众的正面回响,为小镇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而不久前,龙邦华小迎来了由人人人鼓剧场所呈现的《射日传说》剧场表演,反应热烈。让专业的剧场表演也能进入偏远乡区,开拓村民的视野和提升新村的“软势力”。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Battersea Bridg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芦骨的烧猪

入夜后的芦骨斯里巴力新村(Lukut Sri Parit),四周格外寂静,然而石文光与石家兴父子俩却已经在老家后头忙碌了起来。铁架上挂着一只只、一块块生猪肉,经处理和腌制后准备下窑烧烤。石家兴与兄弟仨人为兴记烧肉档的第三代承接人,自小在烧肉家族长大,耳濡目染下掌握了从处理生肉到烧肉出窑的各个环节。其中使用传统窑烧的技巧最具挑战。

石家的传统窑烧技术从祖父开始传承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历史,即便是第三代的现在,在窑烧技术方面也延续了祖传方式,是少数仍然使用橡胶木以慢火烧烤猪肉。这传统窑烤烧猪的过程最考验技艺,尤其火候的掌控,如何让猪肉烧的均匀且不焦,同时保存肉的多汁和皮的香脆。石家父子俩多年的经验展现在其扎实的技巧上,只用手掌、观察、电筒、铁片就能判断及控制火势,和猪肉烧烤的程度。

身为承接家族事业的第三代,学成归来的石家兴与兄弟们即不忍心让祖传的手艺失传,也不想辜负家人的养育之恩,决定继承其衣钵,也希望扩展祖业。除了依旧在芦骨巴刹开档卖烧肉,同时也在商业区开设一家店面售卖烧肉和其他自家肉类如叉烧、烧鸭等,在品质上绝不妥协,也不假手于人。石家兴更冀望能将传统窑烧技术系统化,把祖传事业迈向企业。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 Good Feeling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