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偶司鼓 唱念潮曲 | 纸影人:杜爱花

潮州铁枝木偶戏源自民间的纸影戏,即由艺人操纵纸偶,借着灯光在半透明的影窗上映演的戏。为了能在白天中表演,改以捆扎稻草为身,头面由泥塑成并加彩绘,扎纸为手,削木为足,用戏服连串起来,背后和双手各安上一根硬铁丝,由艺人在玻璃窗后表演,谓“阳窗纸影”。后来参照戏剧舞台以三幅竹帘为幕,摆上小桌椅、小道具在台前,艺人在幕后操纵木偶。从事铁枝木偶戏表演的工作者统称为“纸影人”。年逾七旬的杜爱花在马来西亚的潮州铁枝木偶戏业界是赫赫有名的“查某姐”,《纸影人》艺术专场是女儿为纪念她从艺61年而筹划的演出。

杜爱花出生梨园世家,外祖父杨丙金于19世纪从潮安府城带「老赛永丰潮剧团」过番马来亚,外祖母李玉凤为20年代名旦,母亲杨清音(大妹)为40年代名小生,三哥杜亚福为著名老生。传统观念里,戏曲演员有着“戏子”的蔑称,在当时社会中被看轻。母亲不愿女儿踏上这条艰苦的道路,让丈夫带着杜爱花当圈外人,却无法抹灭流淌在她血液里的潮剧基因。

因缘际会下,杜爱花12岁时进入以潮州木偶戏为主的「老荣秀春潮音班」习艺。她嫌木偶太重,不愿当偶师,反倒潜心学习并精通各种乐器,15岁便成为当年罕见的女司鼓,肩挑指挥乐队、掌握演出节奏的重任。除了演奏乐器外,杜爱花还须“分声”负责念唱各类角色唱白。她从小在潮剧戏曲耳濡目染下唱念俱佳,嗓音圆润明亮、韵味浓郁。不识字的她看不懂歌谱,要熟背逾百出潮剧中人物的对白唱词和锣鼓敲击实属不易,全凭过人的记忆力。

1989年,杜爱花从年迈退休的原班主手中继承戏班,并易名「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她气场强大有魄力,偕同丈夫及四名子女的努力下,剧团生意蒸蒸日上,演出邀约不断。后来,杜爱花的儿媳和孙儿孙女纷纷加入剧团,将这梨园家族延续至第五代。正如《唐明皇净棚》中的韵白:“高搭彩楼巧艳装,梨园子弟有千万,句句都是翰林造,唱出离合共悲欢——来者万古流传。” 

潮州木偶戏一般在民间喜丧祭祀中演出,也配合时令和神诞庆典演出,在娱乐匮乏的年代曾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娱乐消遣。农历七月是传统酬神戏最旺的月份,社团和庙宇庆赞中元普渡叔伯公,会邀请木偶戏班在街头搭建临时舞台演出。如今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木偶戏从传统的神诞与庙会走向表演艺术,剧团因此获得机会到世界各地交流演出。杜爱花虽长居幕后,却在潮剧和铁枝木偶的艺术传承中举足轻重,荣获2008年“槟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和2020年度“乔治市瑰宝奖”。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5 ECHINOIDEA SDN BH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