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恒瓷器行

“红万寿、黄万寿、绿万寿,这些以前在每个家庭应该都看得到的。” 黄家乐先生穿梭在高耸的货架之间,细数着密密麻麻的各色瓷器。走在狭窄的过道中,动作需格外小心,免得转身落下一地支离破碎。“这些有很多不一样的花草,那个是黑万花,还有山水。” 粉彩瓷器上绚丽的花纹图案装饰,看起来不尽相同,皆由工匠一笔一划涂绘而成。原本于1940至60年代间平平无奇的日用餐具,目前已成为凤毛麟角的手工艺品,惟在一些老字号店铺中尚有存货。

营运超过百年的日恒瓷器行,位于隆市谐街(Jalan Tun H.S. Lee)的一栋橘黄色三层建筑里。建筑物预留了比五脚基还宽的空间,与毗邻的双层店屋形成一个“前凹上凸”的景象。店家巧妙地利用这方空间,在营业时间里摆放移动式货架,陈列更多的商品,与两侧墙上的壁画形成有趣的景象。新旧时代交融不止发生在店铺外观上,也反映在售卖的物件:店内除了各种尺寸的传统瓷器之外,也顺应现代需求兼卖厨具、炊具、简约风餐具等。

瓷器自东汉年间问世后,千百年以来流传至世界各地,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盛装食物的器皿,亦能是供人品鉴欣赏的美术品。光滑的白色瓷碗上绘有生动的黑尾红公鸡,配上碧绿芭蕉叶以及粉红牡丹花,分别寓意着一日之计在于晨、大业永固及富贵满堂,因此广受各阶层人士喜爱。公鸡碗随着「下南洋」移民潮在东南亚普及,新马泰纷纷开始本土生产,最常见的四个尺寸分别为:鸡大海、鸡二海、鸡大斗和鸡小斗。

日恒瓷器行的创始人是来自中国广东新会的三兄弟,约莫民国初年时期肩挑装满瓷器的竹篮,南来到吉隆坡落脚。他们与亲友合股,在临近大家购物中心(Kotaraya Complex)处一家狭小店面开业。店铺于旧址经营逾八十年,直到股东们都年老退休,方结束营业并分家。后来黄家乐大哥的父亲决定延续家族生意,三十年前于现址重新开张。黄大哥三姐弟每当放学后都会到店里帮忙,因此对瓷器以及其中的文化含义产生浓厚兴趣,结下不解之缘。

完成学业后接班成为第三代掌舵人至今,三姐弟可谓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日恒瓷器行,举凡清洁打扫、服务顾客、管理账目及庶务,各司其职。在他们齐心协力下,将店铺规格由单层门市逐渐扩展至三层楼面,其二楼和三楼分别用作货仓及展示厅。在主攻批发市场之余,日恒也承办新居入伙、婚宴喜庆、年长者做寿的用品。完整的中式家庭用餐具一般由96件相同花色的套装组成,涵括碗盘、筷子、汤匙、牙签筒、炖盅等。茶具套组则有杯子、茶壶、托盘等。

80年代以后,机械打印贴花逐渐取代手绘瓷器,虽然批量生产的制作成本得以降低,但图案死板,缺少手工艺的精髓。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广州彩绘瓷器技艺于2008年被中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作为出口外销商品流传至世界各地的粉彩瓷器,如今受到收藏家追捧而有市无价。每件手工艺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工业化产品仿造得再像也只能归类为复古式瓷器。

日恒的业务不仅仅局限于销售,同时致力于知识传承。大姐黄佩敏边做边学,了解各源流顾客群对餐具不同的需求,也会向外籍游客推广我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在介绍炊具时为顾客科普糕点小吃的做法,并叮嘱他们有关用具的正确使用及保养方式。顾客得到正确资讯,回家试做成功后,还会特意前来分享亲手制作的吃食,令黄大姐倍感窝心。

人们的饮食方式随着时代改变,传统瓷器或将淡出日常生活,其中的文化底蕴逐渐被遗忘。但在茨厂街一带,黄氏三姐弟仍坚守百年家族生意,日恒瓷器行继续宣扬中华餐具文化。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Romantic Piano Inspiration》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