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的麻袋

距离巴生火车站几步之遥的彭亨井(Jalan Raya Timur)战前双层店屋,是巴生河南岸曾经风光一时的商业区。数十年过去,大半数业者搬迁或关停,只剩稀稀落落几户依然留驻于此,其中一间就是销售麻袋的杨合记(Yeo Hup Kee)。每当路过店铺前,一阵阵属于麻类植物的天然气味扑鼻而来。

杨合记开业于彭亨井最繁荣时的四五十年代,当时整排店屋楼上住户爆满,楼下各行各业门庭若市,而今这一盛况不复存在。斑驳的木制招牌满载风霜,敞开的铁闸将泛白的外墙袒露无遗,挑高的屋梁使内部空间显得宽阔,铁花气窗既引入自然光线又能保持空气流通。从杨合记的开放式门面望进去,一摞摞麻袋、麻绳及麻布占据了约半间店面的位置。

麻袋是采用植物纤维织成的天然材质包装袋,表面上经纬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柔和的金黄光泽,有着粗糙的触感。它可重复使用,可回收,甚至可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并有助于环境保护。麻袋既具有吸湿性,又能通风,同时非常耐脏耐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以及建筑工业。用麻袋储存米粮、豆类等能延长保质期;移植树木时用麻袋包裹其根部可防止水份流失,麻袋在土里生物降解后化为肥料;浇筑混凝土前在钢筋表面包覆麻布能防止埋在地底的部分腐烂。

杨合记的业务性质为批量向工厂收购二手麻袋,清理、分类后再外销。目前主要货源来自本地的可可加工厂。回收的麻袋需先经历用力抖动,以清除残留其中的内容物及附在麻袋上的粉尘。若发现破洞,就得用麻线缝补。接着便依不同的厚度、密度和大小分门别类,然后按需求捆绑成一扎,井然有序地存放。

当年创办人杨清水下南洋后白手起家,骑着脚车收购可循环旧物转卖给有需求的买家,兢兢业业做生意。后来他注册了“杨合记”商号,置购了位于彭亨井的店屋,并于此将十名子女拉拔长大。其中唯独杨金章叔叔一人子承父业,1971年正式接手以来已有半世纪,他见证了麻袋行业的兴衰。

昔日杂货店、米粮行、米绞商和国家稻米局都对麻袋需求量甚大,杨叔叔因此练就轻易分辨出手中麻袋品质的功夫。80年代起,化学合成纤维和塑料袋普及,成本高昂且笨重的麻袋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国内尚存的同行屈指可数。他顺应时代和顾客需求引进化纤编织袋还有吨袋,另辟蹊径在市场中生存。

杨叔叔靠灵活变通的脑筋把家业往国际化发展,将麻袋出口至印尼、印度、泰国等地。二女儿及儿子见他忙得席不暇暖,于数年前相继辞去原本的工作,协助杨叔叔齐心经营家族生意。在二女儿杨逸心的协助下,杨合记进驻网络平台,开发了本地的新市场。曾经装咖啡豆的空麻袋被用作咖啡店内的装饰;花店使用麻布包装花束,增添了一丝纯朴风情;手作人巧妙地将麻绳编织成篮子、椅子、地毯等等。

由于店屋空间有限,不足以囤积大量麻袋,杨叔叔在附近的工业用地增设了仓库。即便如此,他不愿放弃在老旧的店屋里经营门市。兼顾两边固然会感到有些疲累,但毕竟是父亲留下的资产,也充满了他孩提时代嬉戏成长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能让老顾客知晓,无论何时,这家店都会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

麻包袋堆叠了一袋又一袋,杨合记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坚守在繁华落尽的彭亨井一隅,静待故旧登门。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Beautiful & Inspiring Piano with Strings》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