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炭为首。自古以来,柴炭对于民生至关重要,尤其用作燃料之一。传统灶台下点燃柴炭烹煮食材,讲究技巧及过程费劲,得时刻控制火候和对食物熟度的拿捏。利用炭火烧饭菜受热均匀,柴炭燃烧时产生的香气赐予食物一份独特的风味。而且柴炭具有吸附能力,用柴炭煲过的水水质滑而细腻,不带一丝异味或杂质。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品,如今随着煤气炉以及各种家庭电器的普及化后,柴炭已不再是首选的厨房燃料,街上专门售卖柴炭的专卖店也不再常见。
其中,位于新山市(Johor Bahru)的直律街(Jalan Trus)街道上,与柔佛古庙正对面的一排旧式店屋中,偌大的「荣兴柴炭发行」招牌清晰可见,是当地唯一一家传统柴炭店铺。已故创始人的女儿们——八旬的张深珍阿姨和六旬的张莲珍阿姨坚守着岗位,协助目前第三代经营者,也就是她们的侄儿张灯治,打理这项七十余年历史的家族生意。
当年华裔先辈南渡来马,延续了这项数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智慧就地取材,使用本地丰富的天然资源——红树林中的红木,制作出高品质的柴炭以解决民生最重要的需求。早期的柴炭商贩骑着脚踏车或三轮车挨家挨户叫卖,而也有人瞄准商机向本地炭窑批发柴炭供顾客上门采购。
踏入「荣兴柴炭发行」店前宽敞的五脚基,抬眼望向大门上悬挂着那斑驳的木匾,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1940年代末,当这片匾额崭新地挂上时,柴炭仍是主流的厨房燃料。除了店前摆了张桌子外,其他的店面都用来囤放大包小包的柴炭,以至于地面和两边的墙壁几乎全被炭灰熏得黑压压一片。早年在塑料包装普及前,柴炭直接堆在罗里上从炭窑厂载送到店里,接着手动使用畚箕将炭块运入店内进行分类。先依炭块大小分类,再以自制的纸袋包装,确保捆得紧实避免木炭受潮。挥汗如雨之余,一家人的衣服和手指也不能幸免于炭灰的熏陶,可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店内后方墙上挂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柴炭,是张阿姨姐妹的私人收藏,当中蕴含了童年回忆和乐趣,纪念与家人一同辛劳的岁月。儿时在店内协助父亲包装柴炭的她们,每当发现了形状稀奇有趣的火炭,便将这些自然的艺术品珍藏。如今进货的柴炭都以塑料袋包装妥当,工作量减轻许多,只需卸货和排列,再也不用她们耗费时间和精力分类。随着大众偏向使用更加方便的煤气炉与家庭电器,柴炭需求量不如从前,只有坚持使用柴炭的小贩和顾客持续采购,且逢年过节制作应节美食时销量会提高。平时,她们看顾店面,和上门的客人老邻居聊天,权当糊口度日,生活朴实而快乐。
一样日常必需品,一项传统行业,一家专卖店。生活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些事物上的取舍,从煤尘飞扬的环境,转向轻便整洁的厨房。柴炭依旧有它的市场价值,在趋于没落的潮流中,终归能找到一席之地。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Invisible Beauty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