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裕布庄

早上八点,微凉晨风轻轻吹拂,枝桠随之摇曳起舞。精神矍铄的九旬老翁何德仁踏出山坡上的小木屋,步行至大街上的传统咖啡店享用早餐。何爷爷吃饱喝足后,翻阅刚才顺路从书报摊购买的报纸。直到时针指向九点,他再度迈开步伐,前往淡边福建会馆底楼的德裕布庄,开始一天的营生。

淡边(Tampin)是一座地理位置独特的小城镇,大街纵贯森美兰和马六甲,大街正中央绘有壁画的石山路为交界处。仅几步之隔,商业及社交活动却受不同的地方政府管辖,当地居民一日内不断往返两州是家常便饭。何爷爷便是其中一员,住宅隶属马六甲(普罗士邦 Pulau Sebang)范围内,店铺则坐落在森美兰淡边。

德裕布庄是由何爷爷与妻子廖菊妹合力经营的一家传统布庄,外观并不起眼,招牌因油漆剥落变得模糊不清,半间店面内摆满林林总总的布料。步行过来的何爷爷会先到店里打开铁闸,然后拉下木制百叶帘,避免强烈阳光照射得布匹褪色。稍后行动不利索的妻子才在女儿陪同下,搭乘朋友的顺风车来到店铺。两老一起看顾店面,聊天打趣其乐融融,直到傍晚五点回家休息,生活作息十分规律,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

何爷爷出生于芙蓉,五岁时随父母搬迁到淡边生活。他年轻时曾到新加坡工作,并在那里邂逅了妻子,成家后决定回到淡边立业。何爷爷自从1958年结下“布”解之缘,与友人一起创办振隆布庄,合营公司解散后便独立开业。商号“德裕”由何爷爷的父亲命名,包含了遵守商德、生活宽裕的期望。创业初期,生活条件艰苦,何爷爷和妻子不得不勒紧裤带抚育八名儿女。70年代马来西亚经济起飞,他们抓紧时机奋力拼搏,每天从早上九点忙活到晚上九点,才攒下一些积蓄,生活得以改善。

德裕布庄提供的布料选择趋大众化,其中纯色布匹如红布、白布和黄布,多用于婚丧喜庆;印花布如峇迪(batik)用于制作传统马来服饰baju kurung和sarung;较为昂贵的西装布料则是迎合洋服店需求而进口。随着大型连锁店进驻,提供更多布料选择、价格更实惠,加上成衣市场崛起,淡边的十数间传统布庄纷纷结束营业,而德裕岿然独存。

两老拥有豁达开朗的个性,使他们不奢求富甲一方,持续经营小本生意。如今各儿女自事业有成,无需两老操心,开店已从生计转化成为打发时间的消遣。虽然生意额不如从前,但店内布料库存早已结清款项,可以安稳地慢慢卖。两老甚至计划未来退休后,采取儿子的建议,将布料捐赠给有需要的机构。

时光流淌,把生活中甜苦的点点滴滴冲成一杯淡泊的清茶。何德仁爷爷和廖菊妹奶奶已届耄耋之龄,别无所求,身心健康足矣。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The Home》 《Just A Little Hope》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巴生的麻袋

距离巴生火车站几步之遥的彭亨井(Jalan Raya Timur)战前双层店屋,是巴生河南岸曾经风光一时的商业区。数十年过去,大半数业者搬迁或关停,只剩稀稀落落几户依然留驻于此,其中一间就是销售麻袋的杨合记(Yeo Hup Kee)。每当路过店铺前,一阵阵属于麻类植物的天然气味扑鼻而来。

杨合记开业于彭亨井最繁荣时的四五十年代,当时整排店屋楼上住户爆满,楼下各行各业门庭若市,而今这一盛况不复存在。斑驳的木制招牌满载风霜,敞开的铁闸将泛白的外墙袒露无遗,挑高的屋梁使内部空间显得宽阔,铁花气窗既引入自然光线又能保持空气流通。从杨合记的开放式门面望进去,一摞摞麻袋、麻绳及麻布占据了约半间店面的位置。

麻袋是采用植物纤维织成的天然材质包装袋,表面上经纬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柔和的金黄光泽,有着粗糙的触感。它可重复使用,可回收,甚至可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并有助于环境保护。麻袋既具有吸湿性,又能通风,同时非常耐脏耐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以及建筑工业。用麻袋储存米粮、豆类等能延长保质期;移植树木时用麻袋包裹其根部可防止水份流失,麻袋在土里生物降解后化为肥料;浇筑混凝土前在钢筋表面包覆麻布能防止埋在地底的部分腐烂。

杨合记的业务性质为批量向工厂收购二手麻袋,清理、分类后再外销。目前主要货源来自本地的可可加工厂。回收的麻袋需先经历用力抖动,以清除残留其中的内容物及附在麻袋上的粉尘。若发现破洞,就得用麻线缝补。接着便依不同的厚度、密度和大小分门别类,然后按需求捆绑成一扎,井然有序地存放。

当年创办人杨清水下南洋后白手起家,骑着脚车收购可循环旧物转卖给有需求的买家,兢兢业业做生意。后来他注册了“杨合记”商号,置购了位于彭亨井的店屋,并于此将十名子女拉拔长大。其中唯独杨金章叔叔一人子承父业,1971年正式接手以来已有半世纪,他见证了麻袋行业的兴衰。

昔日杂货店、米粮行、米绞商和国家稻米局都对麻袋需求量甚大,杨叔叔因此练就轻易分辨出手中麻袋品质的功夫。80年代起,化学合成纤维和塑料袋普及,成本高昂且笨重的麻袋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国内尚存的同行屈指可数。他顺应时代和顾客需求引进化纤编织袋还有吨袋,另辟蹊径在市场中生存。

杨叔叔靠灵活变通的脑筋把家业往国际化发展,将麻袋出口至印尼、印度、泰国等地。二女儿及儿子见他忙得席不暇暖,于数年前相继辞去原本的工作,协助杨叔叔齐心经营家族生意。在二女儿杨逸心的协助下,杨合记进驻网络平台,开发了本地的新市场。曾经装咖啡豆的空麻袋被用作咖啡店内的装饰;花店使用麻布包装花束,增添了一丝纯朴风情;手作人巧妙地将麻绳编织成篮子、椅子、地毯等等。

由于店屋空间有限,不足以囤积大量麻袋,杨叔叔在附近的工业用地增设了仓库。即便如此,他不愿放弃在老旧的店屋里经营门市。兼顾两边固然会感到有些疲累,但毕竟是父亲留下的资产,也充满了他孩提时代嬉戏成长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能让老顾客知晓,无论何时,这家店都会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

麻包袋堆叠了一袋又一袋,杨合记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坚守在繁华落尽的彭亨井一隅,静待故旧登门。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Beautiful & Inspiring Piano with Strings》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日恒瓷器行

“红万寿、黄万寿、绿万寿,这些以前在每个家庭应该都看得到的。” 黄家乐先生穿梭在高耸的货架之间,细数着密密麻麻的各色瓷器。走在狭窄的过道中,动作需格外小心,免得转身落下一地支离破碎。“这些有很多不一样的花草,那个是黑万花,还有山水。” 粉彩瓷器上绚丽的花纹图案装饰,看起来不尽相同,皆由工匠一笔一划涂绘而成。原本于1940至60年代间平平无奇的日用餐具,目前已成为凤毛麟角的手工艺品,惟在一些老字号店铺中尚有存货。

营运超过百年的日恒瓷器行,位于隆市谐街(Jalan Tun H.S. Lee)的一栋橘黄色三层建筑里。建筑物预留了比五脚基还宽的空间,与毗邻的双层店屋形成一个“前凹上凸”的景象。店家巧妙地利用这方空间,在营业时间里摆放移动式货架,陈列更多的商品,与两侧墙上的壁画形成有趣的景象。新旧时代交融不止发生在店铺外观上,也反映在售卖的物件:店内除了各种尺寸的传统瓷器之外,也顺应现代需求兼卖厨具、炊具、简约风餐具等。

瓷器自东汉年间问世后,千百年以来流传至世界各地,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盛装食物的器皿,亦能是供人品鉴欣赏的美术品。光滑的白色瓷碗上绘有生动的黑尾红公鸡,配上碧绿芭蕉叶以及粉红牡丹花,分别寓意着一日之计在于晨、大业永固及富贵满堂,因此广受各阶层人士喜爱。公鸡碗随着「下南洋」移民潮在东南亚普及,新马泰纷纷开始本土生产,最常见的四个尺寸分别为:鸡大海、鸡二海、鸡大斗和鸡小斗。

日恒瓷器行的创始人是来自中国广东新会的三兄弟,约莫民国初年时期肩挑装满瓷器的竹篮,南来到吉隆坡落脚。他们与亲友合股,在临近大家购物中心(Kotaraya Complex)处一家狭小店面开业。店铺于旧址经营逾八十年,直到股东们都年老退休,方结束营业并分家。后来黄家乐大哥的父亲决定延续家族生意,三十年前于现址重新开张。黄大哥三姐弟每当放学后都会到店里帮忙,因此对瓷器以及其中的文化含义产生浓厚兴趣,结下不解之缘。

完成学业后接班成为第三代掌舵人至今,三姐弟可谓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日恒瓷器行,举凡清洁打扫、服务顾客、管理账目及庶务,各司其职。在他们齐心协力下,将店铺规格由单层门市逐渐扩展至三层楼面,其二楼和三楼分别用作货仓及展示厅。在主攻批发市场之余,日恒也承办新居入伙、婚宴喜庆、年长者做寿的用品。完整的中式家庭用餐具一般由96件相同花色的套装组成,涵括碗盘、筷子、汤匙、牙签筒、炖盅等。茶具套组则有杯子、茶壶、托盘等。

80年代以后,机械打印贴花逐渐取代手绘瓷器,虽然批量生产的制作成本得以降低,但图案死板,缺少手工艺的精髓。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广州彩绘瓷器技艺于2008年被中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作为出口外销商品流传至世界各地的粉彩瓷器,如今受到收藏家追捧而有市无价。每件手工艺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工业化产品仿造得再像也只能归类为复古式瓷器。

日恒的业务不仅仅局限于销售,同时致力于知识传承。大姐黄佩敏边做边学,了解各源流顾客群对餐具不同的需求,也会向外籍游客推广我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在介绍炊具时为顾客科普糕点小吃的做法,并叮嘱他们有关用具的正确使用及保养方式。顾客得到正确资讯,回家试做成功后,还会特意前来分享亲手制作的吃食,令黄大姐倍感窝心。

人们的饮食方式随着时代改变,传统瓷器或将淡出日常生活,其中的文化底蕴逐渐被遗忘。但在茨厂街一带,黄氏三姐弟仍坚守百年家族生意,日恒瓷器行继续宣扬中华餐具文化。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Romantic Piano Inspiration》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特新钮店

特新钮店 Dexon Button Shop,位于吉隆坡茨厂街(Jalan Petaling)其中一幢旧式店屋的底层。因着五脚基前林立的摊位,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它的位置显得隐蔽。穿过摊位之间狭窄的通道,来到特新钮店,阳光正好落在店门口,仿佛另有洞天。随后,目光不自觉地被店内整齐密集的原木橱柜,以及琳琅满目的纽扣展示所吸引。从金属钮扣、贝壳纽扣、木质纽扣、塑料纽扣,甚至是日益少见的布纽扣,皆由国内外搜罗而来。

除了目不暇给的纽扣,特新钮店也是一家一站式裁缝用品店,有售卖拉链、针线、剪刀等等。他们同时也是茨厂街内屈指可数的仍由华裔经营的家族生意,营业近40年,俨然成为老字号。店门上的招牌随着岁月流逝而泛黄,和门口一侧依旧鲜明的半弧形柱子形成对比。店里的两尊古董机器——手压机和包布纽扣机,即使在一般裁缝店也并不常见。

特新钮店创办人——蔡俊楠先生,来自霹雳江沙,年轻时到吉隆坡一家裁缝店打工。当该店结束营业,他便在敦李孝式路/谐街(Jalan Tun H.S. Lee)一角创业售卖裁缝用品。有次遭逢祝融之灾,蔡先生便将店铺迁址至位于茨厂街门牌 37 号的半间店面。后来该店主将店面卖予酒店业者,他不得不另觅地点,有幸在几步之遥外寻得,并于 1992 年搬入门牌 45 号的现址。新店开幕盛况空前,同行和老主顾所送的祝贺花牌几乎摆满店外的五脚基。在蔡先生的二女儿 Villy 印象中,当时年幼的她仿佛置身花店,觉得新奇而好玩。

如今蔡先生年事渐高,行动管制令期间一度萌生退休的念头。直到 Villy 继承了他的衣钵,便退居幕后当顾问。Villy 从小的耳濡目染下,早已熟悉店内运作,加上数位十至二十多年经验的店员阿姨们扶持,接手并无大碍。大家各司其职,除了售卖裁缝用品,也提供基本的裁缝服务,例如缝扣眼、改衣服、锁边、修理拉链等。

此外,手工盘扣可谓镇店之宝,皆由 Villy 和妈妈亲手盘织。五彩缤纷的布条编织成各种花扣,一个盘纽和另一个纽襻将衣襟固定,一般出现在传统服饰如旗袍上,其使用历史悠久,具有浓郁中华民族风韵。盘扣手艺从 Villy 的外婆、母亲,到她,已传承了三代,如今不再时兴,或变成一项快被遗忘的传统手艺。

茨厂街一带,包括谐街和苏丹街(Jalan Sultan),是早期吉隆坡主要的华裔聚居地,有着约 140 年历史。Villy 孩提时代,每当放学都会到店内等待父母下班一起回家,几位店员阿姨总是宠爱地放任她捣乱,也见证了她成长的印迹。对她而言,茨厂街是一个非常喧闹,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当年这一带的店铺几乎全由华裔商人经营,有着不少布庄和服饰店,还有药材店、五金店、小吃摊等等。部分老行业因后继无人而结束营业,有的店主选择将店面租予外籍人士做生意,茨厂街的华族文化特色才逐渐淡化。凑巧去年面临失业挫折后,她回到这个熟悉的社区和店铺,重新出发。

纽扣虽小,看似不起眼,却很实用,既能连接两边衣襟,也能起到点缀效果。虽然如今茨厂街已是今非昔比,特新钮店却低调不喧哗,多年来依靠社区熟客和手艺爱好者光顾,犹如小巧的纽扣紧系着衣裳,与社区连接着。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Soft Piano》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永胜烧面包

早上七时许,一道身影骑上驮着铁皮箱的老旧摩托车,缓缓行驶到半山芭富都综合商业大厦(ICC Pudu)与富都广场(Pudu Plaza)之间的路灯柱下后停靠。打开铁皮箱,蔡添禄叔叔动手整理每日大清早采购的新鲜食材:把大片的肉干裁剪成长条状、往已见底的塑料容器里补充鸡丝。木炭在烧烤炉里已预先引燃,一切准备就绪。八点钟正,蔡叔叔准时贩售炭烤鸡丝肉干面包,直到中午或售罄为止。

肉丝肉干面包原先是由肉干行发明的创意小吃,让肉干不再局限于农历新年期间的应节食品。既平价又美味,能获得饱足感,又方便携带。肉丝肉干面包在1960、70年代期间风靡西马,瞄准商机的小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中,肉干面包小吃迅速普及,并逐渐演变成为深受欢迎的早餐选项。

首先,将面包横向对半切开,涂抹牛油,放上炭炉烧烤至香脆。蔡叔叔细心将面包焦黑的部分削除,再补上一层牛油,才来夹入馅料。堆满肉松和些许黄瓜片,接着是一片长条状的肉干,再依据客人口味挤上两圈辣椒酱或番茄酱。

蔡叔叔出生冼都(Sentul),是道地的吉隆坡人。他自年轻时辗转从事过电影放映员、跟车送货员等多种行业。在奔波劳碌的生活里,他对唾手可得、价廉物美的鸡丝肉干面包“一吃钟情”。在偶然的机会下,经过熟识的小贩牵线搭桥,他开始在电影院夜班结束后的清晨里兼职贩售鸡丝肉干面包。后来戏院倒闭,他便投身当全职流动小贩,自由规划着工作时间和地点。晴天出摊,遇上雨天就暂时休息。

黄色醒目的手写招牌由蔡叔叔亲手题字,苍劲有力的笔迹是之前为戏院誊写无数张电影宣传单积累而成。洋名自英殖民时代开始风行我国,蔡叔叔对Winson这个名字颇有好感,便将其音译为“永胜”,也蕴含着他对于生意兴隆的美好期盼。他在年富力强时曾到遍蕉赖多个住宅区、武吉免登、秋杰路等人流量多的地方贩卖鸡丝肉干面包。随着年纪渐长,繁忙的作息让他力不从心,就选择固定在燕美巴刹(Imbi pasar)摆早市,并随之搬迁至富都综合商业大厦。

蔡叔叔秉持着仪容笔挺整洁即礼貌的原则,每日以最佳面貌示人。年过八旬的他身穿短袖衬衫、西装裤和黑皮鞋,仍显得精神奕奕。蔡叔叔非常享受这份职业,需要出摊的时间既短,也不必受上司刁难。四十年来,许多同行碍于觉得使用炭炉吃力不讨好,纷纷改行或改用煤气炉,但他坚持保留古早味。即使原料不断涨价,他却没把价钱抬得太高。如今同行都调价至四、五令吉,蔡叔叔仅卖三令吉出头,也不偷工减料,依然分量十足。单身的他只要一人温饱全家不饿,收入能糊口足矣。

凭着兴趣喜好投入工作,蔡叔叔以豁达之心享受平平无奇的生活。一辆老旧的摩托车及量身定制的铁皮箱常伴左右,挣取一日三餐果腹。他淡泊寡欲,厚道待人,收获舒心和惬意。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Nature》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疫情下:安好

自新冠疫情爆发,行动管制令实施已一年余,风雨动荡映出人生百态。从担心生命安全、生计问题,到逐渐复工、习惯新常态标准作业程序,十位采访对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始终要继续,他们并没有畏难退缩,而是坚强走好脚下的路。

最初阶段的行管令期间,各行各业配合政府的防范措施暂停营业。叔叔阿姨们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休息,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闲逸的时光,可以过得很温馨,也可以很充实。他们尝试不同的事物、学习新的技能,时刻保持脑筋灵活才不至于陷入怠惰消极的状态。

待确诊病例受到控制,行管令放宽时,部分经济领域得以在遵守标准作业程序下恢复营业。虽然人口流动仍受限制,难以预判消费趋势,这项规定却点燃了不少人的希望,让他们摆脱居家生活乏闷以及零收入的窘境。叔叔阿姨们怀抱着期待和忐忑复工,即使收入锐减,能做一天是一天,逐步恢复朝气。

年初农历新年,也因疫情的严峻、行管令条例的收紧,导致亲戚游子无法回家团聚。与疫情博弈的当儿,叔叔阿姨们以大局为重,选择暂且按捺对一家团圆的强烈渴望。各自就地过年,透过视讯相聚,见屏如面,年味不减。尽管无法走访亲朋好友拜年,社交距离不会阻断牵挂和思念。偶尔的一通电话、一声问候,送上满满的关怀。

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抗击疫情成了一场持久战。十位叔叔阿姨调整生活理念,负起防护责任,并且继续劳作。从他们身上,能看见不畏未知,百折不挠的精神。只要秉持毅力与耐心,一步一脚印,勇敢迈向未来。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Romantic Piano》 / 《Beautiful Inspiring Piano With Strings》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疫情中:民声

“幸好还有顾客支持我,不然我真的可能会无法传承爸爸留下的40年衣钵。”

未能彻底阻断新冠疫情扩散之前,全国行动管制令再三延长。距离解除行管令仍遥遥无期,受影响的层面非常广泛,全社会难逃疫情带来的生存难关。过去一年里,有的人勉强糊口,而有的人举步维艰。十位采访对象,都是社区里脚踏实地的传统行业耕耘者,疫情带给他们的影响格外大。

无论是扎根数代的家族事业,抑或是历尽艰苦创业,叔叔阿姨们大半生在社区中根基稳扎,和街坊邻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者则在镇里大街上营生着,平时光顾的几乎是熟悉的面孔;亦有者成为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行管令期间,昔日熙来攘往的街道顿时变得冷清,人流和车流量骤减。管制条件放宽后,重新营业的,收入大幅度下滑;仍被迫暂停营业的,则丝毫无进账。

曾一度实行的共车人数限制及跨县禁令,加上警察在交通繁忙路段设立路障,导致本地居民通勤需耗费更多资源、更长时间。跨州禁令固然有效遏制病毒跨地域传播,但形成民众生计的负面影响。外地游客无法前来,减弱了观光城镇的经济活动,当地特色美食和传统手艺业者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适逢年节,游子无法返家团聚,留守在乡镇里的长辈满腔思念只能透过电话表达。

智能手机的崛起,加上社交媒体网络,使人际沟通与买卖的形式出现改革。即使没有实体门店,也能通过网路买卖平台和社媒直播间销售产品。时代的发展步伐尽管迅速,却无法益及全民。对一些人而言,日新月异的科技难以掌握,转战网卖不在考虑范围内。网卖平台规定的出货时效、担心潜在客户以自身不谙的语言咨询详情,令独力作业者却步。部分年长者已呈半退休,仅为打发时间而工作,能做一天就坚持做下去,不指望盈利增长。

民众之中的“众”字,由“人”与“人人”建立,每个社群均代表着一个命运共同体。互助互爱,才能摆脱目前因疫情引起的困境。叔叔阿姨们乐观面对挫折,依旧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同时也对未来怀抱希冀。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Emotional Epic Movie 2》 / 《Simple Inspiring Piano》 / 《Piano》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疫情:共甘苦

“一年前MCO到现在,辛苦是有点咯。现在最重要的是能够生活、健康就好了。”

一年前,政府宣布实施全国行动管制令(MCO)以抗新冠疫情的肆虐。百姓的生活掀起了惊涛巨浪,数十年如一日的劳动,也许面临严苛的条件局限,或按下暂停键。一年来,冠病确诊曲线跌宕起伏,政府策划的管制措施也随之放宽或收紧。由于国内各地疫情严重程度不同,有的人已在新常态下复工,有的人却仍未获准返回工作岗位。

十位采访对象,穿透北马、中马和南马几处地域,经历不同的际遇,集成三支短片。他们分别从事服务劳动、轻工制造业和老字号食肆,均为受疫情波及最深的传统行业。例如,往返森雪两州的渡轮服务,长期被迫停摆,跨州禁令使船夫一筹莫展;其余诸如水粉制作、木屐制作、补鞋服务、食肆则视时下条律而关闭或营业;属于基本需求行业的黄梨种植业,影响甚少一如往常。

这一回,虽然缺少面对面的温度,依旧感受他们分享的热情。透过视讯重逢叔叔阿姨们,聆听他们一年来的心路历程,世事无常让他们感慨良多。平日习惯了劳作,赋闲在家成为一项空前的挑战。即便遵守标准作业程序恢复营运,人流量骤减导致生意额远不如以往。

无形的病毒威胁着人体健康,其中以年长者和抵抗力较弱的群体的感染风险更高。叔叔阿姨们充分意识到良好卫生习惯不容忽视,身体力行防疫三部曲: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履行公民责任至关紧要,为家人以及社区着想,虽然适应新常态标准作业程序有些麻烦,他们也尽量避免外出与群聚。

社交距离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心却不会缺席。从当面交谈转换成现今的视讯问候,偶尔的技术问题如网络中断、画面卡顿、手机没电等小插曲,为叔叔阿姨们学习适应这种别开生面的联络方式增添一丝趣味。久别后再度见到熟悉的脸庞,互相嘘寒问暖,回忆之前相处时的温馨点滴,体会牵挂的幸福。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音乐 Music : 《Sentimental》 / 《Romantic Wedding》 / 《Emotional Cinematic Trailer》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盲文打字机维修匠

灰色铝质外壳的盲文打字机上,有着六个按键分别代表盲文中纵向三个点、横向两个点,随着手指舞动的节奏,发出清脆的“咔哒咔哒”声响。每次按键落下,点字台下的细针将往上推起,并在盲文纸上压印出整齐凸点。六个符合人指尖大小的凸点,以不同的排列方式,代表每个字母和数字,乃至音乐、数学和科学符号。这就是现今国际通用的盲文,由法国人路易斯·布莱叶(Braille)发明,并在十九世纪中旬得到国际认可。

工作室内,Raj Kumar s/o Subramaniam正忙着为柔佛州某所盲校,共二十台盲文打字机进行维修。身为第二代维修匠的他,接替其父亲Subramaniam a/l Sengamalai的岗位,在位于马来西亚盲人协会(Malay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Blind,简称MAB)的同一间工作室、同一张工作台上工作。这里同时是全马唯一提供盲文打字机维修以及维修培训的地点。

马来西亚盲人协会是一家非营利机构,成立于1951年。它座落在拥有“小印度”美誉的吉隆坡十五碑(Brickfields),这里也是全马最大型的视障者社区,聚集了千余名视障者在这里生活。因此在十五碑四周的街道上,不乏缀有凸点的导盲人行道,以及拥有提示声的交通灯,无障碍设施完善。马来西亚盲人协会是当地众多视障协会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所,七十年以来,为视障人士提供教育课程、就职培训,和安排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视障人士主要分为三类,以国际视力伤残程度分辨,分为B1(完全失明)、B2(严重弱视)及B3(轻微弱视)。轻微弱视者能借助放大镜、助视器等工具,完成和普通人一样的阅读与学习。对于严重弱视和完全失明的视障人士而言,以触觉阅读的盲文却是他们学习以及交流的重要文字工具。当中,帕金斯盲文书写器(Perkins Brailler®️)便是全球最受欢迎及普遍的工具之一。由美国帕金斯(Perkins)盲校在1950年代发明,一款设计精确、构造轻巧、且坚固耐用的盲文打字机,能在盲文纸上压印出整齐的盲文点字。

马来西亚盲人协会在1960年代获得帕金斯盲校授权,独家代理盲文打字机的售卖以及维修服务。当时原本在马来西亚盲人协会从事盲文出版工作的Maniam叔叔,得到机会参加由帕金斯盲校主办,长达一个月的维修技术培训,并获得帕金斯盲校认证的盲文打字机维修匠。之后的逾50年里,工作勤恳的他独力处理全马的盲文打字机维修与保养工作,粗略估计曾维修超过一万台。此外,Maniam叔叔应邀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国家如巴基斯坦、泰国、孟加拉等,主导盲文打字机维修课程。

盲文打字机的主要构造有盲文纸装卸纽、滚转轴、用于滑动打字座的运行杆,和九个按键,分别代表盲文中各个点的六个按键、间隔、换行以及后退。这些机械结构里头有许多细小的零件,不当使用或遭受撞击便会造成损坏。盲文打字机最常见的问题是零件耗损,轻者为弹簧断裂,只需更换该部位零件;严重则为运行杆龟裂,得将机器完全拆卸才能找出问题和修复。例常维护可保持机械整洁,预防故障发生。仅需打开机器外壳,拂去日积月累的灰尘与蜘蛛网,再喷上机油润滑即可。

八年前,届Maniam叔叔退休之际,Raj大哥决定继承父亲衣钵。孩提时期经常跟随父亲上班的Raj大哥,趋于好奇,进而对机械维修萌生兴趣。后来参加了帕金斯盲校主办为期半个月的培训课程后,他正式走马上任。除了维修盲文打字机和盲文浮雕打印机,他也协助视障朋友们维修盲杖。Raj大哥喜欢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每一次的成功修复都能让他感到满足。此外,他负责操作热压成型机器,生成可触摸图形,主要为盲文课本内增添图表和图像。

Maniam叔叔和Raj大哥以服务视障朋友为荣,马来西亚盲人协会B栋二楼走廊尽头的工作室,是视障朋友们十分熟悉的一角。虽然灵魂之窗被盖上了一层帘,透过盲文,视障朋友们能够打开另一扇窗,“看见”世界。即使将来科技水平能够全面地解决视障对生活所造成的一切不便,盲文作为文化明灯的地位依然无法被替代。盲文打字机咔哒咔哒的声音,在马来西亚盲人协会内不断回响。

马来西亚盲人协会
Malay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Blind
03-2272 2677
www.mab.org.my
www.facebook.com/mabmalaysia
www.facebook.com/mablind.page
www.instagram.com/malaysianassoc.fortheblind/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imple Melody Piano》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

安乐窝:邱丽莎

“我不介意我的付出和牺牲,我只希望孩子们好,这就是我唯一可以为他们做的。”

数百张彩色生活照填满了整个楼梯间,从底层延伸至一楼的房门,呈现出过去二十年以来,丽莎姐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年纪不过四旬的邱丽莎,前后合法领养与监护了二十名孩子,和本身育有的三名孩子一同拉拔长大。她承担起陪伴以及督促的重任,给予孩子们一个属于他的地方,和身份。

丽莎热情爽朗,身边无论老少都能相处融洽,因此大家都喜欢称她Lisa姐。她童年时家境清贫,早熟懂事。父亲骤然离世后,十三岁的她藉帮邻居小孩补习功课赚取生活费。中学毕业后,她半工读完成秘书课程,却发现沉闷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活泼的个性,转而到幼儿园执教,并进修考获托儿所执照。2000年,Lisa姐带着六月大的儿子租下一间房子,开创了第一所托儿所。

在经营事业之余,Lisa姐一向活跃于公益活动。她不但前往多个慈善中心当义工,之前也在福利部帮忙,经常协助长辈或儿童的支援申请。同时还踊跃参与义卖会、处理与安排捐赠物资、甚至施棺等等。自嘲性格八卦和好动的她,当碰见路边乞食的老人或被遗弃的婴孩,Lisa姐都会携往警局报案,再带他们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并且请福利部协助做出恰当的后续安排。她坚信且希望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接受家教和教育,以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Lisa姐与孩子们的缘分始于20年前,托儿所里其中一名全天候监护的孩子。其父母将当时一个多月的孩子委托在托儿所,几个月后杳无音讯,她唯有报警处理。多日不见下文,Lisa决定继续照料这名孩子,她心想:既然都在经营托儿所,只是准备多一口饭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最后决心将孩子合法领养。

后来,孩童被遗弃在托儿所门前的事件接踵而至,有些遭受父母虐待、有些家长或单亲妈妈没有能力照顾孩子,Lisa姐也一一收留。逐渐地意识到,现实的残忍导致类似的社会案件屡屡发生,她索性开设义工银行户口,将自己部分薪资以及来自友人的捐款、物资都拿来扶助孤弱无助的孩童和老人。此外,她也帮扶无国籍公民以及贫困家庭,使他们拥有安身立命之本。

庸庸碌碌工作了二十年后,多数孩子也长大独立了,Lisa姐在前年底决定把旗下三家托儿所全数关闭,唯独保留位于沙登(Serdang)的一家充当货仓,存放物资待转送至有需要的地方。经历数月半退休的日子,直到去年四月,她在儿子的鼓励下将自己累积二十年的慈善事业浮出台面,成立「安乐窝」。安乐窝的理念是一个暂时的庇护所,让真正有需要的人进来,走过一段过渡时期,解决了所面对的问题后,能够重新出发回到社会。安乐窝是一座避风港、捐赠物资的中转站,其实它更像是Lisa姐二十年义工生涯的蕴积,汇集而成。

Lisa姐的宏愿是将安乐窝拓展至全马各个州属,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够受益。她也向福利部分享了她的规划,希望吸引更多热心人士参与帮扶。此外,Lisa姐有意修读法律课程,藉此能够更直截了当地帮助弱势群体,尤其是遭受恐吓或家暴的妇女和孩子们。比起如今只能从表面上帮扶他们,几个月后却故态复萌,倒不如从根源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虽然不如以往奔波于托儿所、孩子们、各种政府机构之间,但Lisa姐始终对生活以及周遭环境充满热情,用行动和用心,减轻不幸人士与弱势群体的负担。Lisa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为孤苦无依的他们照亮前路,并给予他们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暖的避风港,一个「安乐窝」。

安乐窝
Persatuan Perlindungan Kanak-Kanak Suriaku Selangor
No. 1633, Jalan SK 11/3,
43300,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安乐窝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isahewcharitywork

Lisa He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skaSuriaku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Romantic Piano》

COPYRIGHTS 2021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