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持圆满乐活每一天 | 茨厂街的曼煎糕

茨厂街(Petaling Street)的流动摊贩里,每天都可以看到韩天龙叔叔的踪迹。他推着三轮车流动摊位,在五彩阳伞下,现做现卖曼煎糕以及娘惹版曼煎糕。韩叔叔总是笑脸迎人,和路过的每个人都能聊上几句。年过70的他,在茨厂街社区里扎根接近一甲子,经营自己的小生意也已有40多年。

直径约两尺的圆形平底铸铁煎锅预热后,将调好的面糊铺满整个锅,可见其迅速膨胀、不断冒泡。韩叔叔在面糊上撒满白糖,盖上盖子焖一会儿,掀开盖子时白糖已呈焦糖化,再撒满花生碎。他抄起平铲,小心翼翼地将饼皮剥离煎锅,用画圈的动作渐渐深入至中心点,然后将整片圆饼对折、出锅。这就是全民街头小吃——曼煎糕,又称满煎糕、面煎粿、大块面,马来文称Apam Balik。

韩叔叔年仅15岁时从森美兰的家乡来到吉隆坡打工,曾在“茨厂街四大酒楼”之一的成记酒楼工作好些年,累积了做点心和西菓的经验。成家后,微薄的工资难以应付家庭开销,他决定创业做生意。韩叔叔在茨厂街一带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这个范围内无人销售曼煎糕这类小吃,最靠近的一摊在武吉免登。于是他自行研发,经过几番尝试后掌握要领,做出满意的成品,从此开始了摆摊生涯。

昔时韩叔叔租住在思士街的店屋楼上,摊位寄存在店屋后巷,晨间将其推到街上做生意,晚间又推回后巷。2000年后,租屋处改建为唐城小食中心,他举家搬至蕉赖,摊位依然寄存在该后巷。每天早上七时许,韩叔叔搭乘轻快铁到茨厂街,在茶室和朋友一起享用早餐,八点准时开档。煲斑兰叶水、调和面糊等工序都在摊位旁进行,视销量需求随时添补。

近年来,茨厂街成为吉隆坡的著名旅游景点,游客络绎不绝,连带地令韩叔叔的生意兴旺。韩叔叔的太太以前有自己的工作,又忙于照顾年幼的孩子,直到孩子们成年后,她才到摊位上协助韩叔叔销售曼煎糕。她的腿脚不方便,只能搭乘德士往返,下午一点半就回家,由一名缅甸籍伙计接替她的岗位。有了太太和伙计的帮忙,韩叔叔乐得轻松,总是一面制作曼煎糕,一面和路过的朋友或顾客有说有笑。

即使每天工作忙忙碌碌,连农历新年都照常出摊,韩叔叔仍一派乐观开朗,从不觉得累。他享受每天与人群互动,目前没有退休的打算,若健康允许,会继续做下去。一片片曼煎糕和娘惹曼煎糕,一片片欢声笑语,大半辈子甜蜜香气萦绕。

※※※

【曼煎糕小知识】

曼煎糕相传源自咸丰五年(1855年)左宗棠将军率兵前往福建剿攻太平军时,利⽤当地盛产的蔗糖和花⽣碾碎,撒在已发酵松软的煎饼上,充作⼠兵口粮。由于味道香甜且携带⽅便,便渐渐流传开来,成为街头⼩吃。曼煎糕随着移⺠的步履传到东南亚一带,还衍生出采用在地材料制作的娘惹版,由粘米粉、椰浆、鸡蛋和椰丝制成。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5 ECHINOIDEA SDN BHD

后巷咖喱面 温馨飘香数十年 | 建春茶室

万挠居民为避开大街的交通拥堵,纷纷选择绕道后街(Jalan Maxwell)的后巷,驱车经过时可见几乎所有店屋后的门窗都紧闭。行至将近末端时,门外种满苍翠绿植的一户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路边摆放的木雕展示牌和门上挂的布条上均写着「建春茶室」。

从敞开的门口望进去,只占后半间店铺的空间里,设有茶水台和厨房,三、四张大小各异的桌子,混搭着木制和塑料椅子。边上充满岁月痕迹的神台和躺椅,昭告着主人家长年于此生活起居,不经意营造出一种“回阿嫲家吃东西”的温馨氛围。目光所及之处,皆有装饰品点缀,包括不少木制手工艺品,散发浓厚的艺术气息。

今年81岁的林吉珠微微佝偻着身子在灶前烹调;56岁的侄儿林源兴负责冲泡茶水,时不时转进厨房里协助姑姑。茶室没有繁复的菜单,将近50年来只贩卖三种料理方式的面食:咖喱、清汤或干捞。面类选择有粿条、米粉、濑粉和黄面,配料则有鸡肉、叉烧、鱼饼和肉碎。每天早上七点营业至下午两点,或卖完为止。

这幢店屋是林家的祖业,但早年并不经商,仅供自住,大门前悬挂一块刻着曾祖名讳「建春」的匾额。约莫半世纪前,林大哥的母亲于底楼前段设立摊位卖面,姑姑负责打下手。当时她们从凌晨四、五点便开始营业,以便镇上从事割胶和采矿的居民们果腹,直到傍晚四、五点收摊。林大哥的母亲不幸于他年少时离世,姑姑接手面摊并拉拔他与兄姐长大。

林大哥成年后,如同一般万挠年轻人前往吉隆坡谋生。二十多年前,他因病辞工返乡,才到祖宅里帮忙姑姑,并增售茶水。偶尔心血来潮,他将捡回来的木头进行加工和美化,装点店面。店后的展示牌便是出自他的巧手,甚至遍地绿植也是他捡回来栽种的。

十年前,姑姑因生骨刺行动不便,茶室不得不歇业。在她休养的两年多期间,底楼前段出租予商铺,贯连后段的门从此被封上。随着姑姑健康状况好转,一家人合议,将底楼后段捯饬一番,茶室重新开业。至今,姑姑和林父仍住在店屋楼上。她早睡早起,凌晨三点便起床准备材料,切鸡肉、卤叉烧、炒肉碎、煲煮咖喱汤和江鱼仔高汤。她独自在厨房里忙活,直到侄儿早上七点过来开店。

茶室没有固定休息日,除非东主外出办事或旅游。平日捧场的大多为本地熟客,有者从小吃到大,甚至搬离万挠后特地回来品尝熟悉的美味。偶尔有顾客会免下车外带(drive-through),周末假日则有登山健行爱好者和外地游客前来光顾。

万挠旧街场后街巷子里的茶室,蕴含简单的生活,朴实的滋味,艺术的气息,还有家庭的温暖。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5 ECHINOIDEA SDN BHD

文火慢熬 有甜有苦将病除 | 中国凉茶

数十年前,八打灵再也17区(Section 17, Petaling Jaya)有一家豪华戏院,路旁摊位林立,白天是巴刹,午后直至深夜则是美食街,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戏院于1997年焚毁后,夷为停车场,2014年才兴建新项目——Seventeen 住宅连商场。如今灵市政府在建筑旁盖有遮雨棚的空间,让摊贩们无需遭受日晒雨淋。不少摊贩扎根此地40余年,见证社区风貌变化,居民日常都爱光顾,「中国凉茶」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凉茶」摊主魏义伯叔叔年届七旬,来自柔佛州武吉哈逢(Bukit Kepong)。他17岁时只身北上雪隆区,向在东南亚花园(SEA Park)的周天生师父学习武术和跌打。周师父平时摆摊卖凉茶,也将师门传承的配方倾囊相授,让魏叔叔到附近的17区自己摆摊谋生计。所卖的凉茶有:五花茶、罗汉果、夏枯草和苦茶(又称王老吉),还有龟苓膏。苦茶添加药粉饮用,可帮助缓解身体不适。后来魏叔叔进修了中医学位,再根据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对配方做出一些调整。

卖凉茶是劳碌一整天的体力活儿,魏叔叔从早上八点就开始在屋后的厨房里准备熬煮,每种凉茶各一大锅。以前使用烧柴灶,火候不稳定,需密切留意并添柴;现已改用煤气,火候稳定,魏叔叔可以在长达数小时的熬煮过程中抽身,到屋前的跌打诊所治疗伤患。下午三、四点,凉茶煲好了,是时候出摊了。他往返美食街与家中几趟,分别运送凉茶、桌椅以及流动摊位。妻子也前来帮他设摊和销售,期间若有伤患登门,他便回到家中进行诊治。凉茶每天新鲜制作,卖完为止,以前营业至深夜,近年则大约晚上十点收摊。

魏叔叔一贯的形象是身穿白衣,凉茶摊位使用白底红字的招牌,从年轻到老一直维持这般样貌。40余年来,他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在17区里做生意,居民但凡头疼脑热都会前来喝一杯凉茶。还有不少熟客曾就读马来亚大学,从莘莘学子喝到为人父母,每当见到魏叔叔夫妻都会亲切地唤一声“师傅”、“师母”。有盖巴刹兼美食街落成后并未设用餐座区,魏叔叔夫妻自掏腰包添购桌椅,给四周的摊贩和想坐下用餐的食客行个方便,也不计较这额外付出的心力。若食客能点一杯仅RM2.50的凉茶,聊表支持足矣。

莫看魏叔叔外表不苟言笑,他的行为正直无私,所卖的凉茶真材实料、价格公道,才得以融入原本陌生的社区,于此立足多年。一杯杯的凉茶,在促进身体健康之余,也维系着魏叔叔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俨然是这座城市里华人新村的一道美景。

※※※

【凉茶小知识】

凉茶发源于岭南,即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及澳门地区。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潮湿炎热,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容易蕴结为病。凉茶正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草药配制成,应用于预防或改善湿热症状的保健饮料。凉茶配方可分为单方和复方,即一种药材熬制和多种药材熬制,选用的草药大多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的功效,如金银花、夏枯草等。

熬制凉茶讲究火候和时间的把控,需要将草药煎煮至恰到好处,既不能过火失去药效,也不能火候不足影响功效。把草药和清水放入锅内,煮沸后转用文火慢慢煲,至少三小时。煲好以后,还要焗上一段时间,等待药材的味道渗出,凉茶色泽变得浓郁,才算是大功告成。

凉茶不仅是一种饮料,它承载着千年的中医药理,是源自民间的养生智慧。饮用凉茶调理身体、防病保健是岭南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随着先辈移居位于热带的东南亚,凉茶因功效显著而广泛流传,不管任何籍贯或族群都能喝。不同的凉茶颜色或浅或深,味道或清甜或苦涩,每一杯都装满对身体的关怀。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5 ECHINOIDEA SDN BHD

朴素宁静 山林间自在乐活 | 石水烧鱼

砖砌灶台上整齐铺排着一个个锡箔纸包,任由猛烈的炭火舔舐。掌勺者不具备透视眼,只得凭火候判断食物是否熟透,才将锡箔纸包放上椭圆形不锈钢盘,端上桌。当热腾腾的锡箔纸包送到面前,食客迫不及待将其打开,扑鼻的香气和鲜美的鱼肉令人食指大动。现捞现宰的非洲鱼,在鱼塘里从鱼苗长至体重约一公斤耗时半年,成为盘中餐却只在转眼间。

坐落武来岸(Broga)山林间的「石水烧鱼」,被自然绿意环绕,坐听虫鸣鸟叫,低头看池塘水光潋滟,身处其中倍感轻松惬意。创办人郭石水住在园内的小屋,一大清早拖着佝偻的身躯忙碌在山间地头,既要照顾园内的果树、药草,又要喂养鱼塘里的鱼。尽管辛苦劳累,却乐在其中。

郭家的父祖辈于1910年代从广东惠州下南洋后扎根武来岸,郭石水就在当地出生、成长。他年轻时从事种植业,一度离乡背井到关丹开发油棕园,后来又回到武来岸继续务农。90年代,他开始在榴梿园地里经营鱼塘,开放让顾客钓鱼。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上门,郭叔叔与妻子商议后,决定提供烹调服务。

他们采用野餐的概念,将现钓现杀的鱼抹上自制酱料,利用锡箔纸包裹,放到炭炉上烤制。由于锡箔纸受热快且均匀,又能锁住食物水分不流失,烤出来的鱼肉质柔嫩香甜。凭新鲜自然的食材俘虏顾客的味蕾,郭叔叔收取的价格公道,人缘也极佳,口碑逐渐传开。「石水烧鱼」成为了当地开创烧鱼的先河,吸引老饕寻味而来。

2000年,郭叔叔搬迁至原为橡胶园的现址,扩展鱼塘,专注做烧鱼生意。太太、小姨子、儿子、儿媳和女儿都在店内帮忙,一家人齐心协力,将一道道最新鲜的美味递送到食客面前。儿子郭子仪早期在旧址时,只在周末假日打下手。见已年届花甲的父亲创业,他决定留下来帮忙,稍后便正式接手。

如今年逾八旬的郭石水不再掌勺,但仍活跃在店内帮忙,也不时穿梭在店后的果园里,打理各种果树、药草。每当熟客登门,他操着客家话和他们聊天。偶尔到后厨帮忙杀鱼、备菜、洗碗。傍晚关店后,才是他放松歇息、含饴弄孙的写意时光。

郭石水悠然自得于山林间,郭子仪秉承父亲的气节,远离城市的浮躁喧嚣,寄情青山绿水与袅袅炊烟。过着简单淳朴的生活,最爱的家人都陪伴在身边,就已幸福满足。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5 ECHINOIDEA SDN BHD

年味传统代代相承 | 客家年糕 大笼糍

“出炉了!” 揭开蒸笼盖,热气迎面扑来。柴火的烟气加上骤然从锅内释放出的水蒸气形成一片白烟缭绕,弥漫着糯米和糖的香甜。新鲜出炉的年糕表面呈深棕色,内里色泽金黄,香滑绵软。用一根筷子搅动,卷起一团,不顾滚烫的温度,迫不及待地尝一口,甜而不腻,唇齿留香。

年糕是最具代表性的农历新年必备食品,用于祭祀或亲友间赠礼,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趁年前自制。客家人称年糕为“大笼糍”,因其使用直径约一尺的竹篮作为容器。竹篮里铺垫一层洗净烤软的芭蕉叶,将糯米磨成浆,加入相等分量的糖搅拌均匀后,倒入竹篮,放进大镬中蒸制,耗时长达十八至二十多个小时。出炉后放凉,切成长条,与其他应节礼品一起放到箩格中,拎回娘家或向亲友拜年。

现年49岁的林瑞麟,是祖籍中国南方河西村的客家人,其家族下南洋算起已第四代,于吉隆坡甲洞土生土长。因其母亲承袭了外婆(祖籍梅县嘉应)和婆婆(来自河西)的糕点制作手艺,于70至90年代在甲洞新村从事糕点制作与批发,他自懂事以来放学回家就打下手。每逢农历新年前一个月开始制作年糕,他年少时总会熬夜帮母亲看顾炉火,在必要时添柴加水。耳濡目染之下,他掌握了制作年糕的技巧。

目前从事微型盆景制作的林大哥经常参加市集,适逢以农历新年为主题的「有你市集 18.0 – 福有你」,他决定把成长经历中的年味体验带到市集里,复刻过程繁琐的传统年糕制作,呈现原汁原味的大笼糍。林大哥对一切材料讲究天然,烧火的柴采用未经化学处理的橡胶木和相思木,盛放年糕的容器改用蜜竹的竹筒,同样以芭蕉叶作为铺垫。年糕糊有别于市面上用现成的糯米粉和白糖,林大哥依旧用糯米浸泡隔夜后磨成浆,加上富含营养和矿物质的原蔗糖制成。

架柴生火,用红砖搭建一座简易炉灶,对林大哥而言仿佛刻在肌肉里的记忆。将铸铁大镬内的水煮沸,锅内排列几片木板充当隔层,放好一个个装着年糕糊的竹筒后盖上。蒸煮期间须注意保持旺盛的火势,在多变的天气下不能让柴火熄灭。历经八至十二个小时的熬煮,糯米浆和蔗糖充分融合,并产生焦糖化反应,竹筒和蕉叶的香气也渗透进年糕里。趁热吃固然香甜,放凉之后,味道的层次感更丰富。

林大哥独挑大梁现场制作年糕,为求尽善尽美,重新向母亲请教,并捎带儿子帮忙,让他透过实践学习。传统大笼糍制作承袭四代,不仅让一家人更紧密相连,也是年味的延续,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5 ECHINOIDEA SDN BHD

白发姐妹逢年汇聚 | 狮尾新村的炭烧年饼

凌晨三时许,夜色笼罩着大地,人们大多仍沉浸在酣梦中,怡保狮尾新村(Kampung Simee)巴刹对面一幢店屋的五脚基里却灯火如昼。数名白发老妪围坐在长方炭炉前,或周旋于两列共十个圆形炭炉之间,忙着制作传统年饼。柴炭在炉内烧得火红,糕饼香气随着袅袅轻烟升起;角落里的收音机播放着音乐,偶尔被热络的交谈声掩盖。她们日出前就开始忙个不停,直到日落方停歇。

这幢双层店屋,自狮尾新村成立伊始经营着杂货店,是刘家四代的避风港,也是如今连结家人的枢纽。在第三代十名姐妹中排行第七的刘秀忠,从小对制作糕饼有着浓厚兴趣,每逢临近年节,在放学后会帮街坊邻里制作年饼。长大后,她向姐妹们提议一起制作以及贩卖年饼,没曾想这一做就逾四十载。出嫁前大家住在同一屋檐下,出嫁后每逢农历新年前两个月到除夕期间,她们特意抽空回到老家门前,展开一年一度的忙碌。

炭炉和铁铸模具从储物间里拨云见日,只为做出脍炙人口的糕加必(kuih kapit)、蛋卷和印尼饼。其中印尼饼是她们早年到印尼旅游访友时尝到,回来后自己研发推出,煎一面圆形饼皮,包花生或肉丝内馅,折成正方形。蛋卷是所有年饼中最畅销的,分别有两种,即空心的和到合艾旅游时受启发做出的肉丝蛋卷。糕加必、印尼饼和蛋卷的外表虽然看着大致相同,但面糊原料各异。刘氏姐妹沿用一贯的食材比例,不为迎合顾客口味做出调整。坚持用炭烤,无非那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喜爱。

长方炭炉用于烘烤糕加必,几姐妹合作无间,同时操作二十个铁模,从烘烤、折叠到装罐,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并无固定岗位,可随意轮替。圆形炭炉烘烤印尼饼或蛋卷,刘秀忠阿姨一人可同时操作五个铁模。顶着一头遗传性白发的刘氏姐妹们,在店屋与五脚基之间忙进忙出,除了炭烤年饼之外,也制作油炸的蜂巢饼,较年长的姐姐们负责制作烤箱类年饼,总共有二十多种。

制作年饼虽无深奥诀窍,但过程繁琐,尤其因年纪渐长,每天劳作后手脚酸痛。刘氏姐妹只好依体力所及承接订单,预估制作时间,在过年前一个月截单,专注完成订单后收工过年。往年她们一直忙碌到除夕,年夜饭由兄弟姐妹集资一起外出用餐。最大的盼头是大年初一,家人纷纷回到老家团聚,拍摄全家福。

年复一年制作年饼,一家大小或左邻右里相互帮忙,围坐在一起谈天论地,感情变得亲近。手工制作的传统年饼,给亲朋戚友送礼、招待登门拜年的宾客,或自家人在年节时享用,都是温馨年味的传承。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5 ECHINOIDEA SDN BHD

匠心制饼传承文化底蕴 | 双英斋 汉饼

饼不止是一种食物,也在人生礼仪中不可或缺,无论喜庆、重要节日皆会以饼相赠。在华人饮食文化中,饼相传源于中国汉朝,是当时对面食的通称。根据地区、籍贯的不同,饼的制作方式、口味、造型各有特色。随着先辈到马来西亚落地生根,汉饼与传统习俗在时代更迭和多元文化交融中被冲淡,屹立吉隆坡苏丹街(Jalan Sultan)一隅的老字号——双英斋仍为汉饼传承砥砺前行。

双英斋成立年份无确切考据可查,仅能追溯到1935年颁发的营业执照。早年间,它是一家顺德菜餐厅,与品泉、成记、玉壶轩齐名“茨厂街四大酒楼”。当时的员工经严苛训练,习得做菜、做饼、做点心、歌舞表演等“十八般武艺”,人人皆“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后来酒楼结业,第三代传人李金福(Leonard)决定转型,专注于汉饼制作与文化传承。最热门的三类汉饼分别为喜饼、月饼和年饼。

喜饼受双英斋着重推广,因其意义深远。传统习俗「过大礼」中,由男方准备六聘或十二聘至女方家,喜饼便占据两样。其用意有二:一为新郎感念岳父母养育新娘之恩,从前用扁担或牛车运送,饼越多表示诚意越重;二则为女方分送亲朋好友以告知嫁女儿的喜讯。 至于女方也要准备回礼给男方:一对呈龙凤图腾的大饼,礼成后女方留一只,回男方一只;供分送于亲友的盒装小饼也回男方半数。

月饼是双英斋的招牌产品,在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广东人有拜月的习俗,月饼最初作为祭品出现,后来演变成为隆重的佳节礼品。制作传统粤式月饼之余,双英斋是吉隆坡最早推出港式冰皮月饼的店家,于50年代由第二代(李金福的姑妈)向香港师傅学习后,自己再愈挫愈奋研发出令人魂牵梦萦的绝妙口感。至今许多老街坊即使已搬离茨厂街,仍会趁过节前特意上门购买。

除了月饼,公仔饼也在中秋节时颇受欢迎。利用多余的月饼面皮和馅料制成的公仔饼造型多样化,从各路神仙到各种动物都有,更吸引孩童。在吉隆坡经济尚未蓬勃发展的年代,收入一般的家庭未必负担得起昂贵的月饼,而公仔饼相对物美价廉。手工捏成小猪造型的又称猪仔饼,装进竹笼里高挂在店内横梁上售卖,顾客需踮脚剪下。

伴随着社会发展,汉饼和习俗趋于淡化,传统节日的价值和功能也逐渐改变。双英斋扎根吉隆坡近百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记忆,透过汉饼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同时,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六聘】过大礼 婚嫁礼俗

  • 大饼(龙凤饼)
  • 小饼
  • 米饼
  • 制作汤圆的材料
  • 金器
  • 龙凤烛

【喜饼】趣味小知识

  • 新娘不能吃自己的喜饼,因为这代表着把自己的喜气吃掉。
  • 喜饼的内馅颇有讲究:甜口的红枣泥混合松子,既寓意甜蜜又冀望早生贵子;不能放咸蛋黄,因为有暗指奉子成婚的意思。

【公仔饼/猪仔饼】趣味小知识

  • 装进竹笼里的猪仔饼,寓意“猪笼入水”(财源广进),高挂在店内横梁上,顾客需“趷高”(踮起脚尖)剪下,此举带有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4 ECHINOIDEA SDN BHD

于简单平淡间蕴万千滋味 | 鲁乃的米台目

万籁俱寂的凌晨四五点,毫毛细雨悄然飘落,清冷的风拂过,椰子树轻轻摇曳。车子驶入鲁乃(Lunas)镇椰林间的小路,可见几幢木屋零星散布,而此刻只有一家灯火通明。厨房内氤氲着热气,与一墙之隔的屋外仿佛两个世界。柴灶上一口大锅里,水被烧得滚烫沸腾。一副实木框的不锈钢圆孔筛扣在锅上,一双不畏高温的手左右开弓,右手将半熟浓稠的米浆粿团用力揉搓过筛,左手捞出煮熟的雪白米条——米台目。

米台目是按闽南语音译的名词,亦写作米苔目、米筛目,是一种呈圆条状,尾端尖细的面食。在闽南地区,米台目以甜口冰品的形式出现,而在新马一带更常见的是咸口热食,吃法分别有干与汤两种。爽口弹牙的米台目,以香味四溢的酱汁干捞,或浸在鲜美清甜的高汤中,搭配鱼丸、黑肉、叉烧以及肉角,加上辣椒酱更能增添风味。

一缕曙光徐徐拉开天际的帷幕,顾客陆续登门,十分自觉地把各自的交通工具停放在椰树下不阻碍其他人进出的位置。郑源清叔叔和妻子许美卿从屋内的厨房转至屋后的摊位继续忙碌,为顾客送上一碗又一碗的米台目。沐浴在柔和的晨曦中,热腾腾的米台目下肚,饱餐一顿后,拥有充沛的精力面对崭新的一天。早晨九点半,阳光愈发猛烈,该上学的都去上学了,该上班的都去上班了,郑叔叔夫妇便收摊了。

每天营业三小时半即收摊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回到被窝中补眠,而是得把握时间到街上采购生鲜杂货,提前准备第二天的食材。新鲜猪肉需腌制几个小时后,才能分别做成黑肉、叉烧和肉角。其中制作肉角选用的猪肉部位为“肉头”,是一整扇猪肉上最嫩、最好,也是最贵的肉。而免费供顾客任取的辣椒酱,从切辣椒到熬煮出两大锅香气四溢的辣椒酱,每一道工序全部由他们亲手细致完成。

这间住家式米台目屹立同一位置逾60年,未曾搬迁。原先的陈姓业主经营了23年,所使用的鱼丸由郑叔叔的丈母娘供应。她偶然得知陈老板有意退休并顶让生意后,便建议从事菜农的女婿尝试转行。经过约半年的观摩和钻研,郑叔叔于1986年末正式接手,携家带眷从打昔牛汝莪搬到鲁乃经营这门熟食生意。日复一日辛勤劳作至今,郑叔叔夫妇从食材的挑选、预处理、再到切割烹饪,每一步都严谨缜密,生动诠释职人精神。

在不起眼的乡镇上,享受慢生活带来的惬意,郑源清叔叔和妻子性格简单纯粹,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转眼间,牙牙学语的孩子已长大成人,在身边帮着干活。这片椰树下的村屋里平凡的面食,或许抵不过发展的洪流,总有一天会消失,而它现在离消失更靠近了。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4 ECHINOIDEA SDN BHD

新年佳节才吃得到的零嘴 | 何玉记 传统广式糖果

传统广式糖果是古代广东人的智慧结晶,“留原瓜之味而更甜香,保原果之形而更精美”。在冰箱还未被发明时,将蔬果切片,用糖熬煮后风干,既能延长保质期不浪费,滋味更可口。长期的民间流传中,广东人用谐音法赋予糖果美好的寓意,形成过年必备的节庆零食。糖椰子,寓意三代同堂;糖姜片,寓意万寿无疆;糖青椒,寓意招财进宝;糖甘笋,寓意金玉满堂;糖莲子,寓意连生贵子;而糖马蹄,则寓意做事马到功成。传统广式糖果亦用于拜神迎财接福,因此又得名发财果、五色果。

在吉隆坡以华人聚居为主的茨厂街(Petaling Street)一带,仅剩何玉记一家经营数十年的老牌摊贩仍在纯手工制作和售卖传统广式糖果。桌面一侧,各式各样的粽子在蒸屉上堆成一座小山,另一侧陈列着形形色色的糖果。从早上六点到傍晚六点,叶月红和张玉燕婆媳俩轮流看顾摊位,后厨制作则由第三代传人何志强负责。

「何玉记」原名何堆记,创始人何堆在20世纪上半叶从中国广东东莞来到茨厂街落脚扎根,以贩卖莲藕和一些其他蔬果维生。面对没卖完的莲藕、蔬果,他灵光一现,按照家乡的传统方式制成糖果售卖。后来儿子何玉和儿媳叶月红继承了这项技艺一同协作,摊位有了足够的人手便拓宽品类,贩卖起糖水和粽子。

虽然长年固定在同一位置营业,但是1960、70年代时流动摊贩未办理执照,需逃避市议会不时展开的取缔行动。所幸于1980年代成功取得执照,摊位由原名“何堆记”更改为“何玉记”,一直沿用至今。平日里以售卖粽子为主,糖果种类寥寥无几,临近农历新年则增至十几种。生意最鼎盛时,原摊位专卖粽子,另支一个摊位专卖广式糖果供顾客论斤购买,必须提早一至两个月准备才有充足货源。

走进后厨房,可见所有的步骤,从准备食材,例如椰子需剥壳、剖开,将椰肉刨丝、切块,皆纯手工进行。准备好食材后,需先汆烫杀菌、去除杂质。接着,铜镬内倒入砂糖,加热融化熬煮糖浆,再倒入食材裹上一层糖衣。熬煮期间最难拿捏的是火候,需不时将食材捞起,检查糖浆的粘稠程度,间中还得不断搅拌,避免烧焦糊锅。最后,将裹好糖衣的食材放置竹箕中,自然风干至表面凝结一层糖霜,历时三天方能完成。

何志强从小到大生活在茨厂街,到摊位上帮双亲的忙,街坊昵称“粽仔强”。在父亲逝世后,母亲艰辛地独力兼顾家庭和生计,他便善用自小耳濡目染下习得的技艺,协助扛起养家的重任,在日复一日劳作中逐渐发掘出兴趣。爷爷何堆在他出世前几年便已逝世,爷孙缘悭一面,但制作广式糖果的手艺得以世代延续。直到近年来才作出些许调整,顺应现代人注重健康饮食的观念而减少糖份。

粽子和广式糖果的制作过程繁琐、耗时费力,何大哥却不感辛苦,因为一家人一同耕耘,生活里充满粽子的香和糖果的甜。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林雪珊 Amelia Lim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4 ECHINOIDEA SDN BHD

爱大华的福州月饼

传统油纸包上覆着一张喜庆的红色商号纸,以一根细绳系牢。解开绳结,抽出红纸,顺着折痕拆开油纸,露出12枚小巧圆润的咸肉月饼。取出一枚,掰开层层酥松的饼皮,饱满的肉馅咸鲜中带着淡淡葱香和一丝微甜,口感筋道有嚼劲。在爱大华(Ayer Tawar)这座福州人聚居的霹雳州小镇上,咸肉月饼是极具代表性的中秋时令食品,无论送礼或自己享用两相宜,每每推出总能掀起抢购热潮。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里寓意收获和圆满,于是有祭月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馈赠月饼的风俗日盛,且赋予了月饼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远赴海外垦荒、扎根爱大华的福州先辈, 传统节日寄托了他们对故乡炽热的思念。在物质不甚丰富的年代,月饼是珍贵的黏合剂,一家人分食一块饼寓意团团圆圆。

市面上普遍流行饼皮松软油亮且大多为甜口馅料的广式月饼,但咸肉月饼是苏式流派的酥皮配上咸口馅料,并以传统拖炉烙制。食材方面讲究选用肥瘦相宜的五花肉,手工刀切,才能切出质地细腻坚实、脂肪晶莹润滑的肉丁,而非机械绞出粘糊的肉泥。辅以盐、胡椒、五香、花生、芝麻、葱调味,爆炒之后鲜香四溢。面皮包入猪油酥,经过擀卷形成层层相隔的酥皮面团,再手工包馅。将包好的月饼摆放在炭火烤盘,盖上燃着炭火的拖盖进行双面烙烤,约10分钟后确认熟透即可出炉。

除却咸肉月饼,面茶饼也是爱大华中秋特色饼干之一。采用蒸熟后的面粉,混合细砂糖,加入鸡蛋和猪油,用力反复揉搓成幼粉状,紧压进木制模具再敲出,整齐排列在托盘上送入烤炉烘焙。酥脆美味的面茶饼不但可以直接吃,也可用热开水冲泡成糊。

中秋时分亲友欢聚一堂,当然少不了福州节庆零嘴——老鼠饼,又名油枣,外表近似初生的小老鼠。别看它短小可爱、香脆可口,实则制作过程繁琐耗时,受众多因素影响而不一定每做必成。糯米粉中加入水和酵母发面,将面团擀平,手工切成小条,高温油炸至饼条膨胀、色泽金黄,出锅后放凉备用。麦芽糖与白糖熬煮成糖浆,沸腾后将饼条倒入其中快速翻炒,裹上糖衣的饼条捞出后需立刻覆上熟面粉,再筛掉多余的面粉,才算大功告成。

绍华饼家是爱大华镇上少数仍制作传统酥饼的老字号,只在距离中秋一个月前制作和销售咸肉月饼、面茶饼、老鼠饼等节令食品。基于店家统一新鲜制作,食材天然无防腐剂,保存期限较短,无论街坊老主顾或外州人士都需预先订购。第二代业主叶新金叔叔今年71岁,自称已退休并交棒给正值壮年的儿子叶楚粮,却依然在厨房里四处劳作。一家几口加上伙计,每天自凌晨四五点忙得不可开交,直到夜间十点左右方歇。

咸肉月饼搭配面茶饼及老鼠饼一起送礼,胀鼓鼓的油纸包裹着丰盛的惊喜,代表送礼人的一番心意。如今随着人们追求健康饮食习惯,这些传统食品不太符合主流口味,却具有浓郁福州特色,延续着民俗和礼节,体现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有你 UNI 影像制作
制片 Producer : 林汇川 Daniel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er : 林雪珊 Amelia Lim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航拍 Drone : 林汇川 Daniel Lim
剪辑 Video Editor : 李勇乐 Michael Lerk
文案 Copywriter : 潘慧雯 Pua Hui Wen

COPYRIGHTS 2023 ECHINOIDEA SDN BHD