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电子服务

电源板、主板及变压器是待解谜的关卡,螺丝刀和电烙铁是辅助的武器,铜线与各式零件是常备的道具。维修各种家用电器对周顺富和周振宏父子而言仿佛摆弄有趣的玩具,专心追求满星通关的成就感。大至电视机、扬声器,小至饭锅、熨斗,他们着手拆解并仔细检查,针对发生故障、损坏的部件进行修复或更换零件,重新组装后又能如常使用。

从巴生踏上联邦五号公路往南去,途经仁嘉隆,横跨冷岳河的高架大桥衔接万津大街。万津(Banting)是瓜拉冷岳县的主要市镇,百余年来从农耕乡村发展至工农业并重的繁华景象,如今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第一电子服务伫立在街边的双层店屋中,店铺前身是由周顺富的爷爷下南洋后创立的杂货店,因此店门上保留着“德协发”木雕牌匾。

周顺富叔叔从小与家人们一起住在店铺楼上,爷爷去世后杂货店由父亲接手。他念完初中三便辍学,白天到家具厂工作,晚间则到学院进修电器维修,毕业后在巴生打工六年才回到万津创业。事业开拓初期,周叔叔和父亲共用店面,同时往返附近的乡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渐渐树立口碑后,顾客晓得把家电送来店铺维修,也会介绍给亲友。适值杂货店生意衰落,出清存货后正式转型为家电维修店。

店内的橱柜、桌子都是周叔叔用从家具厂学到的手艺自制的,在家里也一手包办设备维修。这些年来,周叔叔和妻儿一同劳作,没有请工人。原本对维修一窍不通的妻子成为他的得力助手,穿铜线、烧焊、组装电器都驾轻就熟。儿子周振宏从小耳濡目染,中学毕业后积极投入家电维修,和爸爸一起持续探索、实践并掌握新型电器的维修方法。

家电维修技师凭一技之长谋生,所收取的维修费囊括零件、材料和技师的工时,却未必盈利。周家父子事先和顾客沟通定价,双方同意后就进行维修。从拆开找问题部件到修理好,通常两三天内能够完成。如果零件不好找,需要从网上订购,则耗时更长;这还不包括购买的零件不合适的情况。有些古旧零件已停产,无法被替换,即使周顺富叔叔在维修方面颇有天赋,也束手无策。

在物资匮乏的时期,家电以稀为贵,坏了送修的费用比起换新的划算。反观当下家电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少的物品,价格低廉,还享有一定的保修期限。日后若发生故障或损坏,与其花钱维修,不如直接更新换代。周叔叔感慨,东西坏了就丢是不环保的行为,修好了能用久一点,减少一些垃圾,对地球比较友好。若有顾客确定舍弃旧家电,周叔叔就会把能用的零件拆除保留,其他部分则送到资源回收中心。

真空管电视机和收音机、卡带播放机、磁带录像机已遭科技日新月异的市场淘汰,一旦丢弃以后再也买不回了。虽然有的人珍藏着它们纪念往昔情怀,却常因为年久失修而闲置着。透过维修技师的巧手化腐朽为神奇,延续它们的使用寿命,何乐而不为?

第一电子服务,宣扬着周顺富叔叔付出耐心,坚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精神。一家三口齐心协力,从工作中享受乐趣,生活不乏味枯燥。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万茂的过口甘

过口甘,喝时口腔充斥苦涩,滑过喉咙却泛起甘甜,这款保健茶因此得名。过口甘于90年代期间风靡全马,广告宣传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甚至远销至国外。如今保健饮品市场多元化,过口甘逐渐没落,只能在一些药材店里才会见到,或拜访其发源地——万茂(Mambau)。

万茂是森美兰州芙蓉市近郊的一个小镇,二十世纪初橡胶业崛起时开辟了大面积园丘,新村于50年代成立,村里的约200户居民多数以割胶维生。万茂新村地理位置优越,村口曾设有输送物资往返波德申港的货运铁路(如今已停用并拆除),村子毗邻连接芙蓉与波德申的联邦53号公路。芙蓉波德申高速公路(SPDH)未建立前,联邦53号公路是前往波德申的必经之路,游客一般会沿途停靠万茂歇息、吃饭。

坐落在大路旁的万茂客家酿豆腐食肆,外表简陋,却是过口甘诞生的摇篮。已故创办人简栊䥽原本从事建筑行业,80年代期间遭逢金融风暴而转战颇感兴趣的餐饮业。在经济萧条的环境里,他为养家日夜辛勤劳作,健康亮红灯,找出祖先南下时带来的一纸药方调理才渐渐改善病情。领教了保健茶的功效,他决意要将其推广,让更多人受裨益。

草药熬制的保健茶滋味苦涩,因此简栊䥽潜心投入研究,配制出适合大众饮用、喝了过后回甘的保健茶。过口甘的主要成分有山茶、银针茶和菊花。其中的银针茶需经过处理工序以降低刺激性酸味:收割后日晒风干、除去茎梗只留叶子、再发酵百日方能使用。为方便顾客冲泡,过口甘采用独立小包装,各个材料按照配方分量均匀拌合后放入纱袋茶包中密封。

过口甘刚面世即在酿豆腐食肆里贩售,简栊䥽也把盒装茶包托给朋友的咖啡店寄卖。当时保健饮品市场未起步,直销的进口保健品价格高昂,几乎不见普通厂家生产零售。他凭敏锐的商业直觉推出价廉物美的过口甘,市场反响热烈,进驻药材店之余也招揽全国各地的代理商。手工包装无法应付剧增的销量,于是简栊䥽以机器提高产量效率,设立了小型工厂方便作业和贮存。

简栊䥽辞世后,儿子简汉松和简汉龙接手食肆以及过口甘,不让光顾几十年的熟客失望。无奈保健饮品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过口甘渐渐没落,近年来市场结构变化更是雪上加霜,年轻一代热爱营养较为匮乏的奶茶,能接受保健茶的只有少数。简汉龙并没有因此裹足不前,根据时代进步转换销售方式,利用电话和网络电商平台开拓新商机。

简氏兄弟身为土生土长的万茂居民,过口甘也是父亲由此发扬光大,他们与这座小镇早已建立非常密切的关系,留在故乡将家庭式企业细水长流地经营。无论如何,保健茶并非灵丹妙药,简汉龙温馨叮咛大家不要单纯依赖保健茶,应运动锻炼、调整作息、注重饮食健康,从日常生活细节中调理好身体。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割胶女工

园林里挺拔的橡胶树整齐排列,晨曦穿过树缝间,洒下一地明暗。钟秀春阿姨微微佝偻着身子,手中锋利的长柄拉刀在树皮上勾勒一道浅痕,汨汨而出的乳白色胶汁顺着倾斜的切割口流淌。钟阿姨钉上铁制胶舌为胶汁引流,使其滴入下方以铁丝绑定的胶杯中。

二十世纪初叶橡胶业处于鼎盛时期,马来亚成为全世界最大橡胶生产国,吸引许多英国企业前来投资。马来亚独立,英国人撤离之际把园丘分段出售,不少本地居民斥资收购,晋身成为小园主。钟秀春阿姨所居住的万茂(Mambau)一带有着大片橡胶园,她11岁开始跟随母亲到英资园丘割胶,接下来的六十年间在辗转为不同的小园主效劳。

随着马来西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建筑商收购了不少万茂和邻近区域的园丘,开发了芙蓉新城(Seremban 2)、达城(Bandar Sri Sendayan) 等。钟秀春阿姨被迫到位置更偏远的马来保留地劳作,每天需独自骑摩托十几分钟路程,越过从原先的胶园改建成住宅区以及商业区的地段,方能抵达现今的工作地点。

钟阿姨的工作模式连同工作地点一道转换,向园主租赁橡胶树采割,每月支付固定的租金,工作时间和份额则自由安排。由于橡胶树排胶量有限,她将自己负责的六英亩胶园划为两块区域交替采割,作业面积缩减意味着不必赶在天未亮开工,大部分的工作集中在早上完成即可。

清晨七时许,钟阿姨骑摩托抵达胶园,裹上围裙和头巾,点燃蚊香挂在腰间,才提起工具桶穿梭胶林间。一把常用割胶刀、一把备用割胶刀、一些铁制胶舌、一把砍柴用的巴冷刀,甚至还有摩托的火星塞以备不时之需。约莫中午收工回家,她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傍晚时分磨刀以便翌日使用。

万茂的橡胶业随着国际橡胶市场需求降低逐渐没落,园丘纷纷改种油棕、榴梿。本地的割胶工人要么改行,要么退休,像钟秀春阿姨般坚持不渝的寥寥无几。城镇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年轻一代纷纷另谋出路,不再以割胶维生。如今橡胶园业主面临请不到员工的窘境,只好雇佣印尼籍劳工,本地华裔割胶工人越来越少见。

七旬的钟阿姨与橡胶打交道大半辈子,“胶”情匪浅。虽然因常年行走陡坡引起脚痛问题,乐天的她未曾萌生退休的念头,一来打发时间,二来劳动当运动。即使割胶行业日薄西山,钟阿姨仍能凭一己之力独立维持生活。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金马面包西果厂

撕开白底红字印刷骏马抬蹄伫立光环中的包装,尝一口松软的香草奶油夹心面包,流连唇齿间的是童年的甜美芬芳。坐落在士毛月(Semenyih)的金马面包西果厂,1981年至今持续手工制作古早味面包,伴随无数居民成长。最受欢迎的非奶油夹心面包莫属,椰丝面包以及面包饼干(roti kok)也不遑多让。摆放在自家门市销售之外,还供货予附近一带的杂货店、传统咖啡店,是士毛月人共同拥有的味蕾记忆。

四十年岁月如梭,士毛月从农业园区迈向城市化发展,金马面包西果厂却近乎完整地保存原貌。推开米黄色的折叠铁门,眼前的木柜和墙上的木架被面包大军占领。店内另一侧的实木工作台,既是每天无数面包的诞生地,同时是面包们打扮穿衣的后台。制作和零售在同一空间里进行,是创店前辈们的构思,木制家具也由他们亲手钉制。一直沿用下来的还有初版包装以及家传原料配方,包括调味用于夹心面包的奶油和新鲜炒制椰丝馅料。

金马面包西果厂现任掌舵人李文吉出身面包家族,爷爷在森美兰州淡边小镇开设面包店,家中亲戚大多也从事烘焙行业。1980年代,姑姑嫁到士毛月后,力邀娘家的弟弟(父母与叔叔)共同创业,金马面包西果厂就此诞生。后来叔叔和姑姑陆续退股,父母曾考虑结束营业,当刚中学毕业的李文吉便决定接手,加上姐妹不时帮忙,一家人齐心协力支撑起面包厂运作。

李文吉大哥自小将家人的日以继夜的劳动尽收眼底,明白手工制作面包的辛苦,每天工作时长十二至十五小时,挣得血汗钱却缺少闲暇时间。如果不是一家人分工负责从秤材料、和面团、揉压面团、手捏成型、入模发酵、进炉烘焙、出炉冷却到切片包装的一应工序,肯定会忙不过来。从烘炉中取出烤好的面包,被热气熏得满脸通红,对李大哥而言是极平凡的日常。不聘请工人,乐意亲力亲为,虽然苦点、累点,却舒心自在。

金马面包西果厂开业初期只卖寥寥数样古早味面包,近年来顺应市场需求才慢慢地增至十多种口味选择。除了长期光顾的熟客、外地游客和循着古早味寻来的老饕,传统咖啡店会批量订购海南面包。基于所有的面包都是自家手工制作,为了保持最佳品质,李大哥会将每日生产数量控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若有必要,他会和顾客沟通将大额订单分作两天完成。

随着乡镇发展阔步前进,不少传统食品为了提升效率和产量而趋向工业化生产,为了延长保质期而添加防腐剂、软化剂。年轻的李文吉大哥却依旧手工制作面包,坚持无添加,守护着扎实的口感和熟悉的淳朴味道。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2 ECHINOIDEA SDN BHD

德裕布庄

早上八点,微凉晨风轻轻吹拂,枝桠随之摇曳起舞。精神矍铄的九旬老翁何德仁踏出山坡上的小木屋,步行至大街上的传统咖啡店享用早餐。何爷爷吃饱喝足后,翻阅刚才顺路从书报摊购买的报纸。直到时针指向九点,他再度迈开步伐,前往淡边福建会馆底楼的德裕布庄,开始一天的营生。

淡边(Tampin)是一座地理位置独特的小城镇,大街纵贯森美兰和马六甲,大街正中央绘有壁画的石山路为交界处。仅几步之隔,商业及社交活动却受不同的地方政府管辖,当地居民一日内不断往返两州是家常便饭。何爷爷便是其中一员,住宅隶属马六甲(普罗士邦 Pulau Sebang)范围内,店铺则坐落在森美兰淡边。

德裕布庄是由何爷爷与妻子廖菊妹合力经营的一家传统布庄,外观并不起眼,招牌因油漆剥落变得模糊不清,半间店面内摆满林林总总的布料。步行过来的何爷爷会先到店里打开铁闸,然后拉下木制百叶帘,避免强烈阳光照射得布匹褪色。稍后行动不利索的妻子才在女儿陪同下,搭乘朋友的顺风车来到店铺。两老一起看顾店面,聊天打趣其乐融融,直到傍晚五点回家休息,生活作息十分规律,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

何爷爷出生于芙蓉,五岁时随父母搬迁到淡边生活。他年轻时曾到新加坡工作,并在那里邂逅了妻子,成家后决定回到淡边立业。何爷爷自从1958年结下“布”解之缘,与友人一起创办振隆布庄,合营公司解散后便独立开业。商号“德裕”由何爷爷的父亲命名,包含了遵守商德、生活宽裕的期望。创业初期,生活条件艰苦,何爷爷和妻子不得不勒紧裤带抚育八名儿女。70年代马来西亚经济起飞,他们抓紧时机奋力拼搏,每天从早上九点忙活到晚上九点,才攒下一些积蓄,生活得以改善。

德裕布庄提供的布料选择趋大众化,其中纯色布匹如红布、白布和黄布,多用于婚丧喜庆;印花布如峇迪(batik)用于制作传统马来服饰baju kurung和sarung;较为昂贵的西装布料则是迎合洋服店需求而进口。随着大型连锁店进驻,提供更多布料选择、价格更实惠,加上成衣市场崛起,淡边的十数间传统布庄纷纷结束营业,而德裕岿然独存。

两老拥有豁达开朗的个性,使他们不奢求富甲一方,持续经营小本生意。如今各儿女自事业有成,无需两老操心,开店已从生计转化成为打发时间的消遣。虽然生意额不如从前,但店内布料库存早已结清款项,可以安稳地慢慢卖。两老甚至计划未来退休后,采取儿子的建议,将布料捐赠给有需要的机构。

时光流淌,把生活中甜苦的点点滴滴冲成一杯淡泊的清茶。何德仁爷爷和廖菊妹奶奶已届耄耋之龄,别无所求,身心健康足矣。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The Home》 《Just A Little Hope》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巴生的麻袋

距离巴生火车站几步之遥的彭亨井(Jalan Raya Timur)战前双层店屋,是巴生河南岸曾经风光一时的商业区。数十年过去,大半数业者搬迁或关停,只剩稀稀落落几户依然留驻于此,其中一间就是销售麻袋的杨合记(Yeo Hup Kee)。每当路过店铺前,一阵阵属于麻类植物的天然气味扑鼻而来。

杨合记开业于彭亨井最繁荣时的四五十年代,当时整排店屋楼上住户爆满,楼下各行各业门庭若市,而今这一盛况不复存在。斑驳的木制招牌满载风霜,敞开的铁闸将泛白的外墙袒露无遗,挑高的屋梁使内部空间显得宽阔,铁花气窗既引入自然光线又能保持空气流通。从杨合记的开放式门面望进去,一摞摞麻袋、麻绳及麻布占据了约半间店面的位置。

麻袋是采用植物纤维织成的天然材质包装袋,表面上经纬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柔和的金黄光泽,有着粗糙的触感。它可重复使用,可回收,甚至可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并有助于环境保护。麻袋既具有吸湿性,又能通风,同时非常耐脏耐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以及建筑工业。用麻袋储存米粮、豆类等能延长保质期;移植树木时用麻袋包裹其根部可防止水份流失,麻袋在土里生物降解后化为肥料;浇筑混凝土前在钢筋表面包覆麻布能防止埋在地底的部分腐烂。

杨合记的业务性质为批量向工厂收购二手麻袋,清理、分类后再外销。目前主要货源来自本地的可可加工厂。回收的麻袋需先经历用力抖动,以清除残留其中的内容物及附在麻袋上的粉尘。若发现破洞,就得用麻线缝补。接着便依不同的厚度、密度和大小分门别类,然后按需求捆绑成一扎,井然有序地存放。

当年创办人杨清水下南洋后白手起家,骑着脚车收购可循环旧物转卖给有需求的买家,兢兢业业做生意。后来他注册了“杨合记”商号,置购了位于彭亨井的店屋,并于此将十名子女拉拔长大。其中唯独杨金章叔叔一人子承父业,1971年正式接手以来已有半世纪,他见证了麻袋行业的兴衰。

昔日杂货店、米粮行、米绞商和国家稻米局都对麻袋需求量甚大,杨叔叔因此练就轻易分辨出手中麻袋品质的功夫。80年代起,化学合成纤维和塑料袋普及,成本高昂且笨重的麻袋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国内尚存的同行屈指可数。他顺应时代和顾客需求引进化纤编织袋还有吨袋,另辟蹊径在市场中生存。

杨叔叔靠灵活变通的脑筋把家业往国际化发展,将麻袋出口至印尼、印度、泰国等地。二女儿及儿子见他忙得席不暇暖,于数年前相继辞去原本的工作,协助杨叔叔齐心经营家族生意。在二女儿杨逸心的协助下,杨合记进驻网络平台,开发了本地的新市场。曾经装咖啡豆的空麻袋被用作咖啡店内的装饰;花店使用麻布包装花束,增添了一丝纯朴风情;手作人巧妙地将麻绳编织成篮子、椅子、地毯等等。

由于店屋空间有限,不足以囤积大量麻袋,杨叔叔在附近的工业用地增设了仓库。即便如此,他不愿放弃在老旧的店屋里经营门市。兼顾两边固然会感到有些疲累,但毕竟是父亲留下的资产,也充满了他孩提时代嬉戏成长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能让老顾客知晓,无论何时,这家店都会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

麻包袋堆叠了一袋又一袋,杨合记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坚守在繁华落尽的彭亨井一隅,静待故旧登门。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Beautiful & Inspiring Piano with Strings》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日恒瓷器行

“红万寿、黄万寿、绿万寿,这些以前在每个家庭应该都看得到的。” 黄家乐先生穿梭在高耸的货架之间,细数着密密麻麻的各色瓷器。走在狭窄的过道中,动作需格外小心,免得转身落下一地支离破碎。“这些有很多不一样的花草,那个是黑万花,还有山水。” 粉彩瓷器上绚丽的花纹图案装饰,看起来不尽相同,皆由工匠一笔一划涂绘而成。原本于1940至60年代间平平无奇的日用餐具,目前已成为凤毛麟角的手工艺品,惟在一些老字号店铺中尚有存货。

营运超过百年的日恒瓷器行,位于隆市谐街(Jalan Tun H.S. Lee)的一栋橘黄色三层建筑里。建筑物预留了比五脚基还宽的空间,与毗邻的双层店屋形成一个“前凹上凸”的景象。店家巧妙地利用这方空间,在营业时间里摆放移动式货架,陈列更多的商品,与两侧墙上的壁画形成有趣的景象。新旧时代交融不止发生在店铺外观上,也反映在售卖的物件:店内除了各种尺寸的传统瓷器之外,也顺应现代需求兼卖厨具、炊具、简约风餐具等。

瓷器自东汉年间问世后,千百年以来流传至世界各地,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盛装食物的器皿,亦能是供人品鉴欣赏的美术品。光滑的白色瓷碗上绘有生动的黑尾红公鸡,配上碧绿芭蕉叶以及粉红牡丹花,分别寓意着一日之计在于晨、大业永固及富贵满堂,因此广受各阶层人士喜爱。公鸡碗随着「下南洋」移民潮在东南亚普及,新马泰纷纷开始本土生产,最常见的四个尺寸分别为:鸡大海、鸡二海、鸡大斗和鸡小斗。

日恒瓷器行的创始人是来自中国广东新会的三兄弟,约莫民国初年时期肩挑装满瓷器的竹篮,南来到吉隆坡落脚。他们与亲友合股,在临近大家购物中心(Kotaraya Complex)处一家狭小店面开业。店铺于旧址经营逾八十年,直到股东们都年老退休,方结束营业并分家。后来黄家乐大哥的父亲决定延续家族生意,三十年前于现址重新开张。黄大哥三姐弟每当放学后都会到店里帮忙,因此对瓷器以及其中的文化含义产生浓厚兴趣,结下不解之缘。

完成学业后接班成为第三代掌舵人至今,三姐弟可谓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日恒瓷器行,举凡清洁打扫、服务顾客、管理账目及庶务,各司其职。在他们齐心协力下,将店铺规格由单层门市逐渐扩展至三层楼面,其二楼和三楼分别用作货仓及展示厅。在主攻批发市场之余,日恒也承办新居入伙、婚宴喜庆、年长者做寿的用品。完整的中式家庭用餐具一般由96件相同花色的套装组成,涵括碗盘、筷子、汤匙、牙签筒、炖盅等。茶具套组则有杯子、茶壶、托盘等。

80年代以后,机械打印贴花逐渐取代手绘瓷器,虽然批量生产的制作成本得以降低,但图案死板,缺少手工艺的精髓。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广州彩绘瓷器技艺于2008年被中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作为出口外销商品流传至世界各地的粉彩瓷器,如今受到收藏家追捧而有市无价。每件手工艺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工业化产品仿造得再像也只能归类为复古式瓷器。

日恒的业务不仅仅局限于销售,同时致力于知识传承。大姐黄佩敏边做边学,了解各源流顾客群对餐具不同的需求,也会向外籍游客推广我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在介绍炊具时为顾客科普糕点小吃的做法,并叮嘱他们有关用具的正确使用及保养方式。顾客得到正确资讯,回家试做成功后,还会特意前来分享亲手制作的吃食,令黄大姐倍感窝心。

人们的饮食方式随着时代改变,传统瓷器或将淡出日常生活,其中的文化底蕴逐渐被遗忘。但在茨厂街一带,黄氏三姐弟仍坚守百年家族生意,日恒瓷器行继续宣扬中华餐具文化。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Romantic Piano Inspiration》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特新钮店

特新钮店 Dexon Button Shop,位于吉隆坡茨厂街(Jalan Petaling)其中一幢旧式店屋的底层。因着五脚基前林立的摊位,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它的位置显得隐蔽。穿过摊位之间狭窄的通道,来到特新钮店,阳光正好落在店门口,仿佛另有洞天。随后,目光不自觉地被店内整齐密集的原木橱柜,以及琳琅满目的纽扣展示所吸引。从金属钮扣、贝壳纽扣、木质纽扣、塑料纽扣,甚至是日益少见的布纽扣,皆由国内外搜罗而来。

除了目不暇给的纽扣,特新钮店也是一家一站式裁缝用品店,有售卖拉链、针线、剪刀等等。他们同时也是茨厂街内屈指可数的仍由华裔经营的家族生意,营业近40年,俨然成为老字号。店门上的招牌随着岁月流逝而泛黄,和门口一侧依旧鲜明的半弧形柱子形成对比。店里的两尊古董机器——手压机和包布纽扣机,即使在一般裁缝店也并不常见。

特新钮店创办人——蔡俊楠先生,来自霹雳江沙,年轻时到吉隆坡一家裁缝店打工。当该店结束营业,他便在敦李孝式路/谐街(Jalan Tun H.S. Lee)一角创业售卖裁缝用品。有次遭逢祝融之灾,蔡先生便将店铺迁址至位于茨厂街门牌 37 号的半间店面。后来该店主将店面卖予酒店业者,他不得不另觅地点,有幸在几步之遥外寻得,并于 1992 年搬入门牌 45 号的现址。新店开幕盛况空前,同行和老主顾所送的祝贺花牌几乎摆满店外的五脚基。在蔡先生的二女儿 Villy 印象中,当时年幼的她仿佛置身花店,觉得新奇而好玩。

如今蔡先生年事渐高,行动管制令期间一度萌生退休的念头。直到 Villy 继承了他的衣钵,便退居幕后当顾问。Villy 从小的耳濡目染下,早已熟悉店内运作,加上数位十至二十多年经验的店员阿姨们扶持,接手并无大碍。大家各司其职,除了售卖裁缝用品,也提供基本的裁缝服务,例如缝扣眼、改衣服、锁边、修理拉链等。

此外,手工盘扣可谓镇店之宝,皆由 Villy 和妈妈亲手盘织。五彩缤纷的布条编织成各种花扣,一个盘纽和另一个纽襻将衣襟固定,一般出现在传统服饰如旗袍上,其使用历史悠久,具有浓郁中华民族风韵。盘扣手艺从 Villy 的外婆、母亲,到她,已传承了三代,如今不再时兴,或变成一项快被遗忘的传统手艺。

茨厂街一带,包括谐街和苏丹街(Jalan Sultan),是早期吉隆坡主要的华裔聚居地,有着约 140 年历史。Villy 孩提时代,每当放学都会到店内等待父母下班一起回家,几位店员阿姨总是宠爱地放任她捣乱,也见证了她成长的印迹。对她而言,茨厂街是一个非常喧闹,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当年这一带的店铺几乎全由华裔商人经营,有着不少布庄和服饰店,还有药材店、五金店、小吃摊等等。部分老行业因后继无人而结束营业,有的店主选择将店面租予外籍人士做生意,茨厂街的华族文化特色才逐渐淡化。凑巧去年面临失业挫折后,她回到这个熟悉的社区和店铺,重新出发。

纽扣虽小,看似不起眼,却很实用,既能连接两边衣襟,也能起到点缀效果。虽然如今茨厂街已是今非昔比,特新钮店却低调不喧哗,多年来依靠社区熟客和手艺爱好者光顾,犹如小巧的纽扣紧系着衣裳,与社区连接着。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Soft Piano》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盲文打字机维修匠

灰色铝质外壳的盲文打字机上,有着六个按键分别代表盲文中纵向三个点、横向两个点,随着手指舞动的节奏,发出清脆的“咔哒咔哒”声响。每次按键落下,点字台下的细针将往上推起,并在盲文纸上压印出整齐凸点。六个符合人指尖大小的凸点,以不同的排列方式,代表每个字母和数字,乃至音乐、数学和科学符号。这就是现今国际通用的盲文,由法国人路易斯·布莱叶(Braille)发明,并在十九世纪中旬得到国际认可。

工作室内,Raj Kumar s/o Subramaniam正忙着为柔佛州某所盲校,共二十台盲文打字机进行维修。身为第二代维修匠的他,接替其父亲Subramaniam a/l Sengamalai的岗位,在位于马来西亚盲人协会(Malay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Blind,简称MAB)的同一间工作室、同一张工作台上工作。这里同时是全马唯一提供盲文打字机维修以及维修培训的地点。

马来西亚盲人协会是一家非营利机构,成立于1951年。它座落在拥有“小印度”美誉的吉隆坡十五碑(Brickfields),这里也是全马最大型的视障者社区,聚集了千余名视障者在这里生活。因此在十五碑四周的街道上,不乏缀有凸点的导盲人行道,以及拥有提示声的交通灯,无障碍设施完善。马来西亚盲人协会是当地众多视障协会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所,七十年以来,为视障人士提供教育课程、就职培训,和安排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视障人士主要分为三类,以国际视力伤残程度分辨,分为B1(完全失明)、B2(严重弱视)及B3(轻微弱视)。轻微弱视者能借助放大镜、助视器等工具,完成和普通人一样的阅读与学习。对于严重弱视和完全失明的视障人士而言,以触觉阅读的盲文却是他们学习以及交流的重要文字工具。当中,帕金斯盲文书写器(Perkins Brailler®️)便是全球最受欢迎及普遍的工具之一。由美国帕金斯(Perkins)盲校在1950年代发明,一款设计精确、构造轻巧、且坚固耐用的盲文打字机,能在盲文纸上压印出整齐的盲文点字。

马来西亚盲人协会在1960年代获得帕金斯盲校授权,独家代理盲文打字机的售卖以及维修服务。当时原本在马来西亚盲人协会从事盲文出版工作的Maniam叔叔,得到机会参加由帕金斯盲校主办,长达一个月的维修技术培训,并获得帕金斯盲校认证的盲文打字机维修匠。之后的逾50年里,工作勤恳的他独力处理全马的盲文打字机维修与保养工作,粗略估计曾维修超过一万台。此外,Maniam叔叔应邀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国家如巴基斯坦、泰国、孟加拉等,主导盲文打字机维修课程。

盲文打字机的主要构造有盲文纸装卸纽、滚转轴、用于滑动打字座的运行杆,和九个按键,分别代表盲文中各个点的六个按键、间隔、换行以及后退。这些机械结构里头有许多细小的零件,不当使用或遭受撞击便会造成损坏。盲文打字机最常见的问题是零件耗损,轻者为弹簧断裂,只需更换该部位零件;严重则为运行杆龟裂,得将机器完全拆卸才能找出问题和修复。例常维护可保持机械整洁,预防故障发生。仅需打开机器外壳,拂去日积月累的灰尘与蜘蛛网,再喷上机油润滑即可。

八年前,届Maniam叔叔退休之际,Raj大哥决定继承父亲衣钵。孩提时期经常跟随父亲上班的Raj大哥,趋于好奇,进而对机械维修萌生兴趣。后来参加了帕金斯盲校主办为期半个月的培训课程后,他正式走马上任。除了维修盲文打字机和盲文浮雕打印机,他也协助视障朋友们维修盲杖。Raj大哥喜欢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每一次的成功修复都能让他感到满足。此外,他负责操作热压成型机器,生成可触摸图形,主要为盲文课本内增添图表和图像。

Maniam叔叔和Raj大哥以服务视障朋友为荣,马来西亚盲人协会B栋二楼走廊尽头的工作室,是视障朋友们十分熟悉的一角。虽然灵魂之窗被盖上了一层帘,透过盲文,视障朋友们能够打开另一扇窗,“看见”世界。即使将来科技水平能够全面地解决视障对生活所造成的一切不便,盲文作为文化明灯的地位依然无法被替代。盲文打字机咔哒咔哒的声音,在马来西亚盲人协会内不断回响。

马来西亚盲人协会
Malay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Blind
03-2272 2677
www.mab.org.my
www.facebook.com/mabmalaysia
www.facebook.com/mablind.page
www.instagram.com/malaysianassoc.fortheblind/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imple Melody Piano》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南方面包公司

一圈圈有规则的环状凹痕,圆柱体的外皮透着金黄色光泽,「弹弓面包」因神似弹簧的外表得名。切片约半寸厚,雪白细腻的内部结构映入眼帘,伴随着一股面包的芳香,让人忍不住想要品尝。弹弓面包入口如棉絮般松软,无论是单吃或是搭配内陷都不失美味,涂上典型的咖椰和牛油,又或者夹上鸡蛋、雪糕,甚至做成汉堡别有一番风味。

座落在吉隆坡富都路(Jalan Pudu)的南方面包公司,是一家经营了六十余载的面包店,同时是半山芭一带硕果仅存的老字号,蕴含着不少人无法忘怀的儿时味蕾记忆。每当烘焙面包时,扑鼻的香味弥漫整间店铺,不时吸引了途经店外的路人。甚至有些老顾客一早便到店铺附近徘徊,等待面包出炉那一刻前来抢购。由于弹弓面包非常少见,甚至不少顾客已经忘记了曾有这样的面包存在。部分顾客偶然瞥见,恍然想起从前长辈曾买过,于是买上数条重温旧时滋味。

「弹弓面包」的形状独特,人们纷纷为它取了形象昵称:枕头面包、灯笼面包、竹筒面包等等,这都归功于特制的铸铁模具。这些模具是创办人韩灼准叔叔在英殖民时期购入,几十年来每天使用至今,极其耐用。将揉好的面团放入二连的开合模具,盖好并闩上,烘焙后打开并在桌上轻敲,成型的面包即能顺利脱模。南方面包店内仅存十来个模具,十分罕见且珍贵,它不但见证了曾经也延续该面包,让人得以品尝。

现任第二代店主韩玉妮阿姨,出身在被面包香萦绕的家族里,祖父在新加坡开设面包店,早年双亲也在祖父店内帮忙。直到1950年代中期,韩阿姨的父母以及两名合伙人来到马来西亚半山芭,选择在兴旺的巴刹路(Pasar Road)创立南方面包公司。当时所制作的面包除了采用铸铁模型制作的弹弓面包之外,有扎实的海南面包、拳头大小的白面包,和法式长棍面包等等。其中,镇店之宝的椰丝面包, 饱满的椰丝内陷采用新鲜刨下的雪白椰丝,不掺和椰糖,加上妈妈传授下来的秘方制成,广受欢迎。

早年,由于旧店铺位置邻近星光、新华,和大华三家戏院,每逢散场,面包店必定浮现人潮,前来购买海南面包充当次日早餐。60至70年代巅峰时期,店内12名员工轮流当值早班和晚班,齐心协力烘焙出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面包。这些面包不单止陈列在店内出售,更透过流动餐车以及小贩等渠道代销,同时也供货予酒店和餐厅。在1993年,韩阿姨和丈夫刘青安叔叔从逐渐年迈的父亲手中接棒,老怀宽慰的韩先生于隔年病逝。

随后越来越多的连锁面包店进驻吉隆坡,以华丽的噱头、精美的包装,和花哨的造型设计吸引消费者。即便如此,韩阿姨和刘叔叔并不急功近利,而是专注于面包品质,坚持做出真材实料的传统滋味。一开始店内提供的面包种类不多,直到近年来才循顾客要求增加了豆沙、牛油、鸡丝,和花生等含馅料面包。目前,他们仅进行小规模的生产,一天只烘焙一次,因此每天的面包生产数量有限,尤其「弹弓面包」。

数十年来,韩阿姨和刘叔叔兢兢业业地守着南方面包公司,虽然传统经营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变迁的脚步,他们仍抱着平常心应对。毕竟扩大生意规模不易,需经验、人手,和资金充足才能办到。看淡了得失,他们不强求赚得盆满钵满,而是将价格维持一贯的低廉实惠,街坊熟客自然乐意持续捧场。南方面包公司因租赁问题而在2015年从巴刹路搬迁至位于富都路,老主顾们依然轻车熟路前来光临,不曾流失。

身处车水马龙的市区内,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社会压力并没有对南方面包公司造成太严重的影响。韩阿姨和刘叔叔从容坦然地享受慢生活步伐,继续用心地制作简单朴实的传统面包。心态安好,则幸福常存。

南方面包店
Southern Bakery
03-9221 5781
No. 393, Jalan Pudu, 55200 Kuala Lumpur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tmospheric Inspiring Piano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