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天公金

三十六张四开金纸对折,中部整齐地用红线束缚一起,一张的尖角往上折、另一张的尖角往下折,不出顷刻便形成一个莲花座。取红线穿过叠起的三个莲花座打结系牢,再取红纸为其束腰,莲花金就此完成。每逢农历新年期间,正月初九拜天公向神明祝寿时,需奉上一对。

正月初九是天界神階最高的玉皇大帝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诞”、“天公日”等,是闽南福建人最重视的节庆。传说古代战乱时强兵入侵福建一带,乡民们逃进一片甘蔗林躲避杀戮,直到撤军后才重返家园,而那天正好是农历初九。幸存的福建人为感谢天公庇佑,便举行隆重的敬拜仪式及丰厚的祭物,而甘蔗也成了拜天公的必需品。其他籍贯同样敬拜天公,祈福求平安,惟各地习俗略有不同。

供奉天公所用的金纸称之为“天公金”,方纸上金箔面积较一般金纸大,是神明货币中等级最高的。天公金按照传统折纸艺术折成不同形状,如元宝或莲花等等,在拜天公仪式时焚烧供神,表示虔诚敬意和谢意。早年下南洋的先辈从各自的家乡带来多种折天公金手法,常见的有贡金元宝,合并两张天公金折成的传统元宝却流传不广。

现年70岁的陈秀凤阿姨自小向母亲习得传统折天公金技巧,后来弟弟经营神料生意,她成为幕后得力助手。位于北海拉惹乌达(Raja Uda)信达花园的住宅充当仓库,屋梁上挂满的莲花金皆由陈阿姨纯手工完成。贡金元宝和传统元宝则预先折了半成品,批量装袋,待顾客买回家拜天公时自行打开,呈现完整形态。

槟城是全马华人人口最多的州属,其中又以福建人的人数居多,拜天公的习俗沿袭至今,俨然槟城人农历新年期间的重头戏。准备好祭品点香膜拜后,将各式各样的天公金堆叠如山,寓意步步高升,焚烧完毕后鸣放爆竹烟花为仪式画下句点。陈阿姨得提前一个月抽空开始折天公金,以便弟弟拿到店里贩售。即使到了正月初八仍难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客人甚至会上门等待她将天公金折好。

忙完了农历新年这一阵,陈秀凤阿姨临近清明和中元两大祭祀节日才较为忙碌,需要动手折应节的祭祀金银纸以及准备成套的纸祭品。祭奠祖先、亡灵用的金银元宝,采用的金银纸类型和折法不同于敬拜神明,配合使用的纸祭品也因节日而异,按配套购买有效避免混淆拜错。

随着时代的改变生活节奏紧张,信仰观念变得淡薄,但只要心存敬畏感恩,自会受天公庇佑平安健康,拜天公的文化习俗持续传承。为酬谢天恩而奉的天公金,折法趋向简易化,不多人有时间或会费心学习繁复的古早折法。所幸陈阿姨不藏私折天公金的技巧,若向她请教她都会给予指导。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3 ECHINOIDEA SDN BHD

灵厝

高廿一尺、宽廿四尺的灵厝,仿造典型的三开间宫殿式闽南民居,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细繁复。以竹篾和纸绳扎制骨架,再用缤纷鲜艳的纸张贴糊成楼台亭阁制成,加上五光十色的灯泡点缀,整座灵厝流光溢彩。按照传统祭祀文化的观念,人死后灵魂去了地府生活,因此福建人会为逝世亲人打造舒适的住所。

福建祭祀民俗以孝为核心,后代子孙答谢父母先人养育之恩,在守孝三年期满之际请僧道打醮拜忏、做功德超度亡灵圆满。传说唐太宗曾在梦中到地府一游,回到人间后即办功德法事,助亡灵赎生前罪孽,脱离苦海升天或投生人世。除了孝敬富丽堂皇的灵厝之外,还有纸扎的金山银山、奴仆、车马轿等等,撤灵后在旷场烧化。

来自仁嘉隆的涂水兴大哥,从事纸扎行业逾四十年,专门制作灵厝和正月初九敬拜玉皇大帝诞辰时所用的天公座。他从11岁开始协助舅舅制作纸扎,掌握这门传统手艺。虽曾少年心气转行,但因徒劳无功而重拾纸扎。褪去浮躁沉淀下来,涂大哥专注制造高质量的灵厝,细节处手工精致。即使过程耗时费力,产量不高,他仍坚持让逝者住上设施一应俱全的豪华冥宅。

涂大哥制作的灵厝谨遵传统闽南民居布局,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院落以四面房舍围合而成:“下落”(或称“前落”)、天井、两厢和“上落”。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榉头”)。过天井为主屋,中间是厅堂及后轩,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

灵厝的最高点是“吃风楼”/观景台,供休憩赏月。每一层楼都以带有吉祥圆满寓意的纸扎人偶装饰,如状元游街、哪吒大闹东海、八仙。此外,灵桌上还设有二十四孝典故纸扎人偶,期望先人保佑家中子孙孝顺。灵厝大门位居正中央,两侧是花园和池塘,设有拱桥及五对亭。

制作灵厝的基本功是用纸绳在竹篾之间交叉扎绑,动作看似简单,如果双手手指没协调好会绑不牢固,导致骨架坍塌。充分掌握了这门技巧后,就可以学习“打圈”筑桩柱,依照灵厝规模尺寸测量相应高度、深度,才将其立起“站柱”。接下来用白纸打底,糊上彩色纸,收好边角。做好各部分的基础构造后,用罗厘装载到道场拼接组装,再加入纸扎人偶。

近年来科技发达,涂大哥配合潮流为灵厝添上LED灯泡点缀。他并不拘泥于传统,反而十分乐意挑战创新。若有顾客向涂大哥定制独立式洋房灵厝,他可根据顾客提供的照片尽力做出仿真的作品。灵厝的尺寸需视场地条件而定,是否有足够空间允许露天焚烧。基于灵厝得费一番时日制作,然后在功德法会前到主家道场组装才算完成,涂大哥在接订单之前依农历预估交货时间,避免撞档期,毕竟他分身乏术。

即使华人迁居南洋百余年,对祖先的崇敬之心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印记,中华祭祀文化代代相传至今。涂水兴大哥感慨随着时代和人们观念的变迁,过去的很多习俗和仪式已呈简化,传统手艺如纸扎若后继无人,恐怕会逐渐没落。他乐观地认为如今同行之间呈良性竞争,互相推动使作品更多姿多彩,象征纸扎行业仍在进步,反之越是粗制滥造表示行业退步。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仁嘉隆的风筝

五彩斑斓的风筝在清风吹拂中,恣意翱翔于蓝天白云间,点缀周末午后的闲暇时光。一群风筝爱好者不分年龄、种族或国籍,齐聚仁嘉隆(Jenjarom)住宅花园中央的草场上,在惬意的凉风下享受这项传统娱乐活动。个别好手会带上自制的风筝,以创意美观的造型争奇斗艳,并展示其良好的飞行性能。

两位年过五旬的业余爱好者,洪连胜和洪强,对漫天飞舞的风筝从兴趣盎然升华为创作,活跃在仁嘉隆草场已三、四十年。年少时透过购买他人制作的风筝进行拆解和研究,在模仿与不断改进中渐渐自学成才。出自他们巧手的作品有翩翩展翅的小鸟、蝴蝶和本土特色的月亮风筝(Wau)。他们早年鲜有交集,迟来的缘分使他们几乎年届退休才一见如故,有空便相互串门交流风筝制作心得。

风筝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竹条、线绳、白纸、浆糊;寥寥四种材料,流程看似简单,实际制作却非常考验手艺。选择韧性较强的成熟竹子,剖开后自然风干长达三个月。将完全干透的竹子去皮,裁切成条状,根据所作风筝的大小锯成需要的长度。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步骤——削竹,即用刀刃将竹条慢慢削至适当的宽度,厚薄均匀。削出来的厚薄度决定了竹条可以弯出多大的弧度。要怎样保持竹条的弧度和弹性而不断裂,只能在削竹的过程中凭肉眼观察和触感去调整,从中累积经验,因此最耗费时间、精力与耐心。

准备好竹条后,便开始制作风筝骨架,可依个人喜好做成任意形状,但必须确保左右对称、头尾重量平衡。用线绳绑扎好风筝骨架后,轻轻刷上浆糊,压上白纸(近年已换成防水的白色塑料纸)固定,并密切留意纸张是否平整、松紧一致。待浆糊干燥后裁去边缘多余的部分,风筝总算大功告成,可以拎到户外试飞了。只要风筝的左右吃风面积相当,便能平稳飞行不打转。不同的风筝受风后会产生不同的弧面,决定了它适宜在何等风力强度下放飞。

放风筝没有太花哨的技巧,只需选择适合而且可以配合风速的风筝,迎着风向即能顺利腾空。若是大型风筝则需两人协力放飞,一人迎风拿着风筝站定,另一人拉着线轴逆风跑一小段路,感觉线已绷紧了才请同伴松手。当风筝上升到高空中,气流相对稳定,风筝就会在空中保持漂浮姿态。收风筝时,顺着风势走向风筝,边走边收线,让风筝缓缓降落并收回手中,防止风筝因急坠而损坏。

龙形风筝在马来西亚非常少见,仁嘉隆的风筝爱好者们偶然学会制作,得以展现“飞龙在天”、“神龙摆尾”等壮观景象。龙形风筝由一颗立体龙头、八十节龙身和一节龙尾相连,整体长度逾百尺,动员至少三人才能放飞。龙头制作工艺繁琐,因不具飞行能力所以必须尽量轻盈,以便借助龙身将其托上空中。不仅如此,要做出八十只大小一致的圆形风筝充当龙身,甚是挑战眼力和耐心。

“鸢飞蝶舞喜翩翩, 远近随心一线牵”。一根纤细的线牵引着空中飞扬的风筝,同时联系着地面上的人。志同道合所以相聚甚欢,凭一腔热爱潜心钻研;当亲手制作的风筝冉冉升起,他们脸上绽放自豪的笑容。即使时移事易,对现代人而言传统玩具不如手机游戏有吸引力,洪连胜和洪强很乐意分享及指点新手,希望制作风筝的工艺继续流传。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马来西亚五祖武术体育总会

伴随着虎虎生风的拳招掌式,是一声声中气十足的呼喝,马来西亚五祖武术体育总会(仁嘉隆分会)的众学员与理事们聚集在广场上,无惧烈日当空,在叶露平师傅的指导下专注认真地演练五祖拳法。现年81岁的叶师傅步伐稳健,眼神明亮,踱步巡视学员们的动作,不时指点和矫正他们的姿势。过去四十余年来,叶师傅不曾间断地往返于增江(Jinjiang)住家和仁嘉隆(Jenjarom)武馆两地教授五祖拳,如今虽届耄耋之年半退休状态,武馆平日的教导督促也都由年长的弟子们全权负责,师傅却仍三不五时返回武术馆中,尽心尽力传承这项蕴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育运动。

五祖拳在后清年代起源于福建泉州,由祖师蔡玉明前辈吸取当时盛行于闽南一带的太祖拳、白鹤拳、达尊拳、罗汉拳、猴拳等五派精华,加上自己对武术的理解融会贯通精研十多年所创造的一套拳术体系。其简洁刚猛、迅疾有力、实战性强的特质,使五祖拳在福建的武术领域中极具影响力,拜在蔡前辈门下的学员众多。随后大批来自闽南地区的华裔先贤为避难或为谋生移居南洋,当中包括蔡前辈的徒弟徒孙在内,落脚后延续传授五祖拳并在新马一带逐渐发扬光大。

以福建人居多的仁嘉隆新村里,早年在开埠初期并没有武术馆,而由叶露平师傅的师尊——傅铁先师和一班师兄带领下,在当地租赁借旷地开班教授五祖拳,发起民间第一所武馆。当时面临种种难题,如学员工作忙碌无法专注、和宵禁令实施等问题,武术班断断续续进行。几年后傅铁师尊不幸逝世,在林定吉师兄的监督与教导有方之下,学员和武馆的技术与精神皆扶摇直上。尔后,林师兄因事务繁忙,并征得叶露平师傅的意愿的带领下,得以在益群幼儿园校舍进行系统化的训练,且在1977年才正式成立「傅铁五祖武术醒狮团」。村内许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来武术馆,学习五祖拳、参加醒狮团、练习单轮车等,在娱乐贫瘠的年代可说是最好的聚集地,甚至也有友族同胞加入,武术团规模日益庞大。

通过在地居民对文化传承的热枕,加上团员们的努力,武术团在1982年获得相关机构认可,更名注册为仁嘉隆五祖武术体育分会。除了教导学员们练习五祖拳以外,陆续引用习武的基础下增添了醒狮、高跷、单轮车等项目,促进学习乐趣,同时能够在一些隆重的活动上表演。武术体育会的名声蒸蒸日上,深受地方民众支持,踊跃捐款购置地段建立武术馆。时至今日矗立仁嘉隆幸福村中央的五祖武术馆于2006年底开幕,在旁还搭建了一座小庙敬拜三尊,即达摩祖师、始祖蔡玉明师尊、及傅铁师尊。

不论男女老少都适合学习五祖拳,除了有助增强体能与磨练出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也能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团体生活,体悟武德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道理。各班学员们刻苦练习之余相亲相爱似一家人,年长的学员也乐意回馈叶师傅的栽培,延续传授武艺和精神,例如武术馆现任出队主任孙振达大哥。孙大哥学习五祖拳三十八年来,从一名懵懂的小学员到如今身负重任的兄长,安排协调各地的演出及处处照顾其团员。近年来,无奈于青壮年纷纷离乡发展的缘故,学员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仅剩在籍学生和中年兄长,人数也今非昔比,从百人之众锐减至三十五名。

“五肢精炼自卫健身,祖承少林技高艺深” ,刻画在五祖武术馆的门柱上的对联,彰显了习武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和防身,而并非为了与他人争强斗胜。传承超过一世纪的五祖拳,不单止是中华文化里的国粹,也融合了舞狮成为民间的民粹,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awn of Man & Frozen In Love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

灯笼

“点灯笼行街 唔怕mata拉” (粤语译音:点灯笼游街,不怕警察抓)。董顺颜婆婆回忆儿时庆中秋的景物,大伙儿一同点亮灯笼,成群结队地游逛村内各大小巷,嘴里哼着这首调皮顺口的小曲。

个性乐观豁达的董顺颜婆婆,已81高龄,聚精会神地忙碌着眼前的灯笼制作,丝毫不马虎。客厅与卧室门前的小空间即是董婆婆的专属工作坊,所需的材料与工具皆整齐归纳在各大小不一的盒子,围绕着董婆婆,咫尺之遥方便作业。头顶上则挂满各种款式的传统灯笼,从婆婆手制的祖传花篮灯笼和六角灯笼、到其家人制作以及售卖的玻璃纸灯笼,一行行横挂客厅。

在安顺(Teluk Intan)土生土长的董婆婆出生于灯笼世家,自幼与兄弟姐妹帮忙父母亲制作灯笼,至今已有70余年,所擅长制作的传统花篮灯笼,在市场上已经罕见,掌握其工艺的师傅也寥寥无几。花篮灯笼的制作十分讲究,心灵手巧、耐心与技艺,缺一不可。竹片薄厚的掌握考验其削工和经验;花篮上插了六朵各种类的花朵,如玫瑰、菊花、色彩缤纷,皆有董婆婆使用轻盈的皱纹纸,将花瓣一层层粘合。精心耗时完成的传统花篮灯笼宛如一份艺术品,在其盈利与时间成本不相符的市场上,逐渐淘汰少见,格外惋惜。

同一屋檐下,严世平与太太戚晓兰为继承祖业的的第三代,主要制作各种款式与造型铁架玻璃纸灯笼,设计多达30余种,批发售卖至全马各州,甚至国外订单。进入千禧年的现在,科技与资讯的快速更迭下讲究效率,数码化颠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社交行为。在这个团圆的日子,也许该停下来,点一盏灯笼,感受蜡烛的芯火,唤醒传统节日的意义,让文化可以流传不息。

有你,中秋节快乐。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Blue Butterfly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新燕华歌仔戏

歌仔戏,在东南亚一带又常称“闽剧”或“福建戏”。闽南人自古以来因地域上近海,很早形成向海外移民的特性。约19世纪末,闽南人迁移海外的进入高潮,拥有大批闽南人前往东南亚。同时随着闽籍华侨社会在当地相续形成,为福建歌仔戏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东南亚地区也因此成为福建歌仔戏海外传播的重要区域。

由于歌仔戏的语言曲调极具地方性和生活化,通俗易懂,而且布景立体感和华丽戏服,于20世纪20年代,歌仔戏受到闽南族群的热烈追捧,也成为当时移居海外的闽南族与故乡相通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更是庙宇祭祀中重要的酬神演出仪式。

歌仔戏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种族的土壤上经历了发展移植、高潮迭起,从30年代的盛况时期而促使各地人纷纷组团成立歌仔戏剧团,同时出访海外参与国际交流;到了60年代逐步衰落,只有在宗教仪式、神诞、庆典才得以助兴演出。歌仔戏面临了种种严峻的挑战:老一辈观众减少、新一代缺乏兴趣、表演技艺无接班人、缺乏国家政府扶持、国外戏团的竞争等等。

如今仍然活跃于马来西亚的闽剧团少于20班,欣慰的有这群热衷于戏团的老戏曲艺人持续坚守。好比这团来自峇株巴辖(Batu Pahat)的新燕华歌仔戏,74岁当家郑秀凤自小就学习大戏戏剧的技艺,年轻时在新加坡的一些剧团担任表演者,并在30多年前以两个女儿的名字成立新燕华歌仔戏。郑当家坦言从前体力佳,长期在外奔波跑遍全马受邀演出,也感恩及庆幸能维持和持续经营剧团,并从事热爱热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新燕华歌仔戏也有另一项民间戏剧表演:傀儡戏,又称提线木偶。并在隆重的殡婚嘉会、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出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pril Rain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挽脸

有一道谜语:“四目相看,四脚相撞。一个咬牙根,一个面皮痛”, 说的就是这种传统的美容技法——挽脸,也称开脸或绞面。挽脸可谓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智慧和手艺,简单的工具就能去除脸部细毛、角质甚至粉刺,同时也能刺激脸部血液循环,让皮肤保持光滑细致。

烈日当空,绿树成荫,两张矮凳子,一卷棉线、海棠粉、发夹和梳子,张玉金一口咬着棉线的一段,右手握着另一端,左手把棉线像剪刀似的套着,形成三点相互协调地用力。张婆婆利用棉线中间交错缠绕的结,在肌肤与毛孔间一来一回,迅速把脸部汗毛和角质清除干净。这绝活让旁人目不转睛,十分敬佩。

张玉金自小在村里观看长者如何挽脸,从中自学。随着长辈们一个个离去,张婆婆年龄也渐增长,现在86岁的她已经很少替人挽脸,年轻一代也无从接手学习。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人数逐渐减少,实在惋惜。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Mellowlands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波德申海南村的天后宫神诞

波德申海南村是个超过百年历史的村庄,随着年轻人往外闯,如今只剩35住户。

村内的天后宫拥有百年历史,在每逢农历三月廿三都会举办庆典,以欢庆天后圣母千秋宝诞。散居各地游子们都会回到村里,大家齐心协力烹煮出海南人的传统美食如羊肉汤等,让村民和来宾一起享用,普天同庆,非常热闹。同时盼望海南文化能代代相传,让传统海南美食佳肴和文化传承下去。

相关新闻:
http://www.sinchew.com.my/node/741026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635939
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60430/%E6%9D%91%E6%B0%91%E9%81%8A%E5%AD%90%E5%B1%95%E7%8F%BE%E7%B5%95%E6%B4%BB-%E7%83%B9%E7%85%AE%E6%B5%B7%E5%8D%97%E7%BE%8E%E9%A3%9F-%E5%A4%A7%E5%AE%B6%E5%9A%90/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音乐 Music : Troutdal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