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苑」寓意适合聚集的地方,一家可说是吉隆坡硕果仅存的老字号粤菜馆,七十余年以来屹立在车水马龙的富都路(Jalan Pudu)上。从建筑外型到内部装潢依然维持昔日风貌,店内的电风扇和桌椅自开业沿用至今,一张张云石桌面经频繁摩擦也褪了色。厨房里保留着两座柴灶和罕见的柴烧大蒸炉,是呈现出每一道佳肴传统滋味的关键。使用柴烧炉灶来蒸煮米饭、炖汤和蒸鱼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无需精致的器皿或花哨的摆盘衬托。浓郁的古早味饭菜香萦绕店内,令人食指大动之余仿佛坠入了时光隧道,得以一窥超过半世纪前的民生风情。
富都(Pudu)位于吉隆坡市中心外圈,在19世纪末未完全开发时又称半山芭,是下南洋的华裔先贤聚居地之一。当时的英殖民政府在半山芭消防局旁设立一个火车站,使该区成为衔接茨厂街(Jalan Petaling)和蕉赖(Cheras)的交通枢纽,使得人口密度剧增并促进了富都路的经济活动。其中,半山芭巴刹更是当年主要批发菜市场,每天清晨时分人群已是熙来攘往。然而在娱乐匮乏的年代,半山芭一带便有着三间戏院,夜深人潮依旧川流不息。
适苑酒家的创始人——彭氏三兄弟瞄准商机,从在街边以一辆手推车兜售云吞面开始,慢慢攒钱购置店面。他们在1948年于现址搭了一座简陋的棚屋开业,举家大小齐心协力,早上五点半开始贩卖点心茶果,上午十一点之后则售卖炒面等热食,直到深夜。同时,还承包了各种婚丧喜庆宴席,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渐渐打响知名度,进而跻身吉隆坡“四大天王”酒家。顺应宴席的增加,适苑曾以货柜为计量单位进口各种酒类,在当年可谓壮举,连英殖民政府官员都熟识适苑酒家,吸引不少政商名流曾来光顾。
1950年代中旬,和吉隆坡一同蓬勃发展的适苑酒家在获得政府部门批准后,在原址兴建了店铺。其特殊的位置,在闹市里整齐排列的店屋中乍现一栋独幢的建筑,门面阶梯金字塔的设计,白墙上红色的「适苑酒家」四字格外醒目。有趣的是,由于酒家座落在单数门牌的街道上分别为313和315的店面之间,只能另辟蹊径取了313/1这个门牌。生意蒸蒸日上的适苑随即在1971年做出另一创举,于相邻的315建立了双层带冷气的建筑,大大提高酒家的档次,让顾客能在舒适的环境里享用美味的餐点。新店面开张的同时,顺势推出了自家研发的枇杷鸭作为招牌菜,至今仍是食客们的必点菜肴。
自创始以来,彭氏家族成员倾力投入适苑的营运,坚定守护祖辈奠定的家业。彭家几代小辈成长过程中的集体记忆便是小时候到店内帮忙洗碗、劈柴,协助办理宴席的诸项事宜。一些成员读书毕业后就进入适苑工作至今,身为第二代的彭杨星和彭笑纳分别司掌厨房和烧腊部门,几十年如一日地将青春岁月奉献店内。第三代负责人彭贵松尊重长辈们的无私付出,抱着饮水思源的心态,在出外闯荡一番后选择回归家族生意,打理事务和整顿事业。适苑酒家目前传承至第四代,除去十多名全职管理店内事宜的成员,其余六、七十名家族成员不时都会自发性地趁闲暇到店里帮忙。每逢农历新年,连第五代都会回来帮忙,全家一同在酒家内忙得不可开交。
如今潮流追求快速,能够烹煮一道道繁复的古式菜色的已经不多,有忠实的老饕专程前往适苑品尝道地的粤菜。适苑酒家得以经历那么多年,除了家族的团结之外,也多亏于回归家族生意的年轻一代引进更符合现代的生意理念,和长辈一起商量讨论之后,结合新和旧的经营模式,使酒家的生意更上层楼。譬如现下疫情来袭,为了维持生计,他们藉由网路平台推出外卖套餐,亲力亲为将热腾腾的美食送到顾客手中。彭氏家族携手合作,方能确保适苑酒家源远流长。
文/ 潘慧雯 Pua Hui Wen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莫乙泽 Mok Yii Chek
统筹 Coordinato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潘慧如 Evon Pang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音乐 Music : Wonderland
COPYRIGHTS 2020 ECHINOIDEA SDN 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