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燕华歌仔戏

歌仔戏,在东南亚一带又常称“闽剧”或“福建戏”。闽南人自古以来因地域上近海,很早形成向海外移民的特性。约19世纪末,闽南人迁移海外的进入高潮,拥有大批闽南人前往东南亚。同时随着闽籍华侨社会在当地相续形成,为福建歌仔戏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东南亚地区也因此成为福建歌仔戏海外传播的重要区域。

由于歌仔戏的语言曲调极具地方性和生活化,通俗易懂,而且布景立体感和华丽戏服,于20世纪20年代,歌仔戏受到闽南族群的热烈追捧,也成为当时移居海外的闽南族与故乡相通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更是庙宇祭祀中重要的酬神演出仪式。

歌仔戏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种族的土壤上经历了发展移植、高潮迭起,从30年代的盛况时期而促使各地人纷纷组团成立歌仔戏剧团,同时出访海外参与国际交流;到了60年代逐步衰落,只有在宗教仪式、神诞、庆典才得以助兴演出。歌仔戏面临了种种严峻的挑战:老一辈观众减少、新一代缺乏兴趣、表演技艺无接班人、缺乏国家政府扶持、国外戏团的竞争等等。

如今仍然活跃于马来西亚的闽剧团少于20班,欣慰的有这群热衷于戏团的老戏曲艺人持续坚守。好比这团来自峇株巴辖(Batu Pahat)的新燕华歌仔戏,74岁当家郑秀凤自小就学习大戏戏剧的技艺,年轻时在新加坡的一些剧团担任表演者,并在30多年前以两个女儿的名字成立新燕华歌仔戏。郑当家坦言从前体力佳,长期在外奔波跑遍全马受邀演出,也感恩及庆幸能维持和持续经营剧团,并从事热爱热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新燕华歌仔戏也有另一项民间戏剧表演:傀儡戏,又称提线木偶。并在隆重的殡婚嘉会、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出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pril Rain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锦源鞋店

苏丹街(Jalan Sultan)可是叶亚来开垦吉隆坡时期最早建造的其中两条街道之一,与茨厂街(Jalan Petaling)齐名并价。这两条街道也华裔先贤南下西洋来马开垦拓荒的发源地,更是吉隆坡最早的经济命脉和商业重镇。历经百年,这两条街见证了吉隆坡繁华与变迁,尤其2011年政府宣布“大吉隆坡捷运计划”将征用这两条街一带的34栋老建筑和地段,而引起民间团体的大力反弹和捍卫风波,最终成功保留了大部分遗产,免遭拆除。

锦源鞋店便是其中一间险受影响的店铺之一。成立于1967年,是该区硕果仅存的专卖及定制舞鞋鞋店。店铺的面积不大,十多年来与隔壁的亚华洋服(已结业)仅隔一面板墙,共用一间店面;楼上则是简陋却齐全的制鞋工作室。

出生于制鞋世家的刘志强在年仅18岁时,便已经从父亲刘锦源手中接管鞋店。精湛的技艺和专门量制的舞蹈鞋和登台鞋,多年来深受早期在台上表演和跑码头的表演者、艺人喜欢。接手后的刘志强也更专注于拉丁式和舞厅式两种舞蹈鞋,并且投身设计、专研及制作。

时过境迁,经营了超过半个世纪的锦源鞋店也许免于拆除的命运,却逃不了面临结业的无奈。近年来刘先生身体状况不佳、经营的困难,于今年年初楼上的制鞋工作室已经停止运行。同时在无接班人的情况下,刘先生直言也将在几个月后退休结业,锦源鞋店就此在苏丹街上留下一个印记。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imple Tun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锡米山新村的故事

华人新村(Kampung Baru),为英殖民政府在长达12年的紧急状态中所设立的华人集中定居点。为了有效的断绝垦耕者向马来亚共产党提供食物、药物与情报,于1950年开始推行的 “毕礼斯计划(Briggs’ Plan)” 强制将散居森林与矿区边缘的居民集中起来,迁入被严加管护的移殖区,村民的一举一动受到军警严密监视,且食物以配制方式发放。而这些集中点后来变成了华人聚居的新村落,而锡米山新村(Kampung Baru Sungai Chua)便是在此计划下成立的480座新村之一。

距离加影市(Kajang)仅约2公里的锡米山新村,早在新村成立以前因发现蕴藏有丰富的锡矿,在约1870年代便涌入大批华工进行开采活动,形成该区最早的社区。除锡矿业外,橡胶业也是锡米山重要的经济产品,并在20世纪初迅速的发展,产量逐渐超越锡矿。

由早期锡矿繁盛时期,到成功种植了马来亚第一座橡胶园,同时也迎上橡胶需求暴增和国际市场的最佳时期。从锡矿业转向橡胶业,如此的经济承接和延续,促成了锡米山和加影市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加影外环公路的兴建,将锡米山新村切开两半,加上捷运总站设在加影,希望能为这座已开埠百年的老城注入新活力。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Old Souls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加影的饼干店

过半百个红盖子的大玻璃罐、和铁架上整齐摆放的铁桶,由低到高,层递排列。里头尽是各种古早怀旧的传统饼干和零食,口味近百种,琳琅满目。这家位于加影(Kajang)老街区的“广生和”,1907年开业至今,历经百年风雨从未搬迁,依然保留着老式骑楼的格局。今年87岁的萧伯章为第二代掌舵人,虽然年迈已高,但思路敏捷,经常坐在柜台处,负责收帐,或与老友相约闲聊。

广生和原是一间传统杂货店,以售卖日用杂货为主,之余也摆卖少许的饼干。自生意由儿子萧子健和媳妇陈美娟接管打理后,逐渐调整转型,专卖古早味饼干,将传统杂货店从经营困境中另寻一条途径。顾客群也扩张至华、巫、印度各种族,忙得不可开交。

五、六十年代可是杂货店铺最鼎盛的时代,从大街小巷至大小甘榜皆四处林立。传统杂货店不仅是张罗日常用品和杂物的地方,也拥有凝聚社区的功能,是街坊邻里的讯息交流站和建立关系的聚集点。

在商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市场形态的改变下,传统经营模式的杂货店逐渐被淘汰。大小型连锁超市和迷你市场,以迅速、及无孔不入式的建设在花园住宅区里,对传统杂货店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同行、网络、垄断、经营等种种压力下,人情味浓郁的传统杂货店该如何抵抗并度过时代的洪流,值得探讨。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ardvark Sunris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龙邦新村的故事

走在龙邦新村(Kampung Baru Kalumpang)的大街上,空荡荡的不见车辆,小孩成群踩着单车,长辈相约在茶室闲聊,弥漫着纯朴安逸的气息。目前人口约3000人的龙邦新村是乌雪县历史最悠久的小镇,开埠至今已有逾百年历史。早期19世纪末因富含锡矿,吸引了大批华工前来开采。随后橡胶种植业的兴起,胶园一片接着一片,成为龙邦另一个重要经济活动。

龙邦旧街场和龙邦新村相隔着联邦一号公路,也因此建道后,把龙邦老镇边缘化,逐渐走向没落。百年历史的旧街场老街如今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少数的店屋还在经营和居住。如以手工包闻名的“长芳茶室”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由第三代经营,每天仍坚持手做包点,传承父亲的手艺。

另外,位在旧街场不远处的“龙邦古庙”于1905年建成,是镇上唯一的庙宇,香火鼎盛,每隔三年举办一次众神出游庆典。古庙至今仍然流传着为人津津乐道的民间轶事,像是孙中山先生曾在古庙后方的书院歇宿一晚等。

龙邦这座边陲小镇,山明水秀,生活悠闲,却避免不了年轻人往外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局面。欣慰的是近年来关于人文、文化、文创等活动越来越多,也逐渐得到民众的正面回响,为小镇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而不久前,龙邦华小迎来了由人人人鼓剧场所呈现的《射日传说》剧场表演,反应热烈。让专业的剧场表演也能进入偏远乡区,开拓村民的视野和提升新村的“软势力”。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Battersea Bridge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芦骨的烧猪

入夜后的芦骨斯里巴力新村(Lukut Sri Parit),四周格外寂静,然而石文光与石家兴父子俩却已经在老家后头忙碌了起来。铁架上挂着一只只、一块块生猪肉,经处理和腌制后准备下窑烧烤。石家兴与兄弟仨人为兴记烧肉档的第三代承接人,自小在烧肉家族长大,耳濡目染下掌握了从处理生肉到烧肉出窑的各个环节。其中使用传统窑烧的技巧最具挑战。

石家的传统窑烧技术从祖父开始传承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历史,即便是第三代的现在,在窑烧技术方面也延续了祖传方式,是少数仍然使用橡胶木以慢火烧烤猪肉。这传统窑烤烧猪的过程最考验技艺,尤其火候的掌控,如何让猪肉烧的均匀且不焦,同时保存肉的多汁和皮的香脆。石家父子俩多年的经验展现在其扎实的技巧上,只用手掌、观察、电筒、铁片就能判断及控制火势,和猪肉烧烤的程度。

身为承接家族事业的第三代,学成归来的石家兴与兄弟们即不忍心让祖传的手艺失传,也不想辜负家人的养育之恩,决定继承其衣钵,也希望扩展祖业。除了依旧在芦骨巴刹开档卖烧肉,同时也在商业区开设一家店面售卖烧肉和其他自家肉类如叉烧、烧鸭等,在品质上绝不妥协,也不假手于人。石家兴更冀望能将传统窑烧技术系统化,把祖传事业迈向企业。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A Good Feeling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江沙路的炭炉

一个个红彤彤、或陶土原色的炭炉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烹饪炉具,尤其烹煮出来的饮食更带有独特的炭香味。此外,在新居落成、祭祀仪式或传统习俗上,也能看见炭炉的身影,以祈求吉祥好意头,或跨火炉去除霉气。时过境迁,煤气炉的便利和环保卫生意识的提高,导致炭炉的需求锐减,也造成了本地传统炭炉制造业的萎靡。

在怡保江沙路临河一带,有一户至今依然以传统烧窑的方式来制作炭炉的制造业者。方锡通是万利传统炭炉厂的第二代继承人,简陋和老旧锌板屋顶架起的两座小型厂房、一座窑炉、一片空地,这50余年来都是以家庭式小本经营。

传统炭炉的制作耗时耗力,工作环境也非常闷热,这辛苦的行业即便是聘请的外劳也不能承受。炭炉市场低迷,原料成本的上扬,所赚取的利润也淡薄。并且不时遭人投报,尤其是烧窑散发的浓烟所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政府环境卫生部也多次登门调查检举,除了环境污染的举报,同时也因为无法获得合法执照而接获传票。

种种挑战和打击之下,方先生和家人仍坚持捍卫这老行业。看似简单的炭炉,其中的刻苦艰辛,是旁人无法体会。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The Back Porch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怡保的龙窑

早在五千年前,古人就懂得把制作好的土坯放进一个个洞里用火进行煅烧。而龙窑则是中国古老烧制陶瓷器皿的做法,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龙窑为一条长隧道形的窑炉,一般都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利用斜坡高低差的特点,和火焰上升的原理,其设计展现的古人的智慧。

由于形状和坡度建筑貌似卧龙而得名“龙窑”,内部以砖块砌成,外面则使用粘土来固定。龙窑的结构可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建在低处,为主要的燃烧室,也称龙头。窑床的拱顶成弧形,由烧制陶器的窑仓组成。窑火向后蔓延往烟囟排出的部分是窑尾,即为龙尾。由于龙窑烧窑成本高、耗大量劳力、和需具备烧陶技艺和掌握火候的高要求,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电窑取代。

目前在怡保的新捷成陶瓷厂还有仅存的两座古老龙窑。负责人陈金平说道,早期怡保江沙路一带的陶土土质优越,在陶器业兴旺时期有60多座龙窑,高品质的陶瓷享誉世界。由于沿河一带的地势无法建造出传统倾斜式的龙窑,陶匠们也情随事迁,建筑了平坦式的龙窑,极具特色。

随着陶瓷业的衰弱,遭遗弃的龙窑一座座被拆除,陈先生也喟然叹息。不过近年来,在一些本地陶艺家的带动下掀起了一股传统柴陶艺创作。像是唤醒了陈先生内心未熄的龙窑火,造窑技术精湛的他利用了被拆除的旧龙窑身上的红砖,重建了两座小龙窑供陶艺爱好者使用,也希望把柴烧陶的手艺发扬光大。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音乐 Music : Laki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实兆远的手工面线

院子里数十个棚架上,挂满一串串、宛若细纱的面线,层层线帘的场景美妙又壮观。有小福州之称的实兆远(Sitiawan)因居民多为福州籍贯华人,且面线也是福州极具情怀的传统美食之一,不论是远方亲朋来访、还是吉庆佳日,端上一碗线面,吃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一份平安、幸福、长寿的祝愿。

随时代变迁,制作面线也逐渐转向半、全机械化,要吃上一碗纯手工制作的福州面线也买少见少。其中陈福光先生是极少数仍然坚持着纯手工辛苦制作的手工面线师傅。

眼见66岁的陈福光先生一次提上五串面条竹筷,先把一段安插在木架匹配好的洞口上,由太太紧握牢固着;另一端则用手指间缝勾住,然后身体向后倾倒,用力拉拽,面条就变得细长,长度可达5、6米。看似简单但得一气呵成拉出有韧度、有口感的好面线,并非一年半载上得了手。拉拽的力道不但要有劲而均匀,少一分不成事,多一分必断线。

然而这只是手工制作面线近十道工序的一道,当中还包括和面、揉条、粉条、串面、拉面、和几次的发酵和醒面等。制作过程相当耗时,从清晨摸黑忙至下午时段,可说是一门巧夺天工的手艺绝活。

陈福光先生的好技艺是向中国南洋来马的父亲学习,他无奈的为这即将失传的祖传手艺感到可惜,但也尊重儿女不愿意继承这份辛苦的行业。不过陈先生和太太仍然享受在自家后院制作手工面线,说是一种强身健体的生活方式。在这简朴乡村气息的地方,慢悠悠地乐活着。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音乐 Music : Breakfast In Bed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

新晋兴

兄弟情深,情同手足。

打白铁这传统行业逐渐衰落,却有家位于增江新村的一间老店铺里,四兄弟在同一屋檐下敲敲打打,各持岗位。杨氏兄弟继承祖业是“新晋兴”第三代掌舵人,从增江新村建立至今从未迁址,为这一带顾客提供服务。

店里的白铁制品琳琅满目,从家庭生活工具桶、盘、壶、罐,到小贩饮食业所需的大型器具,甚至客制定做。制作过程讲究工匠们的技巧和手艺,从画出平面图,然后把一大片锌铁裁切及敲打成形,再经衔接、焊锡将各个部分组装起来。另外,店里也替顾客补修破损的器物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达到循环节俭。

手工制作的铁器坚固耐用,无可置疑。但在讲求速度和高率的廿一世纪,『耐用』不再受重视,加上塑料的普及和价格低廉,已养成人们用完即丢的习惯。杨氏兄弟也面临后续无人的困境,大哥也已经退休,其余三兄弟继续敲敲打打,在铁铺里忙活着,坚守着。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音乐 Music : Reynisfjall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8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