抡转如飞 轻烟飘洒 | 亚沙新村的手工制香

手握数百枝削得极细的竹枝,对齐,浸水,沾上研磨成细粉的檀香。随着手上抡转“开花”的动作,粉末漫天飞扬,吸附于竹枝上。此番步骤重复三遍,一批又一批制作,排开晾晒,晒干后将香脚染色,再进行包装。位于森美兰州芙蓉市亚沙新村(Kampung Baru Rasah, Seremban)的「檀艺」制香厂里,现年67岁的胡国强承袭家传三代的技艺,手工制香。

胡家祖父来自中国福建安溪,落脚亚沙新村,凭制香手艺成立家庭式作坊「香意亭」。他有着绝佳的商业头脑,除了自制的香之外,也购置一些金纸和祭祀用品,蹬脚踏车载满一大箩筐,往返方圆几英里贩卖。生意步上轨道后,于1963年转型为规模化生产,聘请多名工人制香,并将成品批发、出口。「香意亭」第二代掌舵人为胡国强的叔叔,不仅子承父业,还遗传了商业天赋,经营香厂之余进口檀香木。

胡国强自小对制香深感兴趣,十岁便跟在叔叔身边帮忙,认真学习制香。实干了好几个月,他的手艺受祖父认可,开始按照制作数量领薪水,小学时期便自食其力赚钱,存钱买收音机、脚踏车。中学毕业后,他到外头闯荡几年,最终选择回归家族企业帮叔叔管工,接着才自立门户。

昔日娱乐匮乏,亲友、邻里的小孩都会来香厂玩,渐渐掌握制香技艺。70至80年代,亚沙新村里养猪厂遍布,后来因猪瘟关闭,一部分转型为香厂,高峰时期共有十多间。90年代以后,机器制香逐渐普遍,加上从中国进口的香价格低廉,香厂备受冲击,只剩胡氏的香厂仍运营。「香意亭」已转型机械化,而「檀艺」成为硕果仅存的手工制香厂,胡国强与外甥二人负责制香,妹妹负责包装。

手工制香是一门体力活,随手抓起一把竹枝,重量便超过两公斤,沾水、粘上香粉后就更重了,还得使巧劲转动手腕以进行“开花”。制作过程中需要仔细留意,一旦发现粘在一起、折断或瑕疵的香枝,必须立即将其抽出,及时止损。看似简单的步骤,不断重复且枯燥,极考验耐心。挨过以上种种,经多次实践操作,才能掌握精随。

举香祭拜是华人传统文化以及民间信仰中重要的元素。香传递着对神明、祖先的崇敬,也能净化空间以及心灵。采用天然原料制成的香,点燃后散发的气味清新纯净,温和不刺鼻,即使凑近闻也未感不适。除了制作招牌檀香,胡国强也合香,依顾客不同的喜好或需求制作沉香、帝皇木、降真香等,甚至是硫磺香。顾客因喜欢他配的味道而屡屡回购,这份肯定使他心满意足。

如今手工制香的师傅屈指可数,技艺传承面临断层。胡国强大半辈子与香打交道,因着发自内心的喜欢,每天在翕热的环境里进行繁琐的工序也不嫌辛苦。

※※※

【地方小知识】

亚沙新村(Kampung Baru Rasah)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华人新村,也是森美兰州最大的华人新村,面积约两百英亩,距离芙蓉(Seremban)市区约三公里。

根据民间学者考究,亚沙(Rasah)地名由来的说法有:

  1. Rassak(龙脑香科乔木),是一种可造船的树木。
  2. Asah(马来文意为磨利),早期开拓者沿河溯流而上,发现此地丛林密布,遂在溪边石头上磨利刀镰以开辟荒地,后他们将溪流命名为Asah,渐渐演变成Rasah。

开埠初期,亚沙一带多为锡矿、橡胶园,大量华裔劳工涌入谋生。英殖民地政府在1948年6月18日正式颁布半岛进入紧急状态,欲将被视为对治安有潜在威胁的华人全数驱逐、遣返中国。芙蓉郊野的乌鲁沉香和小甘蜜华人木屋区居民首当其冲,所幸经华社领袖出面斡旋,才得以在芙蓉自由新村再垦殖区(re-settlement area)重建家园。

1951年自由新村遭洪水淹没,只得迁移到数里外地势较高之处,即亚沙新村现址。新村布局由英殖民政府规划,如住宅区、警察局、学校等等。住宅区的土地以40尺×100尺的尺寸进行划分,筑了四个水泥柱子、标上号码以示公允,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予居民自行建房。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5 ECHINOIDEA SDN BH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