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墓碑工匠

沿着小径穿过树丛,草木掩映处处可见几块大石头,形状不一,有些则留下开凿后的痕迹。曲径尽头处传来铁锤敲击的响亮声,望去,一座不到一米高的小木棚隐藏于青枝绿叶之中。简单的木板和锌片盖成的棚寮、几把铁凿与锤子、和近百块花岗石,陪同柯良泉师傅度过了大半辈子,四十余年来默默地坚守祖业。

简陋不起眼的小木棚位于瓜拉雪兰莪(Kuala Selangor)必经的瓜雪桥大路旁,近半世纪来开凿雕刻无数尊石墓碑,尤其穆斯林墓碑(Batu Nisan)居多。皆由柯良泉师傅亲自采石、开凿、一凿一刻、雕刻成碑,甚至碑文上的爪夷文也由柯师傅亲自提笔以及铭刻。

现年64岁的柯良泉和哥哥自少年便跟随父亲在店内帮忙,祖辈四代皆是石匠。早期其曾祖父从中国南下来马从事雕刻庙宇神像与石狮子;父亲则制作各类石器,如石舂、石碓、石磨等。柯良泉师傅自17岁中学毕业后和哥哥接手至今,为第五代继承人,店铺主要凿刻售卖墓碑,不再打制石器。

就地取材,就地采石,就地雕刻。四十余年来柯师傅所使用的花岗石皆来自在地山头,是英殖民时期在瓜雪著名采石场之一,岩石优质。也因此,在全盛时期汇集五六家石匠,其工作坊也搭建在同一座山头。经过数十年的开凿,山内石头不但没有减少,反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人惊叹。柯师傅口称“活石”。这些独特的花岗石不但没有遭受侵蚀风化,反而长年累月之下会不断成长,其特性深受马来同胞喜爱。

由一块坚韧大石,凿刻至一尊墓碑,完全体现了柯良泉师傅精湛的技艺和扎实的经验。从石纹辨认石龄、石皮判断品质、开凿剖开石头的技巧、到自学熟悉爪夷文,如此一门技艺已经极少工匠能全面掌握。

随时代变迁,一些传统行业与技艺或将隐没于发展洪流之中。瓜雪墓碑同行与石匠们退休结业,与柯师傅并肩经营的哥哥因病再也无法负荷如此艰苦的工作。膝下无子,既无人上门学艺,大树下小木棚,只剩柯良泉独自坚守。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Dyathon – Hope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美星影社

照片虽单薄,却饱含了厚重及扎实的工艺,更蕴含着敬业和真诚的态度。走进传统照相馆,一家人穿戴整齐,让光影定格亲情,让相机记录生活点滴。相较于便捷的数码化,踏入摄影棚似乎多了一份仪式感,镜头前的精心装扮,不断调整表情和角度,为求一张满意的照片,将一段回忆留下。

在科技与数码产品普及之前,摄影成了奢侈品,能上馆拍照冲洗相片,将盛事喜事等重要日子留念,是老百姓期待与隆重的活动。而见证重要场合的重大责任,便落在传统照相馆与摄影师的身上。早期,传统相馆一般都开设在人流密集的闹区,除了络绎不绝的生意,更方便了当年从中国越洋南下的华裔先辈们,到相馆拍照后,把照片连同辛苦赚来的钱,寄回乡下。

波德申(Port Dickson)拥有森美兰州唯一海港,在英殖民时期兴建了通往芙蓉的铁路,与马来半岛铁路主干衔接。完整的交通枢纽也造就波德申经济的发展,成为运输、商业、海渔业、以及后来各能源工业进驻发展的市镇。位于波德申旧街场的美星影社(美星照相店),则是目睹这座市镇的变迁和历史轨迹的最佳见证者。

美星影社注册于1936年,是波德申旧街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也是少数仍然还在坚守的传统相馆。现任掌舵人——罗联北(62岁),为美星影社的第三代继承人,即是摄影师。自18岁跟随父亲和哥哥的脚步,涉足摄影相馆领域,专业承接各大能源厂的拍摄任务,如活动庆典和工厂建设实拍等。罗先生与哥哥——罗联华,兄弟俩更是数个著名能源工业厂的指定摄影师,多年来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彼此建立的信任。

店铺内所有墙面整齐摆放着各类拍摄作品,有着各族群的全家福、人物与名人特写、各能源工业厂、还有一面墙皆是波德申旧街场与渔港的老旧照片,极具价值。罗联北继承了祖业来到第三代,并跨足了三个摄影时代的变迁,从黑白到彩色、再迈进数位化;从暗房冲洗、到快速冲印、再转数码。罗先生家族经历了相馆与冲印业的极盛与衰退。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唯有打印出来的照片,握着最实在。

今年8月31日为国家独立日,即是美星影社营业的最后一天;恰巧,罗联北出生于1957年。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Wedding Day from Youtube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联成水粉

一颗颗水滴状的乳白色颗粒,把几颗放在手心,沾了一些水后,将它敷在脸或皮肤上,即有清凉消暑的作用,是早期老辈们用来对抗炎阳除燥气,及保护皮肤免受烈日灼伤。更是祖母阿姨的传统护肤品,涂在脸上能去油美肤的功效,如美白、祛痘、消肿止痒等。这是最天然的护肤材料,仅使用米和水制成保养品;这是一门已经少见手工行业,继承的师傅也寥寥无几;这是水粉(Bedak Sejuk)。

在那时保养品与化妆品没那么盛行的时代,曾经家家户户都会使用水粉,甚至自家制作,其材料简单、功效多又没副作用,老少皆宜。由于时代变迁,市场上护肤产品玲琅满目,导致耗时费力的水粉制作不再受欢迎,尤其碎米发酵期间的难闻味道,叫人望而却步。

位于槟城浮罗山背(Balik Pulau)西部区一座河口旁的村子,新路头港口 Kampung Jalan Baru,有一家槟城仅剩的传统手制水粉厂——联成水粉公司,又称槟岛为记。杨松发,为联成水粉的第二代掌舵人,在三年前回乡经营父亲杨景明所创立的水粉厂。杨父亲一生生活简朴,身兼多职曾从事多项行业,于31岁那年开始兼做水粉,成立了水粉厂,至今已有40余年。多年来杨父亲默默坚守,与米和水唯二材料共事,还得和天气打交道,忙得不亦乐乎。并累积经验拿捏米浆稠度与质量,且还自行设计新道具取代锥形米袋的单颗手压水粉的过程。

传统制作水粉虽然耗力也费力,得忍受难闻的发酵酸味,又得关注天气变化,却在杨父亲的坚持下,渐渐地,开始受到肯定与关注。深居简出的他与太太,在三个孩子的协助下将其产品批发至各城镇销售,也乐于招待到访参观的访客和学生团体。大众扮演着重要角色,给予传统工艺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像是泉源,注入一把力量,将传统与文化推倒更远。

第二代继承人杨松发,于2016年辞去工厂金匠一职,回老家不遗余力地帮忙父亲经营水粉生意,让水粉手艺得以延续,承接父亲一生的心血和精神。传统行业老手艺不流逝、不断层,毅力与坚贞,两者缺一不可。同年,杨景明与世长辞,享年76岁。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Touching Moment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乾泰興洋货店

“乾泰興” 三大字传承了三代,醒目地高挂门前。老旧的铁闸满是双手留下的印迹,使劲地推开后,门前各式货品乱中有序中吊挂着。走进店内,中间铁架把空间分隔左右两侧,头顶上仍是挂满种种货品,从天花板捆绑数十条木棍,一纵一横地钩挂着林林总总货物,犹如葡萄串吊挂在藤上。眼前看似杂乱无章的摆设,却井然有序的分类摆放,一切尽在第三代掌舵人叶治忠的把持中。

今年已77岁的叶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古毛人,自幼与父亲和叔叔经营的“乾泰興”洋货店一同经历岁月,如今是新古毛(Kuala Kubu Bharu)硕果仅存的祖传经营洋货店。店铺起初仅提供剪裁与制作衣服,和售卖布料,当积蓄些许的资金后,逐渐购入洋货并且售卖。货品包罗万象,由棉织品被单枕头、到电器金属零件。“乾泰興”更是新古毛唯一的报纸代理商,早在半个世纪前便开始代理派发各类中文报刊,如建国日报、新明日报、马来亚通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等。

洋货店有别于一般传统杂货店,普遍上以用品和食品来区别。由于当时进口物品皆是从欧美国家制作,因此称为洋货。在百货商场、超市不普及的年代,传统洋货店是民众购物办货的首选,每逢过年过节更是人潮汹涌,好不热闹。而今二十一世纪的消费形态与模式已变,商场霸市到处林立,网络购物的便利,廉价的中国制品,让传统洋货店低档不住大环境洪流而深受冲击,逐渐淘汰。格式化的商场缺乏了人情味的购买体验,让传统讨价还价、互相寒暄、以整数价钱计算,甚至赊账的消费方式不复存在。

“乾泰興”洋货店自2018年起不再代理任何报刊,居民也只好到邻近的印度杂货店铺购买报纸。叶治忠先生也打算在近期几个月内退休,搬迁至吉隆坡与儿子和家人同居享受晚年。至于店铺则由弟弟办理后续事务,倾销剩余的货物并打算将店铺出租,但绝不售卖。“乾泰興” 牌匾卸下后交其儿子保留,得以传承,不忘其根。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un in Your Eyes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王伍记酒家

走入店内,时间仿佛停留在过去,数十年来伴随着古毛人,是几代人熟悉的味道,更是当年新古毛(Kuala Kubu Bharu)唯一一家承办酒席喜宴的酒家——王伍记酒家。将近80年历史之久,由初期仅是售卖亲手自制云吞面与粥的小档子,到承载着无数街坊美好时刻的宴席,虽经历岁月洗礼,却是不少当地人自小光顾的老餐厅老字号。

现年77岁的哥哥王绍基,为第二代继承人,与其太太,和三个妹妹并肩经营着餐厅。半个世纪以来,餐厅一切事务都亲手包办,绝不假他人之手。从前期准备食材,到烹饪端盘招待,皆是5人一手包办。虽然年事已高,个个岁数半百,至今仍然都是亲力亲为,事必躬亲。面条依然由哥哥王绍基每天新鲜制作,店内的古早风味叉烧更是亲自腌制熏烤。

王绍基的父亲在9岁时跟随哥哥从中国南洋来马落脚生活,起初从事杂货相关生意,到后来经营贩卖自制云吞面。由于其父亲在家里排行第五,同乡们也称呼他为五哥,因此取名“王伍记”作为店名。无师自通的王绍基,自小学便在父亲身边帮忙档口事务,除了掌握制作面条技艺,从父亲手中接管王伍记后,提议为餐厅增添更多菜色,并自行专研食谱,从书籍资料甚至顾客回馈中逐渐提升厨艺。

当在80年代承办宴席时,王伍记酒家也可谓赫赫有名,从普通的6桌或更多宴席至占用店铺门前搭建临时帐篷,忙得不可开交。时过境迁,王伍记虽不再接待承办酒席,但在朴实无华的装潢里,有王家5人亲切和善的人情,和岁月无声的痕迹。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Beneath The Moonlight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合发三轮车

在槟岛上不难发现三轮车穿梭于街道之间,尤其是热门的旅游区内,车夫以不缓不急的速度将槟城的美景风情纳入游客的眼帘。如今的三轮车似乎沦为旅游业的观光工具,也已经不再是人民的生活日常中需要的代步工具。槟城曾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三轮车的全盛时期,记载共有超过2500辆注册三轮车于街上穿行。然而,当今仅剩一百余辆,且大多数的车夫都年过半百,更有一半以三轮车为家、收入不稳定处于贫穷水平。

三轮车业的衰落和困境不仅让其行业踩向夕阳,同时也造成三轮车维修与制造业的没落。槟城内一家家制作三轮车的店铺渐渐关闭,只剩下“合发”三轮车仍在营业,由第四代继承人朱友春独撑大局,经营祖业。也是国内少数能靠双手亲自制作一整辆三轮车的工匠,并得掌握三个领域的技术:木工、铁工、脚车工。从木箱座位、到脚车框架,可谓一门快绝迹的民间工艺。

三轮车的种类以功能性区分,如承载乘客或货物、或经营生意的三轮车,好比小贩三轮车、贩卖日常食品如蔬果面包的三轮车等。时易世变,流动式小贩三轮车受到饮食习惯(小贩中心、卫生条件)和政府管制(条规)下数量已大量减少。尽管如此,有些酒店、餐饮业者或远至国外的旅客也向朱师傅定制三轮车,或翻新美化旧三轮车,大多作为装饰摆设用途。

朱师傅坦言近年来定制全新三轮车的订单骤减,店里主要以翻新和维修工作为首。维修工作从简单的更换车胎,至较复杂的烧焊改装,以应付顾客客制化的要求。除了扎实的手艺本领,朱师傅也收集了一些三轮车独有的小圆形“车牌”,是于英殖民时期时注册的号码,犹如现在的车牌,是槟州三轮车的传统特色,更是也是一种文化与集体回忆的象征。

在三轮车与相关行业共同面临的种种难题,该如何传承、延续、保留、并且永续这些移动古迹,值得让人关注思考。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Flowering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大山脚的补鞋匠

节俭朴素、物尽其用,可谓老百姓的生活态度以与美德。无论在衣食住行上都有相关的修补行业,其中流动性最高的非补鞋业莫属。一箱子满满的工具和几张凳子就可以开铺做生意。由于流动性高和便捷摆摊,补鞋匠往往选择在人流集中的地方开档,如巴士站、商贩区、饮食档、或者店铺底下的五脚基等。破损的鞋子在几经师傅的巧手后焕然一新,即可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开销,同时也能将具有纪念价值的鞋子得到保存。

如今是个高度消费的时代,传统补鞋业日渐式微,剩下来的摊位已寥寥无几。其中在槟城大山脚(Bukit Mertajam)旧街场里的拿督余水清路(Jalan Datuk Ooh Chooi Cheng)百年老街,有一家传承了三代补鞋店铺——“张鞋店”。今年58岁的张春平是第二代掌舵人,自年幼13岁便跟随父亲在街边摆摊修补鞋子,耳濡目染下掌握其技艺,并在20多年前从街边搬迁至目前的老店铺。店铺为战前老建筑的底层,空间狭小,朴实简陋。一眼望去,架子和阁楼堆满工具和鞋子,杂乱中却整齐有理。

补鞋匠的工作不易,对于钉、修、补、换、缝、接、粘、改等这些技术活的掌握,得靠平日经验的扎实累积。而且长时间蹲坐在工作台上与数百双旧鞋打交道,坚忍刻苦的精神让人敬佩。补鞋业的盈利单薄也让人止步不愿接手,但张春平坚持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加上补鞋手艺了得,从而累积了不少各种族的熟客。让鞋子伴随着主人,一步一脚印,写下更长的足迹。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Snow On The Hill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泉成木屐鞋

『木屐』即是木底鞋的统称,走起来咔咔作响,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足穿木屐鞋的记载。传统的木屐的结构简单:一块木板作为底板、并在底部加上双齿、再用绳系穿孔系牢。鞋底的两条木齿是为了在多雨潮湿、易积水的环境、方便踩过泥泞、更防止脚足被带刺杂草划伤。有别于一般鞋子,由于木屐使用木材制作,具有防潮、防滑、通风的特性,让脚保持干爽的同时也不易滋生细菌。因此在木屐业逐渐淘汰时,依然深受一些行业的喜爱,如餐饮厨房、农耕业、巴刹小贩等。

随着时代、籍贯、风俗背景的不同,也催生出形式多样、各种风情的木屐,如文昌木屐、日本木屐、泥屐、毛窝子等等。典型全红色的木屐是马来西亚老一辈华人钟爱的鞋屐,实惠又耐用,是必备的日用品。这款全民熟悉的木屐分类称为:潮汕木屐。最大的特点是其蜂腰屐的底板设计,和使用塑料片、皮革钉成船篷状来取代传统绳索。

位于槟城大山脚(Bukit Mertajam)旧街场一条不起眼的巷弄里,有一家仍旧以手工制作木屐的老师傅——陈德龙。蓝色简陋的铁皮屋就是陈师傅的父亲所创立的“泉成”木屐鞋,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从锯割树桐、削刨成型、打磨上漆、钉装屐皮等十多道工序,都由陈师傅一人完成。

在五、六十年代可是木屐业的高峰期,产量供不应求,非常兴盛。时过境迁,在橡胶、塑料的普及使用后,为木材制鞋之外提供了更多各种材质的选择。另外,木屐鞋所发出的剧烈声响也不再符合现代的审美取向,或会视为噪音。唯有在民间传统、办理婚事或丧事上仍然能看见木屐与习俗上的联系。

随着生活方式的迭代,制作木屐的老师傅们逐渐退休,木屐鞋难以再现风华。陈德龙师傅也将是店里最后一位继承人,木屐发出的咔咔声或成绝响。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The Beauty Of Love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槟城的宋谷

咔咔 咔咔… 双脚踩着踏板,牵引着60年的老式裁缝机,发出旋律般的节奏,针线在布料之间快速及准确的穿梭缝合。在狭小的工作室兼门市里,71岁的Haja Mohideen老先生眼神贯注于手中的各种布料与针线,以熟练的剪裁技艺,裁制着一个个宋谷帽,也是槟城最后一位手工制作宋谷帽的老师傅。

哈扎先生的店铺(Kedai Songkok Osm Mohd Shariff)位于槟城小印度的边上,店铺身后是一座外墙白绿相间,建于19世纪的印裔清真寺——那莪圣殿Nagore Dargha Sheriff。小小的店铺由印度越洋而来的父亲于1936年开业至今,不曾迁址。当时乔治市约有6、7家手制宋谷店,时过境迁,老师傅们逐渐退休,也没有下一代愿意接手这门利润不高的辛苦行业。与此同时,如今市场上售卖的宋谷帽也已经由工厂大量生产,价格便宜,对传统手制宋谷店更是极大的冲击。

自幼便跟随父亲身边帮忙缝制宋谷的哈扎先生,在父亲去世后继承其衣钵,当年他年仅25岁。转眼间40余年过去,如今生意忙得不可开交,尤其开斋节前夕。顾客也遍布各个年龄层,有些年轻顾客则跟随上一代,购买哈扎先生一家的宋谷帽。

年事已高的哈扎先生也欣慰的将这门手艺传承给女婿,让祖业得以延续。窄小的空间里承载的三代人的生活行迹。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潘慧如 Evon Pang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Francolin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

德利书报局

一间书局在一个地方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止于贩卖各类刊物和文具用品,更承载着文化交流与知识传递的重要性。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传统书局满足了学子对知识的渴求,并滋润民众的心灵,每日的报纸更成为早期从中国南下来马谋生的同乡的精神粮食。然而位于芙蓉市区广生街的『德利书报局』,历经百年,一直都扮演着这个角色,伴随着许多学子和民众走过无数个孜孜矻矻的岁月,走过时代的交替,是芙蓉和邻近一带街坊的共同回忆。

德利书报局成立于1918年,由创办人吴毛德和妻子在芙蓉新街口River Road(即现在的广生路)的一个小档口开始。经营初期售卖香烟、冰水、文具,及代售香港和吉隆坡出版的中文报纸,好让中国南来谋生的同乡掌握祖国的局势发展。渐渐地,书局的营业基础逐渐稳定,且于1934年扩充并迁至现址,开始以店铺的形式经营书报事业,屹立至今,不曾搬迁。

吴国福是德利书报局第三代掌舵人,同时也是个收藏家。一箱箱装满了不同年代的刊物、杂志、以及个人珍藏的书籍一字排开。当中有些甚至是50年代出版的学生刊物,和早期由香港直接进口的杂志和《學生字彙》等。一本一本的刊物,宛如过去,记载着当代事迹,是一个年代见证。

文/ 林汇川 Daniel Lim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Heavenly from Felt Music

COPYRIGHTS 2019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